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农作物的遥感识别监测是开展农作物长势监测、估产的前提和出发点,是农业遥感的焦点之一.利用遥感数据监测作物种植面积,日益成为农业管理及政策制定的重要技术支撑.以中牟县为研究区,选取2020—2021年期间的6幅Sentinel-2遥感影像数据,主要依据农作物的物候期光谱特征曲线变化和时序归一化植被指数曲线的变化,利用面向对象提取方法提取中牟县冬小麦面积及空间分布.将提取结果与谷歌地球高分辨率影像结合野外调查得到的验证样本进行精度验证,评价结果显示:总体精度93.33%,Kappa系数86.38%,结果能够较好地反映中牟县冬小麦种植面积及空间分布情况.该方法为大区域农作物的面积提取提供了重要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2.
2008年1月中旬起,大雪冰封中国。2008年1月下旬起,赈灾中国。 围绕着湖南、安徽、湖北、贵州、广东、重庆等19个不同受灾程度的省级地区,一场全国性的赈灾大规模上演,在我们所关注的直销领域,不同企业在这一场特大雪灾面前,表现各异。  相似文献   

3.
 总结了农业定量遥感、作物分类与种植面积估算、作物长势监测与产量预报、农业灾害监测等几方面的技术现状,介绍了风云气象卫星与农业相关的定量监测产品,展示了利用风云气象卫星数据开展的冬小麦面积提取、作物长势监测、物候监测及农业干旱等方面的业务应用,提出了今后风云卫星农业遥感应用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着巨大的粮食安全问题.中国作物填图一冬小麦潜在分布是中国作物填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中国冬小麦潜在分布图的绘制,缓解中国粮食压力.运用CropMap系统的概念和原理,收集环境条件数据和冬小麦生长相关数据,以GIS为主要技术手段,建立起区域气象、地形、土壤等空间数据库.借助基于GIS的多标准评价(MCE),得到冬小麦潜在分布图.冬小麦在中国适宜分布区为:河南,江苏(上海),辽宁,山东,天津,陕西,四川,北京,重庆,吉林,宁夏安徽,云南,山西,黑龙江,河北,贵州,湖北,台湾,甘肃.全国最适宜种植区域的面积约374257 km2;较适宜种植的面积约1659270 km2;中等适宜种植的面积约2983960 km2.中国冬小麦潜在分布图与冬小麦实际种植区的符合度相当高,可以用来指导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农民的投资方向,消除在农业投资上的盲目性,提高投资收益.  相似文献   

5.
探究了基于多时相遥感影像在县域尺度上对冬小麦种植面积的监测方法.以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柳泉镇为研究区域,以冬小麦为目标作物,采用2014年11月份ZY-3(资源三号)和2015年4月份GF-2(高分二号)卫星的遥感影像数据源进行研究.影像经过预处理后,分别计算其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综合分析冬小麦种植面积和其NDVI的相关关系,构建NDVI差值模型来提取冬小麦种植面积,结合ArcGIS软件在影像上随机采样进行验证,最终得到种植空间分布图.采用2015年在柳泉镇实地勘测的冬小麦种植面积数据进行验证,精度可达95.54%.在廊坊市固安县进行区域应用,利用Excel软件进行各乡镇面积统计.结果表明,在县域尺度上采用该方法进行冬小麦面积提取能够达到很高的精度,为科学管理冬小麦的播种面积及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6.
杜鑫  苏涛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2,22(5):1821-1828
为探究干旱与半干旱地区作物生育期用水,估算作物产量和优化配置作物灌溉制度,以河套灌区为研究对象,基于Landsat 8遥感影像数据提取一定时序植被指数监测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利用MODIS数据及改进线性双源遥感蒸散模型,预测研究区作物在不同生育期蒸散量并使用常用水分生产函数模型进行主要作物玉米估产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  相似文献   

7.
以四川地区冬小麦干旱灾害为例,利用气象数据、产量数据、地理信息数据以及农业经济等数据,在小麦作物气候适应性分区的基础上,选取灾害强度、地形、河网、作物种植分布等要素作为风险因子,应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灾害风险区划指标体系,从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抗灾能力4个方面进行分析,建立适用于四川省冬小麦干旱灾害的综合风险区划模型并计算风险指数,借此将四川地区划分为由高至低的5个风险等级区域.结果表明,针对冬小麦的四川地区干旱灾害风险水平具有显著的地域分布差异,高风险和较高风险区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中部及西部的浅丘和中高丘陵区,此外受季节性干旱气候控制的攀西农区风险水平也较高.  相似文献   

8.
基于GF-1卫星的县域冬小麦面积提取及年际变化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遥感技术提取冬小麦种植面积及年际变化监测,可为农业经济的宏观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自2013年我国首颗高分卫星发射以来,高分一号卫星数据以其高分辨率的优势成为了我国农业遥感监测的主要数据源之一.本文以高分一号卫星携带的16m空间分辨率的宽视场(wide field view,WFV)数据为主要数据源,以开封县为例,采用Google Earth(以下简称GE)0.3m遥感影像为样本辅助数据,加上人工目视解译选择样本控制点,采用监督分类中的最大似然法提取冬小麦种植面积,并利用样本点对分类结果进行精度验证和年际变化监测.实验数据表明:采用冬小麦生长周期内的11月份到翌年4月份间的一幅高质量GF-1/WFV影像,利用本文给出的处理流程提取冬小麦面积均可达到农业使用的标准,且1月份为开封县冬小麦提取的最佳时像.同时,采用2013年12月29日、2015年2月25日及2016年2月20日的开封县GF1/WFV数据,面积提取精度均达到95%以上,kappa系数均大于0.96,种植面积提取的数据均略小于河南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但两者呈现出的波动趋势是一致的.结果表明以GF-1/WFV影像为主要数据源,GE影像为辅助数据进行县域尺度上的冬小麦面积提取及年际变化监测的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利用“北京一号”卫星(高性能对地观测小卫星,DMC+4)可同步提供中分辨率多波段信息和高分辨率全色波段信息的优势,选择冬小麦为研究对象,在考虑太阳—冬小麦冠层—传感器三者的几何关系和作物群聚效应的基础上,建立易于反演的植被冠层辐射模型,实现了对冬小麦长势空间分布的监测,并通过数值模拟和野外实验对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所采用的模型和反演方法是有效的,为进一步研究LAI尺度效应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膨胀土在我国分布极广。我国的云南、四川、湖北、湖南、安徽、河北、陕西、贵州、江西等省都有膨胀土分布。河南省的南阳、驻马店、平顶山、漯河、许昌等地区膨胀土分布较多。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区域优先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作物生产水足迹,引入水资源稀缺性指数,结合作物面积净收益,构建种植结构调整区域优先序评价模型,评价中国水稻、玉米、小麦的主要生产地. 结果表明:水稻种植结构应优先调整的地区依次为湖南、江西、黑龙江、广东、广西;玉米种植结构应优先调整的地区依次为黑龙江、吉林、河南、内蒙古、山东;小麦种植结构应优先调整的地区依次为河南、山东、安徽、河北、江苏.本研究实现了种植结构调整的理论与实践衔接,有助于推动我国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进程,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以云烟87为试验材料,以小麦、黑麦草、豌豆、苕子、油菜、大蒜等作物以及冬闲作为烤烟前茬,研究不同前茬对攀枝花烟叶的产量及质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前茬种植黑麦草、豌豆、油菜有利于种植出烤烟中棵烟;前茬种植黑麦草、苕子、油菜能收获更高的经济效益,但前茬冬闲和种植黑麦草、小麦更能彰显攀西烟叶清香型风格,生产上推荐烤烟前茬种植黑麦草。  相似文献   

13.
以安徽省为研究区,选取MODIS数据为数据源,首先基于2011年到2018年的16 d合成MODIS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产品,利用ENVI软件提取油菜种植面积。然后结合谷歌影像,通过目视解译和NDVI数据提取安徽省多时相油菜种植面积,在此基础上对MODIS-NDVI数据提取油菜种植面积的结果进行验证,并分析了其时空变化。与统计监测数据相比,利用MODIS数据提取油菜面积精度可达84.5%。通过实践和验证,利用MODIS-NDVI数据提取安徽省油菜种植面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研究成果可为政府部门掌握农作物生产和农业发展情况提供基础数据,也可为其他省份研究油菜种植面积提取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在丘陵旱地对冬小麦进行了大田和原状土柱模拟耗水量研究.结果表明:在大田情况下,小麦4500~6000 kg/hm2产量水平,耗水量216.3~345.2 mm,播种-返青、返青-抽穗、抽穗-成熟不同生育阶段耗水分别占总耗水量的25.9%~36.9%,22.0%~31.1%,31.9%~52.2%,但年际间变幅较大;小麦拔节以后耗水量和耗水强度明显增加,拔节期、灌浆期是小麦两个重要的水分需求期.原状土模拟情况下,冬小麦总耗水量中,丰水年型自然降水占77.2%,平水年型自然降水占67.1%,缺水年型自然降水占64.0%.从作物阶段耗水测定结果看,丰水年型情况下,冬小麦存在奢侈耗水现象;平水年型自然降水能基本满足冬小麦水分需求,突出问题是阶段性、间隙性水分缺乏;缺水年型情况下,自然降水不能满足冬小麦的水分需求,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水分状况制约着冬小麦正常播种和出苗,二是水分供应状况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进程.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农作物秸秆资源分布及其资源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幸芳  李刚  韩敏  葛伟  刘圣勇 《河南科学》2011,29(12):1464-1469
以2000—2010年河南省统计年鉴为数据基础,对河南省作物秸秆的种类、资源分布特性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秸秆、玉米秸秆是河南省主要的作物秸秆种类,其资源量比重分别达到47.30%和25.09%,累积占全省秸秆总量的72.39%,属于优势秸秆资源;其次为棉花和水稻秸秆,而油菜秸秆、芝麻秸秆比例分别为1.71%和0.83%,属小比例作物秸秆.根据各类作物秸秆资源量年度变化情况,小麦、玉米秸秆资源量逐年稳定增加,其它作物秸秆资源量则相对减少.河南省作物秸秆资源主要分布在周口市、南阳市、驻马店市、信阳市、新乡市和安阳市(河南南部和东北部),累积占到全省秸秆资源的67.82%.  相似文献   

16.
安乡县小宗农作物生产现状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南省安乡县近年饲料玉米、高粱、大豆、芝麻、冬小麦等小宗农作物面积出现飞跃性增长,但小宗农作物发展尚存在单产起伏大、市场价格波动大、经济效益低等问题。为此,从安乡县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趋势的调查入手,在广泛调查和深入分析结构调整的特点和规律后,提出要从加强市场信息预警、加强品种筛选和栽培技术研究、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和延长产业链等方面着手,促进小宗农作物生产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嘉陵江流域阆中,南部和西充三县作物生产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嘉陵江流域阆中,南部和西充县的作物生产动态进行了分析,上述三县的主要作物相同,均为水稻,小麦,红苕、玉米,棉花和油菜,但各县有自己的特有作物类型,从1949年到1985年间,6种作物的播种面积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玉米播种面积自70年代中一为增加最大。1949年普遍种植地方品种,其后,主要作物推广品种替换了几次。  相似文献   

18.
 在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压力日益紧迫的背景下,生物液体燃料以其清洁、低碳、可再生性逐渐成为重要的替代能源之一。中国人多地少,在边际土地上种植非粮能源作物是发展生物液体燃料的有效途径。以中国生物液体燃料的3种主要原料作物(燃料乙醇原料甜高粱、木薯和生物柴油原料油菜)为研究对象,利用多因子综合分析法和动态阈值法评估适宜其发展的边际土地(包括宜能荒地和冬闲田)资源量并探究优化发展模式,为合理规划能源植物种植和产业布局提供数据支持。研究结果表明: 2015年,中国适宜甜高粱和木薯种植的宜能荒地面积分别为3463.67万ha和1232.82万ha,适宜油菜种植的冬闲田面积为1995.16万ha;在优化发展模式下,中国适宜生物液体燃料原料作物种植的边际土地面积可达5997.71万ha。  相似文献   

19.
小麦灌浆期间冠层温度与产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试验于2001~2003年选用我国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安徽、江苏6省的8个小麦品种在河南省种植,并选用河南省3个品种(系)安排了播期播量试验,对不同品种、不同播期、不同播量的小麦灌浆期冠层温度与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三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在河南省生态条件下,不同品种和不同播期的小麦灌浆期间冠层温度差异达到极显著,不同播量的小麦灌浆期间冠层温度差异达到显著。小麦灌浆期间冠层温度与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三因素有着密切的相关关系。小麦冠层温度指标可为选用品种和采取栽培技术措施提高产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