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华中理工大学动力系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汽轮机锅炉教研室共同研究的“锅炉燃烧及制粉系统热力计算CAD软件包”是国家“七·五”科技攻关项目“发电设备及其关键零部件CAD系统开发及应用(火电)”中的一个子项目,已于1989年6月提前完成规定的任务。一年来已经应用该软件包计算了五个工程实例,它们是襄樊市联片供热发电厂工程(锅炉蒸发量65t/h);河南新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双通道燃烧器在长春热电二厂670t/h锅炉上的应用。通过试验及实际运行,采用双通道燃烧器后,锅炉在50%额定负荷下能稳定燃烧,同时提高了锅炉效率,对其它电厂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电站锅炉(火用)平衡计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了燃料(火用)和烟气(火用)的计算,阐明锅炉(火用)平衡计算的类型和原则,给出电站锅炉(E—670/140型)(火用)平衡的计算结果,并指出降低锅炉(火用)损、提高锅炉(火用)效率的途径和具体办法。本文还对影响燃烧(火用)损的一些因素予以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4.
针对某电厂200 MW机组670 t/h锅炉燃烧器存在的百叶窗、扭曲板磨损较严重、部分燃烧器被烧损等问题,结合锅炉节油点火技术,采用双置式浓淡分离燃烧器对其进行改造。运行结果表明,改造达到了低负荷稳定燃烧和节约锅炉点火及助燃用油的目的,提高了机组安全经济运行能力,对同类型锅炉燃烧器改造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瑾 《当代地方科技》2010,(13):117-117
循环流化床锅炉具有燃烧适应性好,燃烧效率高,对大气污染小,负荷调节性能好,灰渣综合利用等优点,近几年得到了迅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电站循环流化床锅炉台数最多,总装机容量最大的国家。本文针对我厂的260t/h循环流化床锅炉浅谈一下运行调节。  相似文献   

6.
根据电厂670t/h锅炉对流过热器爆漏案例进行分析,及结合爆漏处割管取样进行分析,论证过热器磨损变薄、运行方式不合理及调整不及时管壁长期超温爆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根据电站锅炉燃烧过程的特点,利用图像处理技术提取了表征火焰燃烧特性的特征量,提出了基于BP神经网络的锅炉炉膛火焰燃烧状态的模式识别方法.针对锅炉燃烧诊断实时性强的要求,设计开发了一套PC机加信号处理系统(DSP)的实时图像采集与燃烧诊断系统,在200MW锅炉上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简便实用,可实现锅炉运行过程的燃烧诊断,为电站锅炉的安全、经济运行提供可靠的依据,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桑伟 《科技信息》2013,(24):417-417
<正>一、我厂脱硫系统简介冀中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矸石热电厂总装机容量48MW,3台发电机组、4台循环流化床锅炉(1台×130t/h、3台×75t/h)。现有(1#、4#、5#、6#锅炉)烟气脱硫工程,于2008年5月开工建设,2008年10月投入运行。工程设计建设之初,结合电厂锅炉容量、室外场地、运行状况等,采用单元式配置,一炉一塔,共安装4台湿法石灰—石膏烟气脱硫装置。脱硫液制备及配套的输送设施实施集中配置,4台炉公用一套。  相似文献   

9.
贾艳艳 《科技资讯》2012,(31):82-84
建立了数学物理模型,对400 t/h全尺寸四角切圆煤粉锅炉内燃烧过程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火上风的喷入可以大幅度降低NOx排放值,当火上风风率达到20%时,NOx可减排21%,并且燃烧效率较高;对于NOx减排火上风喷口高度h最佳值为2 m。计算分析结果对火电厂、大型钢铁联合企业自备电厂等实际锅炉的燃烧调整具有较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锅炉是耗煤大户,提高锅炉热效率是当今节能的一个重要课题。国内外自80年代初开始,采用计算机控制锅炉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先后在35 t/h沸腾床锅炉、35 t/h链条锅炉上实现了计算机闭环控制,节能及多发电效果显著,分布式电厂锅炉计算机控制系统已完成开发,正在考核。 1控制方案锅炉燃烧控制由蒸汽压力控制、烟气含氧量控制和炉膛负压控制组成。蒸汽压力控制系统是个串级控制系统,其主回路为蒸汽压力,副回路为炉膛出口温度,另加蒸汽负荷作前馈信号。在单元制锅炉控制中,曾用热量信号Q作为压力串级控制的副环,即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小油量气化燃烧直接点燃煤粉燃烧系统工作原理、系统构成,重点介绍了小油量气化煤粉燃烧系统在75t/h锅炉上的工业性应用试验研究及经济性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小油量气化燃烧直接点燃煤粉燃烧系统性能稳定,能实现机组冷、热态启动及低负荷稳燃,经济效益显著,达到工业应用条件。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某电厂2028t/h锅炉燃烧劣质煤时影响锅炉耗油的主要因有:煤质严重劣化、运行人员的调整操作和设备运行的可靠性,节油的具体方法包括锅炉启停节油、助燃节油及设备缺陷处理节油等,为保证设备安全运行,降低发电成本起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3.
富拉尔基发电总厂锅炉采用直吹式制粉系统,锅炉为哈尔滨锅炉厂生产的型号为HG670/140/—6/12HM型锅炉,出力为670 t/h,运行时最大通风量为125000 m3/h,燃用的设计煤种为褐煤,采用从炉标高45m处抽出的高温炉烟(1041℃)与热风(274℃)两种干燥介质来干燥褐煤,高温烟气和热风在内保温结构的混合室内混合送入到干燥段内,并通过冷风门的开度及调节给煤量来保证磨煤机出口温度不大于130℃。近些年来经常发生高温炉烟干燥段管高温段运行中多次发生断裂,共30多起,不但严重的威胁机组的安全经济运行,也极易发生管道坠落伤人事故。  相似文献   

14.
针对热工过程机理建模存在的局限性,以及常规含氧量设定准则确定中存在的问题,利用锅炉燃烧子系统在长期运行过程中积累的大量历史数据,采用NNARMAX(NN-based AutoRegressive,Moving Average,eXternal input)辨识结合网络结构优化方法对运行数据进行辨识,得到能够描述含氧量以及其他锅炉运行参数同主蒸汽流量之间复杂的动态耦合关系的模型。利用该模型实现最佳含氧量给定自主寻优,并且用于某厂75t/h锅炉燃烧优化调节系统中,取得了良好的工程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本项目是国家“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特种轴承CAD系统”的一个子项,针对武钢1700mm五机架冷连轧机工作辊轴承的载荷谱开展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工作,并相应地研制了A/D转换接口与开发了实用软件.本项目由我校机械工程一系工程测试教研室、机械设计教研室与武汉钢铁公司、洛阳轴承厂承担.1990年9月,机电部科学技术司  相似文献   

16.
正0前言某电厂锅炉为超超临界蒸发量3035t/h的锅炉,炉蒸汽参数为29.4MPa(a)/605℃/623℃,对应汽轮机的入口参数分别为28MPa/600/620℃。在其试运行阶段出现再热汽温620℃时,其金属管壁温度达到设计报警值的现象,对机组的经济、安全运行产生了不利影响。本文主要从锅炉燃烧、配风、吹灰优化等角度提出对策并解决了上述问题。本文对于大型对冲燃烧锅炉的燃烧配风及再热汽温调整具有一定的借鉴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滇东电厂一期工程建设规模为4×600MW,由国家电力公司西南电力设计院设计。工程配置北京巴布科克.威尔科斯公司生产的锅炉,锅炉型号为:B&WB-2028/17.4-M,锅炉型式:一次再热,单炉膛平衡通风,亚临界自然自然循环,单锅筒锅炉。设计燃料为无烟煤。采用双进双出正压直吹制粉系统,“w”火焰燃烧方式,并配置浓缩型EI-XCL低Nox双调风旋流燃烧器。  相似文献   

18.
煤粉锅炉膜法富氧局部助燃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150 t/h煤粉动力锅炉存在结焦、热效率低及NOx排放浓度高等问题,在冷态动力场试验的基础上,借助计算机仿真技术,应用k-ε-g湍流燃烧模型及煤的双挥发反应热解模型对炉内流动及燃烧过程进行数值计算,开发局部富氧助燃技术,设计膜法富氧局部助燃系统,并将局部富氧助燃技术应用于煤粉锅炉的工业试验。实践结果表明:局部富氧助燃技术的应用,能有效地解决炉膛结焦和高温腐蚀问题;提高低负荷不投油稳燃能力;燃用贫煤时,可以在50%额定负荷下断油稳燃;大渣及飞灰可燃物含量降低,排烟热损失减少1.2%,锅炉实测热效率比常规运行方式下的热效率提高2.5%以上;锅炉NOx排放量在120~150 t/h负荷下为627~768 mg/m3。  相似文献   

19.
一、循环流化床锅炉发展概况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是国内外公认的一种洁净煤燃烧技术。循环流化床锅炉具有煤种适应性广、燃烧效率高、环境性能好、符合调节范围大和灰渣综合利用等优点,近十年来在工业锅炉、电站锅炉、旧锅炉改造和燃烧各种固体废弃物等领域得到迅速的发展。我国是以煤为主要一次能源的国家,燃用的煤种最为齐全。1981年国家计委下达了“煤的流化床燃烧技术研究”课题,清华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分别率先开展了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的研究,标志着我国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研究和产品开发技术正式启动。现在,我国已成为世…  相似文献   

20.
一、概述长兴电厂四期技改工程2×300MW机组锅炉汽包重量210t,长度19.942m,直径2.181m,铁路运输支撑座距离16.46m。根据以上数据特点,我们选择DOLDHOFER拼接式全挂平板车(THP/SL12型)。平台车速度控制在15Km/h之内,此时载重≥296.04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