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采用实验测试的方法,就篮球运动员赛前训练与比赛负荷强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显示,造成运动员比赛下半场体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赛前训练的强度与密度均小于比赛时的负荷强度与密度,如赛前训练中的间歇次数过频、间歇时间过长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训练对策。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及数理统计法,分析中国赛艇女子轻量级双人双桨队员里约奥运会赛前水上训练内容与负荷特征.研究发现:①中国赛艇女子轻量级双人双桨队员里约奥运赛前训练(9周)分为强化期和适应期,其中强化期为赛前加量阶段,适应期为赛前减量阶段.②强化期与适应期水上训练以乳酸低于4 mmol/L的有氧训练为主,适应期不安排最大速度训练,而增加有氧训练.③强化期与适应期每日训练时间变化服从正太分布,且强化期休息日少,训练密度大,通过每日训练时间的增减变化来消除疲劳,调整状态.④强化期与适应期水上训练以小强度为主,乳酸阈强度为辅;此外,强化期每周水上小强度与乳酸阈强度训练高度相关,呈现一主一辅的交替变化特征,且在强化期开始与结束阶段以及适应期均以小强度为主,乳酸阈强度为辅开展训练.结论:赛前水上训练内容和负荷安排相对合理,运动员能在比赛中较好地发挥自身水平,但仍存在冲刺较晚、桨频慢和速度不足的问题,建议在训练中增加小强度和大强度的水上训练比例,逐渐逼近"两极化模式".  相似文献   

3.
宋永伟 《甘肃科技》2011,27(3):182-183
依据马特维叶夫的"训练周期理论",结合现代运动训练原理,对运动员竞赛期运动负荷量、负荷强度、负荷密度和负荷难度的施加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希望能为教练员和运动员赛前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赛前训练的跨度、训练内容的选择、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运动负荷的安排,决定了赛前训练的效果.通过对第13届中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跳跃项目运动员赛前训练进行调查,研究中国大学生跳跃项目运动员赛前训练的特征与规律,为跳跃项目大学生运动员赛前训练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方法,对第13届中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跳跃项目运动员赛前训练的时间学特征、负荷特征、训练内容、方法与手段等指标进行研究.结果:1第13届中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跳跃项目运动员赛前训练时间一般为8~10周,分为动员阶段、加量阶段、强化阶段、赛前诱导四个阶段.2跳跃项目运动员赛前训练的负荷量,周课次安排在4~6次左右,每次课时间安排为90~120min.赛前训练的总负荷量平均安排在5 040min,其中最小值为2 880min,最大值为7 200min,负荷密度控制范围在80%~95%左右.赛前减量训练过程中的专项训练强度安排在85%~95%.赛前减量训练中的专项训练强度是平时训练强度的65%~80%.3跳跃项目运动员赛前训练的基本内容比例安排主要以专项速度和专项技术为主,平均比例为21.95%和23.63%.4跳跃项目运动员的赛前训练的方法以重复训练法和间歇训练法为主,技术训练以完整训练法为主.赛前训练的内容分为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和协调性等六个部分.  相似文献   

5.
文章首先对女子竞走运动员准备期训练、强化期训练、比赛期训练进行分析,然后对竞走运动员赛前训练的心理变化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方面进行了分析.赛前训练安排是否科学合理将直接影响运动员在赛场上的竞技状态,赛前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又将影响到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比赛前一周降低训练强度有助于运动员调整心态,并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  相似文献   

6.
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比赛形式训练所随的负荷时间、强度和密度进行了量化标准和实践。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辽宁省女子自由式摔跤队2017年全运会赛前减量训练进行研究与分析,为教练员今后大赛前的调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备战全运会的赛前期,使用测试法、文献资料法、跟踪法对辽宁省女子自由式摔跤队6个级别的9名重点运动员进行训练负荷与生化指标变化的统计与分析。结果:此次减量训练持续时间为2周,减量方式为渐进式线性减量;此次减量训练主要通过减少训练时间与训练频率来降低负荷,但负荷强度也稍有下降;CK、Bu显著下降,Hb稍有增加;T/C显著提升,但T与C却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结论:辽宁省女子自由式摔跤队在全运会赛前的减量训练基本达到了赛前恢复调整的目的,建议其在今后的减量训练中更好地保持负荷强度和训练频率。  相似文献   

8.
篮球比赛赛前准备与指导工作,是争取比赛主动和优势、发挥平时训练最高水平的基本保证.笔者就近几年指挥比赛的体会,以赛前收集信息的方法内容,到分析制定比赛计划的方法步骤及指导工作的形式内容方面进行阐述,与同行共研讨.  相似文献   

9.
疲劳与散打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成绩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30名山东师范大学民体系散打运动员在大负荷训练、比赛前,训练、比赛后即刻,训练周结束后、比赛结束后次日清晨7∶00血尿素、血睾酮、皮质醇、血红蛋白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找出防止散打运动员疲劳的有效指标,用于指导散打运动的训练和比赛.  相似文献   

10.
利用文献资料、访谈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马拉松运动员的赛前训练进行归纳和总结.认为马拉松运动的赛前训练应针对运动员专项能力的提高,而以适中的负荷量以及中、小强度负荷为主的、适量大强度配合下的训练是提高成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运用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及录像分析法,对东北师范大学男子超级联赛队员、辽宁大学大学生男子超级联赛队员、中国大学生足球联赛长春师范学院队、亚泰男子足球俱乐部二线队的部分队员、天津男子曲棍球队运动员、天津男子手球队运动员等45名研究对象的比赛心率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同场对抗球类项目比赛中,无氧阈以上强度在25%-27%之间。其中高强度与小强度负荷比例较低;比赛中不随机的出现较短的高心率和低心率的时段,在大数时间内比赛心率在10 b/min的范围变化;组织队员比赛心率水平最高达,其次是后卫队员防守队员和进攻队员;比赛中虽然是存在高心率的时段,但在大数时间内比赛负荷强度没有大幅度的起伏变化;同场对抗球类项目比赛中高比赛心率时的技战术行为主要体现在运球、突破、射门、进攻跑动与防守跑动等技战术。比赛中高心率的技战术行为依次为高速度与高对抗下的技战术行为、高速度下的技战术行为、中速度下高对抗的技战术行为。速度是产生高比赛心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运用文献资料法、特征解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结构进行研究.研究揭示:力量训练结构主要是由单腿或双腿的连续跳跃、多次数的深蹲或半蹲练习组合而成;速度素质训练结构主要是以提高最大速度为核心,以最大负荷强度的短距离跑练习为主要手段;耐力的训练结构主要是由长距离和比赛距离的重复跑和间歇跑构成.  相似文献   

13.
通过自己的训练和比赛实践,对田径运动员在赛前、赛中、赛后的营养补充问 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结果表明了比赛期间合理补充营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大运动量训练对柔道运动员血清离子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1名男子柔道运动员进行了大运动量训练课有,后血清离子浓度的测定,并观察运动训练对运动员血清离子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男子柔道运动员大运动量训练高校有血清钾,钠,钙,镁浓度在普通人正常值范围或高于正常值,而训练后即刻血清镁明显降低,血清钾也减少,训练后24h血清钾,镁仍低于训练前水平,但血清钠和钙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根据训练与比赛的相互依赖关系,按照“阅读“比赛、发现和分析问题、制定训练目标并设计练习方法的程序,在逐步接近比赛场景和氛围中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训练,再通过比赛进行验证并继续发现和解决问题,这是足球训练应遵循的基本工作程序。  相似文献   

16.
风具有随机间歇性特性,在并网条件下参与电网负荷预测,其风速和风向的间歇性会对电网产生很大冲击,严重影响电力系统的稳定性.结合微电网的特点和风电运行特性,搭建微电网的基本负荷模型和风电模型,并采用MATLAB/Simulink建立负荷预测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含风电微电网不仅能够抵御消化风电并网的影响,还能够有效降低电网的负荷曲线的峰谷差.含风电微电网参与电网的负荷预测能够有效地提高电力系统的供电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将服装表演赛事活动的策划与公共关系学、传媒学、社会心理学、广告学、表演学等学科紧密结合,围绕表演赛事活动的特点阐述服装表演的策划与实施.指出服装表演赛事应着重从社会效益、经济价值、专业权威性、审美价值、培养新人、公平公正等角度定位,将科学的认真严谨和艺术的创意创造巧妙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8.
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测试法、访谈法,系统研究了职业网球比赛中三大能量供应系统的特征及其对日常训练的指导性,结果表明现代职业网球比赛中供能是以磷酸原为主,糖酵解为辅,有氧为基础;比赛中所需的三大能量系统指明了训练的方向,但不宜作为制定训练计划的时间依据。  相似文献   

19.
高应变动力试桩拟合法误差来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与传统的静荷载试验相比,高应变动力试桩拟合法是一种非常方便实用的分析技术,但该技术非常复杂,它的成功应用取决于诸多因素。通过剖析高应变动力试桩法的原理和拟合法的实质,结合工程实例,指出高应变动力试桩拟合法确定桩承载力不仅理论模型本身较静荷载试验存在差异,而且在数据处理过程中由于参数选择不同将引起承载力结果的误差。同时,人员素质也是准确应用该方法并给出合理结论的关键。高应变动力试桩拟合法误差来源的分析,对该法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避免或减少可能产生的失误将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