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确定菲牛蛭(Hirudinaria manillensis)体质量、年龄和应激刺激与菲牛蛭繁殖性能的关系,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在不同体质量、年龄、应激次数条件下,菲牛蛭的产卵和孵化情况.结果显示:不同体质量菲牛蛭亲本其繁殖能力有显著差异(P〈0.05),体质量为10~〈15g亲本产茧数最多,卵茧孵化率和孵化数最高;不同年龄菲牛蛭亲本,其繁殖能力差异显著(P〈0.01),实验中2~3龄亲本产茧数最多,卵茧孵化率和孵化数最高;适当的环境刺激对菲牛蛭的繁殖有促进作用,实验中1或2次操作刺激对菲牛蛭亲本产茧数、孵化率和孵化数均有明显的增加(P〈0.01).建议在菲牛蛭人工繁殖过程中,选取10~〈15g体质量、2~3年龄亲本进行繁殖,同时在繁殖过程中可适当对亲本进行1或2次刺激.  相似文献   

2.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等方法分析人工养殖条件下相对密度和季节对菲牛蛭繁殖习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秋冬季节,相对密度对亲蛭产茧率、产茧数和死亡率无显著影响(P0.05),而孵化率、孵化数、卵茧大小和湿质量在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高相对密度组(50尾/箱)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春夏季节,相对密度对产茧率、孵化数和卵茧直径影响不显著(P0.05),而对产茧数、孵化率、死亡率及卵茧长和湿质量影响显著,其中低相对密度组(5尾/箱)的产茧数和孵化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高相对密度组(50尾/箱)的死亡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而高相对密度组(50尾/箱)的卵茧长和湿质量却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结果显示,不同季节中亲蛭的繁殖指标均在低相对密度组(5尾/箱)获得最佳值,同时相同相对密度下季节对菲牛蛭繁殖具有显著影响,春夏季节的繁殖性能要明显优于秋冬季节,特别是春夏季节的卵茧孵化时间(44 d)明显较秋冬季节(100 d)短。研究获得了菲牛蛭繁殖的最佳相对密度,证实了在华南地区一年多季繁殖的可能性,可为其大规模人工繁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几种水蛭抗凝血物质提取及活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3种提取方法对菲牛蛭不同处理品的抗凝作用,采用筛选的最佳提取方法分析了5种水蛭各处理品的抗凝血酶活性,并比较了3个不同地理分布野生菲牛蛭和2个不同饵料饲喂菲牛蛭各处理品的抗凝血酶活性。结果表明:丙酮浸提法在菲牛蛭各处理品中均具有最高的提取得率,所测抗凝血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方法(P<0.05);5种水蛭抗凝血酶活性测定结果显示非吸血蛭类的湿体匀浆液和干体无或微弱的抗凝活性,而吸血蛭类(日本医蛭和菲牛蛭)具有较高抗凝活性,且菲牛蛭的抗凝活性显著高于日本医蛭(P<0.01);不同地理分布野生菲牛蛭和不同饵料饲养菲牛蛭的湿体匀浆液、干体粉末和唾液腺分泌物抗凝活性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表明菲牛蛭具有较强的体外抗凝血酶活性,且人工养殖对菲牛蛭的抗凝活性未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冬季福寿螺Pomacea canaliculata繁殖力大小及其影响因素,于2017年12月中旬采集广西桂林地区福寿螺卵块,置于室温下进行孵化实验,记录孵化期间的气温以及孵化率,测量卵块长、宽、质量、卵粒总数和卵粒直径,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冬季福寿螺单块卵粒数为48~608粒,均值(mean±SD)为214.14±10.45粒;卵粒直径为2.31~3.32 mm,均值(mean±SD)为2.69±0.018 mm;孵化率为0~93.94%,均值(mean±SD)为29.21%±3.12%。其中冬季(12月—次年2月)孵化的卵粒占所有孵化卵粒的82.18%,春季(3月)孵化的卵粒仅占17.82%,表明福寿螺冬季产的卵主要采取冬季孵化策略。福寿螺孵化率与卵粒总数(r=0.365,P0.001)呈显著正相关,与卵粒直径(r=-0.248,P=0.013)呈显著负相关,卵粒数多少是孵化率高低的关键。冬季孵化量与气温相关(r=0.607,P=0.002),春季孵化量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  相似文献   

5.
对西藏卤虫休眠卵孵化的2个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在最适温度与盐度下,设定0,500,1 000,1 500,2 000,2 500,3 000,3 500 lx共8个梯度的光照强度,检测光照强度对西藏卤虫孵化率的影响;设定pH 6.0,7.0,8.0,8.2,8.4,8.6,8.8,9.0,10.0共9个不同水平,检验西藏卤虫孵化的最适pH值.结果表明:无光照时孵化率最低,随着光照强度增强孵化率增高,到2 000 lx时达到最高,然后随光照强度增强又下降,3 500 lx时的孵化率(57.81%)与2 000 lx(77.41%)的相比差异显著(P0.05).孵化液从酸性到弱碱性变化时孵化率逐渐升高,pH 8.0时孵化率最高,碱性继续增强时孵化率随之下降,pH≥9.0的孵化率与pH 8.0时的孵化率差异显著(P0.05).光照强度和pH显著影响西藏卤虫的孵化率,在生产实践中应给予适当的光照和弱碱性条件.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试验条件下对卤虫休眠卵孵化密切相关的盐度、温度、PH、光照等理化因子进行了试验研究,确定了孵化最好的盐度、温度、PH 和光照范围,在生产实践上对提高卤虫休眠卵的孵化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卤虫休眠卵孵化率的高低是卵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影响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此,人们致力于提高卤虫卵孵化率的研究。陈清潮等(1975年)对提高孵化率的方法进行了报导。蒋德春(1986年)对盐度影响卤虫卵孵化率的效果做过研究,确定羊口盐场卤虫休眠卵孵化的适盐范围为0.5~11Be 之间,最适为3—5 Be 的盐度。这对沿海地区卤卵的开发利用很有价值。为了摸清山西远城内陆盐湖的卤虫休眠卵的孵化规律和影响因素,我们就不同盐度(Be)和不同温度,不同 PH 值的及有无光照等理化因子,对运城内陆盐湖卤虫休眠卵孵化的影响在试验条件下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7.
菲牛蛭的人工养殖方式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于2004年5月8日至2005年3月8日,采用垄沟、池塘和水泥池三种养殖方式进行菲牛蛭的人工养殖试验。结果表明:在菲牛蛭的生长期,其条均净增重和成活率分别是:垄沟组1.253g和91.7%,池塘组1.087g和79.3%,水泥池组0.919g和67.3%;垄沟组的净增重和成活率与池塘组呈显著性差异(P<0.05);与水泥池组比较呈极显著性差异(P<0.01);池塘组与水泥池组比较呈显著性差异(P<0.05)。在菲牛蛭的冬眠期,采用垄沟养殖的菲牛蛭,其越冬后的成活率为85.3%,显著高于池塘组的74.4%(P<0.05),而水泥池组的成活率为0;相对增重率为-12.6%,与池塘组的-13.5%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可提高人工养殖菲牛蛭的成活率并能使其安全越冬,水泥池养殖不适合菲牛蛭的越冬。  相似文献   

8.
人工巢箱条件下大山雀(Parus major)的最佳窝卵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鸟类繁殖季节,通过悬挂山雀类人工巢箱,确定了大山雀(Parusmajor)的常见窝卵数与最佳窝卵数.大山雀常见窝卵数为11枚(10.85±0.14,n=115).随着窝卵数的增加,卵重和卵体积逐渐增大,雏鸟出飞数、出飞率也相应地增加,达到窝卵数为11枚后有下降趋势.不同窝卵数的出雏数差异极显著(x2=39.016,df=6,P=0.000).回归分析表明:窝卵数与繁殖成功参数存在二次函数关系.运用二段最小平方法拟合,窝卵数与繁殖成功参数的回归方程为:窝卵数=11.1731-0.0305×卵重(W) (6.241603E-006)×卵体积(V) 1.1105×出雏数-0.0205×出飞数 0.5881×出飞率-12.6394×孵化率(R2=0.9691,P<0.01).为此,验证了常见窝卵数就是最大生产力窝卵数的Lack假说.也验证了个体最优化假说(IOH).  相似文献   

9.
通过观察啮齿类动物SD大鼠长期灌胃给予菲牛蛭冻干粉后产生的毒性反应及其严重程度,对菲牛蛭冻干粉进行重复给药毒性的研究,为其药用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将SD大鼠随机分为溶媒对照组(无菌注射用水)、菲牛蛭冻干粉高、中、低剂量组(3.24、1.08和0.54 g/kg),给药质量浓度分别为205.5、67.5和33.75 mg/mL,给药体积以每周称量体重计算,每周连续灌胃给药6 d,给药周期6个月,末次给药后恢复8周.对其进行临床指标检测、脏器重量称量、血液学检查、血清生化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从而评估菲牛蛭冻干粉的毒理学安全性.结果在连续给予SD大鼠菲牛蛭冻干粉6个月后,各项指标均未发现与供试品相关的毒性变化.本试验条件下,SD大鼠给予高、中、低剂量菲牛蛭冻干粉未见明显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01~2003年在郑州市动物园对笼养红腹锦鸡的繁殖习性与人工孵化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求偶炫耀可见于每年的11月上旬至翌年7月中旬,产卵时间为4月上旬开始,6月中下旬结束,鸡群持续产卵时间约57~76天.产卵盛期是4月上旬至5月上旬.平均产卵数为7.09枚/鸡.年.平均产卵数最多的为2龄鸡,达到17.75枚/鸡.年,平均卵重29.97±3.35(21.2~44.5)克,受精率为60.37%,电孵化器孵化,孵化率为93.28%,孵化期为24(22~25)天.  相似文献   

11.
通过人工光周期及摘除眼球致盲,探讨了光照对昆明地区野生树(Tupaiabelangerichinensis)繁殖的调控作用.非繁殖期人工长光照(14.6L(光):9.4D(暗))和人工长光照(14.6L:9.4D)并致盲,都使树生殖器官重量和血浆睾酮、雌二醇含量以及除卵母细胞直径外的所有生殖器官形态学测量值极显著增加(P<0.01);繁殖期人工短光照(11.4L:12.6D)可使生殖器官重量明显降低(P<0.01或0.01<P<0.05),使睾酮和雌二醇含量以及除卵了孢腔直径外的所有生殖器官形态学测量值极显著降低(P<0.01);繁殖期人工短光照(11.4L:12.6D)并致盲可使所有指标都降低,但变化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环境光周期是昆明地区树季节性繁殖的信号因子,在饲养条件下,可通过人工长光照提高树年繁殖率。  相似文献   

12.
2010年3~5月在人工巢箱条件下,对河池学院校园的麻雀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收集的数据有麻雀的窝卵数、卵的特征值、雏鸟生长发育特征等。统计分析表明:麻雀4月初产卵,卵长径为18.85mm±0.98mm、短径为13.76 mm±0.54 mm、卵重为1.89 g±0.31 g、窝卵数3.33枚±1.00枚,育雏期15~18 d。雏鸟体重及外部器官的形态学参数可以用Logistic曲线方程很好地拟合,体重、翅长、跗跖、嘴峰长及18日龄前的尾长均呈"S"型。  相似文献   

13.
通过观察在全人工繁育条件下大鲵的胚胎发育及器官的形成过程,对比仿天然生态养殖的大鲵胚胎发育过程,对大鲵从受精卵到孵化为幼苗出膜进行了连续系统的形态学观察.结果发现:人工繁育的大鲵在胚胎发育至神经胚期和器官形成期,有明显的"神经沟出现"、"视泡形成"和"心脏跳动"的特征,因而在传统分期的基础上增加了"神经沟期"、"视泡形成期"和"心脏跳动期",从而将大鲵的胚胎发育过程细化为23个时期;虽然同种大鲵的人工繁育和仿生态养殖方式绝大部分发育时期的外形特征基本相同,但在卵裂期和神经胚期依旧存在差异;并利用人工繁育技术,提高其孵化率,为进一步研究大鲵的人工繁育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14.
银胶菊在不同入侵生境中的繁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银胶菊 Parthenium hysterophorus L. 在耕地、草地、疏林及公路旁 4个入侵生境中的种群密度、花序数量特征、种子产量、种子千粒质量等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 不同生境中银胶菊的密度、头状花序数、结实率、种子产量和种子千粒质量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密度变化范围为 (10±2)~(80±24) 株/m2; 头状花序变异范围为 (2 618±843)~(14 539±3 296) 个/m2; 平均结实率为 (43.8±5.6)%~(82.5±2.2)%; 平均种子产量的变异范围为 (10 308±1 036)~(60 361±14 661) 粒/m2; 种子千粒质量为(0.34±0.06)~(0.46±0.01) g。其中, 生于公路旁生境的种群, 密度最大, 但结实率和种子千粒质量最小; 生于耕地和疏林下的种群, 密度较小, 但结实率和种子千粒质量却最大。根据繁殖特征, 探讨了银胶菊在不同生境中的入侵能力与适应性。  相似文献   

15.
以青岛文昌鱼和厦门文昌鱼为例,对近20年来我国学者在文昌鱼的生殖生理、胚胎发育和幼虫培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概述,认为文昌鱼在中国全人工繁育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内吸杀菌剂根系打浆防治松针褐斑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湿地松或火炬松1年生苗,用一定浓度多菌灵或甲基托布津泥浆根系打浆处理,然后定植于苗圃中。30~50天后接种松针褐斑病菌(Lecanosticta acicola),又经50天左右检查感病情况;或将处理苗定植于发病林地上,任其自然发病,每年检查感病情况,共2~3年。所有杀菌剂处理浓度,在短期或1年内均可显著降低松针褐斑病的侵染,当年松苗感病程度与杀菌剂处理浓度没有明显相关性。但第2年或第3年,松苗感病程度随时间而增加,且与杀菌剂处理浓度呈明显负相关。结果表明,松苗定植前用含有效成分3%~5%多菌灵或含有效成分5%~10%甲基托布津泥浆处理根部,可在2~3年内有效地防止松针褐斑病的侵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吉林地区产常见野菜中粗纤维含量及与普通叶菜类含量的区别,为本地区野菜产品开发与居民食用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国家标准对吉林地区山野菜中的粗纤维含量进行测定(酸碱消煮法).采集吉林地区野生野菜7种,人工养殖野菜4种,人工养殖菠菜1种(对照组),进行测定.结果 野生野菜组粗纤维含量最低为柳蒿[(2.74±0.47)×10-2g/g],最高为刺五加[(5.01±0.30)×10-2g/g].人工养殖组粗纤维含量最低为人工养殖刺老芽[(1.58±0.23)×10-2g/g],最高为养殖蒲公英[(2.27±0.20)×10-2g/g],人工养殖菠菜[(2.04±0.16)×10-2g/g].结论 不同种类野菜其粗纤维含量不同,同一区域的同种类野生野菜粗纤维平均含量明显高于人工养殖野菜;人工养殖野菜粗纤维含量与菠菜粗纤维含量并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