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纳米硬度计测量聚氯乙烯(PVC)的力学性能,用有限元软件仿真了实测过程,比对实验和仿真数据,得出有限元法研究黏弹性材料纳米压痕实验的可行性结论.据此针对不同尖端曲率半径的圆锥形压头,模拟纳米压痕测量过程,结果显示:在黏弹性材料纳米压痕实验中硬度测量值随压入深度的增加而减小,随尖端曲率半径的增加而增大.最后引入压头表征尺寸概念,针对表征尺寸与表面粗糙度参数在同一数量级以及表征尺寸远小于表面粗糙度参数这两种情况分别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接触零点在峰顶或谷底时的硬度测量值会相应地偏小或偏大,并且硬度测量值的偏差随纹波间距和轮廓最大高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2.
针对混凝土试块构件的强度测量实验,设计了基于LabVIEW虚拟仪器技术和单片机技术的道路硬度检测系统.系统主要由压力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单片机及计算机组成.实验表明:系统具有实时数据采集和处理功能,且测试可靠,可为道路硬度数据分析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3.
文章针对强化研磨加工过程中喷射压力对轴承套圈表面硬度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保持喷头直径、工件转数、喷嘴与套圈表面距离、加工时间等加工参数不变,改变喷射压力的大小,测量不同喷射压力下套圈的硬度值并进行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强化研磨加工轴承套圈,可以有效地提高套圈的硬度,从而达到强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砂轮硬度是直接影响磨削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对于砂轮硬度的测定方法研究颇多。作者从砂轮定义出发,对目前广泛使用的四种测定砂轮硬度的方法作了评论,认为现行的测定方法,属静态测量,与实际情况不符,测定的数据不能准确反映砂轮的真实硬度。为了克服现行方法的局限性,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修整力作为评价砂轮硬度的新方法,它具有动态测量的特性,更接近砂轮硬度的定义,更接近磨削的实际情况。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吻合,显示了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目前工厂直接获取材料耐磨数据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用硬度测量机打硬度,另一种是工业性实验。前者测量的只是材料表面的硬度,后者虽然获取耐磨性数据最为直观和有效,但因其实验成本高、实验周期长并伴有一定的风险性而很少被工厂采用。本文主要介绍磨耗试验机的研制,介绍其工作原理及实验方法,通过实验能够分析不同材质的钢板抗磨损性能,为煤矿输送产品设计提供基础的数据支持,也为寻求新的耐磨材料提供可靠的实验设备。  相似文献   

6.
朱剑 《科技信息》2012,(2):458-458,460
根据布氏硬度测量原理,使用不同测量标尺在标准硬度块上进行试验比对,分析金属材料布氏硬度不同测量标尺间的替代应用关系。  相似文献   

7.
和传统的压电技术相比,激光超声系统具有不需要耦合剂、非接触、以及能对曲面和复杂形状的几何形体进行检测等优点近年来,在无损检测领域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文中介绍了利用激光超声来确定表面硬度的方法表面波的传播具有纵波和横波的特性,实验结果表明,表面波波速随硬度的增加而降低轴类零件在交变载荷下工作时,其表面要比心部承受更高的应力,表面硬化是为了增加其强度、硬度、抗疲劳强度硬化层的特性通常由其硬度和深度来表征对表面波来说,可以通过改变其波长的方法来改变它的贯穿深度,从而测取表面硬度的深度函数表面波波速的精确测量是无损检测表面硬度和深度的前提,其精度要求表面波相速的变化小于2%由于激光超声具有很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能对表面波声速进行精确的测量通过对硬度分别为58Rc和25Rc的样品的实验,表面波速度变化不超过0.07%(58Rc)和0.14%(25Rc)通过分析测定硬度和表面波波速两个独立实验的结果,得出了两者之间的线性关系虽然两者的关系的确切联系尚未清楚,但是可以依据实验测量SAW速度及硬度的值并运用到表面深度的无损检测中  相似文献   

8.
材料残余应力对硬度测试影响程度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试了材料在残余应力下的硬度,分析了残余应力影响下的弹塑性本构关系,并进行了有限元计算,实验结果和计算结果吻合程度较高,说明有限元分析正确,在此基础上,定性定量地分析了残余应力对于硬度的影响,建立了硬度与残余应力之间关系的拟合函数公式。研究结果表明:残余拉应力对硬度影响明显,而残余压应力对硬度影响较小;载荷大小和残余拉、压应力程度影响压痕周围弹塑性变形从而产生隆起量或下沉量,引起压痕深度、接触面积的变化,影响硬度测量值。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表层纳米化铝合金材料显微组织的观测, 从实验(压缩实验和纳米压痕实验)和理论两方面研究了该材料的微尺度力学行为. 在实验方面, 测量了压缩应力应变曲线和硬度-压入深度曲线; 针对压缩和压痕两种实验特征, 采用微结构构元模型和应变梯度理论, 对该材料的压缩应力应变曲线和硬度曲线进行了预测和模拟; 进而确定出相关的材料参量及模型参量.  相似文献   

10.
通过准静态实验测量出乒乓球沿经线方向上点的硬度值,运用Matlab工具拟合出乒乓球沿经线方向上硬度值的分布曲线;设计试验装置,给出实验程序,采用高速摄影机和图像处理技术,初步探讨了乒乓球不同位置受到相同冲击力后乒乓球速度上的差异,解释比赛过程中某些"运气球"的产生,为乒乓球制造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布氏硬度测量中常用读数显微镜测量压痕直径的方式精度不高的问题,根据布氏硬度计算公式,使用自制带有改装测头的百分表直接测量压痕深度的方法来测量试样的布氏硬度.结果表明:该方法测得的硬度平均误差为1.98%,比用读数显微镜测压痕直径的误差减小1.32%.  相似文献   

12.
我们用直流反应溅射沉积Si_3N_4-ALN陶瓷薄膜,红外吸收光谱证明膜中含有Si-N键和Al-N键。x射线衍射证明在300℃低温下沉积的薄膜是非晶膜。此外,我们还测量了硬度、结合力、膜的应力、电阻率和光收率等,实验表明Si_SN_4-ALN膜具有高的硬度和结合力,优良的机械、光、电特性。  相似文献   

13.
在室温下利用纳米压痕仪测量了Ti13Nb13Zr的弹性模量与硬度以及其蠕变行为的规律。通过改变实验的加载速率与最大载荷,确定这两个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Ti13Nb13Zr的弹性模量约为148.1 GPa,硬度约为5.62 GPa。实验结果与加载速率和最大载荷无关,只与材料本身性质相关。最终测得材料的蠕变应力指数范围在28.98~34.66之间。  相似文献   

14.
根据JCT779—2010《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浴缸》,GB/T3854—2005((~强塑料巴柯尔硬度试验方法》及JJF1059—1999《测定不确定度的评定与表示》,分析了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浴缸巴氏硬度的测定过程当中,测量重复性、巴氏硬度计的计量以及数值修约等因素对测量结果引入的不确定度,量化了各分量的标准不确定度,进而得出了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对实验结果40HBa时,建立的不确定度评定方法适用于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浴缸巴氏硬度的不确定度分析。  相似文献   

15.
利用X射线衍射、显微硬度测量实验手段探索了Zn-Al合金在固溶时效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锌铝合金在固溶时效过程中过饱和固溶体α's将发生分解,析出η-Zn相,使合金的显微硬度发生变化,Zn含量及时效温度决定Zn-Al合金过饱和固溶体的分解速度及合金等温时效硬化特性。  相似文献   

16.
针对硬度测量当中的问题:不同形状的压头测量出的硬度值不同,提出了新的公式尝试解决此问题。对于硬度理论计算当中存在的问题也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本实验研究了2014铝合金轧制板材的力学性能和抗晶间腐蚀性能。先将试样进行不同工艺的热处理实验,试样会沿晶界产生析出物,形成纤维组织,所以板材会出现各向异性。通过测量平行纤维方向和垂直纤维方向的力学性能和抗晶间腐蚀性能。得出平行纤维方向的板面具有较低的硬度,和较好的抗晶间腐蚀性能;而垂直纤维方向的板面具有较高的硬度,但其抗晶间腐蚀性能降低。  相似文献   

18.
TD3合金离子渗氮耐磨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离子渗氮技术对TD3合金表面进行离子渗氮处理,采用金相显微镜、XRD,对渗氮层的组织形貌、物相结构进行观察分析;用显微硬度仪(维氏)测量渗氮层硬度,再用摩擦磨损试验机(往复式)进行常温干摩擦实验,对其耐磨性、磨痕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渗氮层深度可达80μm,渗氮层显微硬度最高可达1 190 HV,较基材硬度提高2.3倍以上,渗氮层含TiN、Ti_2N。渗氮试样磨痕深度与宽度减小,耐磨性能比基材也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新型双向硬密封大口径旋球阀的密封性能,采用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使其球密封面硬化,并对其球密封面的抗擦伤性能和静压寿命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硬化后的新型双向硬密封大口径旋球阀球密封面的硬度较高,测量各点的硬度均在42以上,其中,硬度为56的硬化厚度达到0.2 mm,硬度为51的硬化厚度达到0.3 mm,硬度为46的硬化厚度达到0.6 mm;该技术能够同时有效确保其球密封面的硬度和硬化层厚度,能够使其球密封面的抗擦伤性能和静压寿命得到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20.
探讨分析淬火钢等温回火硬度变化实验数据,找出描述淬火钢回火硬度随回火时间和回火温度变化规律、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以9SiCr钢的回火硬度数据为例,展示分析淬火钢等温回火硬度实验数据,寻找9SiCr钢回火硬度变化规律、建立9SiCr钢回火硬度变化规律数学模型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