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马基雅维利政治思想对西方国际关系体系的影响①李军尼科洛·马基雅维利———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巨擘,作为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的奠基者,他以匠心独具的深邃洞察力和推理分析能力对政治现象进行理性思辨。作为人类文明宝贵的精神财富,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一直...  相似文献   

2.
企业也是有政治的。 许多事业成功的老板,往往同时又是一个权术娴熟的政治家。虽然他们不一定读过马基雅维利,不  相似文献   

3.
以多家企业的在职人员为被试,通过两个实验,探讨职场情境下马基雅维利主义和权力对不道德行为的影响.在测量被试马基雅维利主义水平的基础上,分别通过测量被试主观的真实权力,及设置情景启动被试的权力感知,考察被试对不道德行为的接受认同程度.结果发现:高马基雅维利主义倾向者相对更接受和认同不道德行为,当其处于高权力地位时,其对不道德行为的接受程度更高;而对于低马基雅维利主义倾向者,权力引起的对不道德行为的认知差异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马基雅维利,近代以来国际关系政治现实主义的奠基人,埘这一学派有着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然而若干年来,受《君主论》影响,他却饱受争议,事实上《君主论》只反映了他政治思想的部分而并不是全部,其共和思想也熠熠生辉,尤其在共和国与君主国关系上,马基雅维利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马基雅维里是西方政治哲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思想家。马基雅维里的政治哲学思想推动了近代政治哲学从"人性善"理论到"人性缺陷"理论、从政治依附于道德到政治和道德的统一理论以及从以"义务"为中心到以"权利"为中心的三个理论转向,在人类政治哲学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马基雅维利主义倾向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体的马基雅维利主义倾向影响其对人际交往的态度与实践。文章采用西方成熟量表,通过对南京某高校274名大学生样本研究结果发现:多数人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水平比较低,约三分之一强的人属于高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男生要比女生表现出较高的马氏水平;非商科学生比商科学生表现出较高的水平;三个年级中,大一学生的马氏水平最高;在所有学生中,城市大学生的马氏水平最高,来自农村与小城镇大学生的马氏水平几乎相同。  相似文献   

7.
马基雅维里在西方政治哲学史上占据着一个关键的位置,对他的思想阐释纷争不断。从君主和共和、德性与命运的双重视角理解马基雅维里的政治哲学,试图从纷纭的意见中找寻其内在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康德在实践理性的基础上建构了道德形而上学,并且进一步探讨了人类社会中以正义和权利概念为核心的政治伦理,进而逐步实现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从而保证公民作为同样的自由意志的存在者能够在这个社会中和谐共存。最终,人类要实现永久和平。由此,康德在马基雅维里之后重建了政治与道德的统一。康德提出的正义、自由、平等和国家和谐等思想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资金流入国往往将他们的黑金据为已有那些如本·阿里、穆巴拉克之类的末路政客和亲信,一般不会轻易使用贪腐来的资产,这些钱往往被资金流入国以来源不明、洗钱等罪名没收走。尼可罗·马基雅维利说过,"君主绝不能染指他人的财产,因为人们往往会很快忘记父亲的死,却不会忘记其遗产的损失。"  相似文献   

10.
阿基·考里斯马基,享誉世界的芬兰导演,他的作品《勒阿弗尔》不但在形式上注重色彩、光线和剪辑,而且在内容上呈现出巴迪欧所谓爱与政治的结合,是一部佳作.从这部影片中,也能透视出考里斯马基的电影美学.  相似文献   

11.
何翔 《科技咨询导报》2008,(19):165-166
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虽然诞生于美国,但其思想的根源却来自欧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本文截取了这历史长河中最具转折意义的一段——文艺复兴时期,对此期间的思想巨匠马基雅维里的政治传播观进行浅析,试图通过对这位思想巨匠的经典著作及言论的分析,归纳出他的传播观,从而提出其思想中可借鉴之处为我们的传播事业所用。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定的经济关系是构成一定的道德观念的客观基础。道德的根源既不在于神的启示或超验的绝对精神,也不在于人性、人的本质,而在于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原理,是无产阶级道德观的基本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道德现象的根本方法。但是,近几年来,在伦理学研究中,有的同志提出人性是道德的根源、基础或土壤,人性是评判各种道德的标准等论题,认为只有用人性理论分析道德现象才能解答道德问题之谜。笔者认为这种观点重复了历史上人性道德观的错误,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3.
以世界历史规律的发展为总背景来分析局部历史过程的特点和作用,研究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和马基雅维里主义关系问题,能产生一种选择意识,显示一些值得注意的发展运动,是个可取的路子。拙文《意大利法西斯和马基雅维里主义关系试探》(详见《史学月刊)1992年第二期)见世之后,有研究者认为该文在目前意大利法西斯研究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亦认为文章对关系  相似文献   

14.
1993年上映的电影《霸王别姬》无疑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导演陈凯歌也因此片捧回国际大奖,奠定了他在电影界的重要地位。即使二十多年过去了,这部电影的艺术价值依然很高。在这部影片中陈凯歌呈现出了许多的矛盾冲突,人性的、道德的、生活的、社会的、政治的等等。所以看这部影片给人的内心冲击很大,引发的思考也是相当深刻的。关键的是透过这部影片中的重重矛盾冲突,使我们对人生、人性、道德、生活等有一个更为全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柏子》作为沈从文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之一,充分地体现了他笔下湘西下层人民的“生命形式”。本文试图对其下层人民进行关照,来探讨一种没有道德枷锁的人性哲学。这种人性哲学以“人性”统摄一切,“人性”被视为最高的准则。《柏子》中具有特异“生命形式”的个体在卸下传统道德枷锁后,活得本真而有人性,成为一群自由自在的精灵。在当今社会,它或许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建构理想的“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本书是一本报告文集,收录2000年8月21~30日在乌克兰克里米亚的卡齐维利举行的美国一乌克兰的“动力系统和遍历理论”工作会议上的报告,这次会议也是一次国际会议,是为了纪念乌克兰卡齐维利学派一位数学家V.A.Alexeyev而举行,他不幸在1980年英年早逝。  相似文献   

17.
孟子憎恨"嗜杀人者",厌恶诸侯争战,但实际上,他的思想和言行中处处流露着一种同化他人的意识,这种同化意识恰恰容易导致"杀人"乃至战争。孟子的同化意识根由于他对人伦关系所提出的严苛的交互性的道德要求,而这种交互性道德要求的提出又与其对人性问题的看法有关。消除孟子学说的同化倾向的途径不在于效法列维纳斯,不在于放弃孟子的普遍主义伦理学的思维模式,而是应在保持其"人性皆善"的理想性的前提下,用道德感化取代道德暴力。  相似文献   

18.
道德法律化--中国人治的特征和儒学反人性的政治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与道德的关联仅在于一种极致意义上的即对正义的质疑,两有着不同的逻辑基点:法律是强制,道德是信念,法律是基于对人性的不信任,而道德相信人性,法律只是为了防止最坏,而道德则是为了追求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新儒学运动中,马一浮具有一种独特的风格。他比熊十力、梁漱溟等更多地远离现实,不甚关心外在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建设,这使他超脱了世俗的存在,在哲学、宗教、诗歌和书法上到达了更加深远的万物一体的境界,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阐发和领悟上到达更高的成就。这种境界在他的哲学和教育中就是对人性复归的要求,在现代世界中也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因《君主论》所表达的政治权术思想,马基雅维里被标签为“罪恶的导师”.其实马氏的政治价值取向在本质上是道德向善的.他的权术思想看似邪恶,实乃揭露.他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只是他作为坦率的政治家,而不是政客在政治道德与政治权术之间的一种理性选择.同时,他的政治思想及其实践使政治与道德和伦理相脱离,开创了政治学发展的新阶段,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