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基于最新发展的SBM-DDF模型,测度2008~2014年中国制造业绿色创新增长指数,并将制造业行业的知识积累异质门槛纳入非研发投入驱动绿色创新增长机理框架,运用改进的动态门槛回归方法,构建非线性动态门槛模型,考察行业不同知识积累门槛下非研发投入对绿色创新的异质影响。研究发现:当前制造业绿色创新增长整体水平较低,存在较大发展空间,且行业异质性显著;大多数制造业行业绿色创新水平在样本考察期内变化没有较大增长,甚至呈现一定幅度下降趋势;总体上,制造业非研发对绿色创新增长起到了显著有利促进效应。随着知识积累水平加强,非研发创新路径驱动机制存在差异,非研发投入对制造业绿色创新增长呈现出明显的门槛效应特征。当制造业知识积累水平位于7.736和9.313“临界规模”时,最有利于非研发路径进行绿色创新。研究为探索促进制造业绿色创新增长的动力来源、路径选择与政策设计提供了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战略背景下,从创新型人力资本视角构建外部知识源化对制造业高质量创新影响机理的面板门槛模型,探讨在不同行业创新型人力资本异质效应下外部知识源化驱动高质量创新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外部知识源化对制造业高质量创新的影响受到创新型人力资本水平的异质门槛效应。较低的创新型人力资本水平显著推动了外部知识源化的高质量创新的作用,随着创新型人力资本水平的提升并突破“临界值”,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部知识源化的高质量创新效应,即外部知识源化与高质量创新呈倒U型关系。此外,在行业上,中国大多数制造业行业的创新型人力资本处于中等水平,外部知识源化是推动高质量创新的显著动力,但需要警惕创新型人力资本带来的负向门槛效应,以保持高质量创新活力。  相似文献   

3.
基于中国30个省份2004~2015年的面板数据,利用EOF法探究了中国绿色专利产出的时空分异特征,实证考察了中国FDI、OFDI对绿色专利产出的知识产权保护门槛效应,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地区知识产权保护的时空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样本期间中国绿色专利产出时空分异特征明显,第一模态结果表明,东北和东南沿海地区为高值区,西北地区为低值区;第二模态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东北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绿色专利产出增长速度较快,西北地区增长速度较慢;中国FDI、OFDI与绿色专利产出之间分别存在显著的知识产权保护三重和双重门槛,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提升,FDI对绿色专利产出的影响系数由正转负且持续下降,OFDI对绿色专利产出的影响系数由负转正,且持续上升,两者均存在明显的门槛特征;中国双向FDI驱动绿色创新存在地区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的时空异质性,大多数地区呈从低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向中高知识产权保护强度跨越的态势。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以人力资本水平为门槛变量的非动态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对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创新推动作用以及潜在的人力资本门槛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产业集聚视角下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创新推动作用受限于一定的人力资本水平;然而在城市空间集聚视角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已然表现出显著的创新促进作用,但基于人力资本门槛的结构变动依然存在。本研究拓展了传统的知识生产函数并考虑了区域间人力资本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5.
从区域绿色创新绩效内涵出发构建二维评价体系,基于2009~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Super-SBM模型对各区域绿色创新绩效进行测度,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探究知识产权保护对区域缘色创新绩效的影响及其作用路径。研究结果表明:知识产权保护的增加会通过R&D投入正向影响区域绿色创新效率与效益;R&D投入中人力资源投入对区域创新绩效的作用效果强于研发经費投入效果;知识产权保护对区域绿色创新效益的影响较区域绿色创新效率更为显著,知识产权保护对区域缘色创新效益具有非线性影响,存在最优保护区间;中国区域绿色创新绩效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多数地区处于低绿色创新效率与低绿色创新效益区间。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我国机器人应用日益普遍以及大力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现实背景,探讨了机器人应用对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机器人应用显著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其机制在于机器人应用能够发挥治理效应与人力效应.对于非高科技行业以及位于制度环境并不完善地区的企业来说,机器人应用对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作用更显著.人力效应影响机制的深化研究发现,机器人应用与劳动力需求以及劳动力结构通过发挥“双重互补作用”助力企业技术创新的提升.最后,基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异质性检验发现,相较于开发式创新,机器人应用对于探索式创新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本研究为如何推动机器人产业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利用世界银行发布的中国营商环境报告,构建30个重点城市的营商环境优化指数,通过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相匹配,基于中介效应模型分析营商环境优化对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营商环境优化显著促进企业创新效率提升,其通过降低企业层面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促进行业层面的市场竞争、以及改善城市层面的要素资源配置的中介机制实现,而且要素资源配置中介效应大于市场竞争和制度性交易成本中介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营商环境优化对非国有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大于国有企业,对所属资本密集型和高新技术行业企业的影响大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对沿海地区企业的影响大于内陆地区.  相似文献   

8.
外部融资是平滑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参照点理论,利用固定效应门槛模型,分析并检验了企业规模在外部融资与绿色技术创新之间的门槛效应.研究发现:高新技术制造业企业中,企业规模在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和政府补贴与绿色技术创新的关系中均具有显著门槛效应.当规模低于门槛阈值时,外部融资与绿色技术创新的关系不显著;当企业规模突破门槛阈值后,外部融资能够显著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相较于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的门槛阈值更高,且突破门槛阈值后,外部融资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效应更强.本文能够丰富科技金融领域相关研究,并为制造业企业创新融资和绿色发展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9.
如何在社会生活和消费领域推动绿色转型是各国政府应关注和解决的关键问题.学界对生产方式绿色转型给予了广泛关注,对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却关注不够,以绿色生活方式为主题的相关实证研究更是凤毛麟角.本文基于2008–2019中国30个省份年度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计量经济模型来检验环境规制对居民绿色生活方式的影响,并系统探究了环境规制影响绿色生活方式的可能作用机理.研究发现:环境规制直接影响到居民的绿色生活方式,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提高生产层面的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来正向影响居民的绿色生活方式.另外,绿色环境意识在环境规制强度对绿色生活方式的影响过程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与稳健性分析进一步丰富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及结果的可靠性.通过本文的研究,试图打开环境规制引导居民形成绿色生活方式作用的“黑箱”,同时为政府引导居民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和政策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绿色创新是实现区域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力量。如何推进绿色创新、提高城市绿色竞争力是创新领域有待回答的重要问题。整合交易成本理论、知识溢出理论与资源配置理论,采用QCA、NCA和PSM方法对25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进行分析,从整体视角探究异质性环境政策、制度环境和集聚效应对城市绿色创新的联动效应,以及不同绿色创新路径是否均有利于城市绿色竞争力的提高。结果表明:单个前因条件并不构成高绿色创新产生的必要条件,也不构成高绿色创新产生的充分条件。异质性环境规制、制度环境和集聚效应联动匹配,形成了城市绿色创新的多样化组态形式,具有明显的“殊途同归”特点。具体表现为制度环境导向模式、命令控制导向模式、市场激励导向模式和政策组合导向模式。4种绿色创新模式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具有“殊途不同效”的特点,并且不同绿色创新模式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研究结论从组态视角为城市开展绿色创新及提升竞争力提供了决策依据,弥补了传统定量分析对该问题解释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绿色创新理论。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区域产业项目迁移为背景,融合产业资本规模异质性,建立区域产业空间布局调整优化模型,利用离散随机变量仿真方法预测迁移项目的空间分布;以产业经济效益,能耗特征对产业进行分类,设定不同类型的产业技术效率发展方式,借助生产函数法和产业污染投影系统,仿真分析不同技术效率发展方式下的迁移产业产出和污染排放的空间分布规律,并利用环境基尼系数对迁移项目空间布局的经济、生态均衡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产业资本规模异质性会有效缓解区域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间的矛盾;相对于注重低能耗产业发展的技术进步,单纯注重经济效益的产业技术发展方式会加剧区域经济、生态的非均衡性;在短期内,相比于低能耗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产业的规模化建设对区域整体的经济、生态均衡性影响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产学研耦合协调度测度模型、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以及动态面板门限回归模型,运用2013~2017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研究以知识积累为门限变量时,产学研协同发展水平对区域技术创新效率产生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当以知识积累水平为门限变量时,产学研协同发展水平与技术创新效率间存在明显的双门限效应;随着知识积累水平的提升,产学研协同发展水平对于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由负向影响转变为正向影响,且影响程度不断提升,进而可以划分低知识积累区间(KS≤0.324 0)、中知识积累区间(0.324 0<KS≤2.021 2)及高知识积累区间(KS>2.021 2)3种类型;中国各地区的知识积累水平存在明显的时间与空间异质性,处于低知识积累区间的地区多为西部偏远地区。因此应加强区域间知识与技术的扩散、吸收以及传承积累,加强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的联动以促进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Chai  Jian  Wang  Yabo  Hu  Yi  Zhang  Xuejun  Zhang  Xiaokong 《系统科学与复杂性》2023,36(1):360-374

Under the goal of carbon neutrality, it is critical for China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green credit, and promote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energy-environment-economy (3E) system. Based on the data of China from 2000 to 2020, the authors build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ndex, energy transformation index and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dex. By using Bayesian network model (BN), the authors investigate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s and influence mechanisms of green credit and 3E syst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in cause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the annual increase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Green credit can reduce carbon emissions to a certain extent, and alleviat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rough energy structur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per capita GDP. Clean energy utilization and per capita GDP growth also help to control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Green credit can stimulate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accelerate energy transformation together with technological progress. Clean energy utilization can facilitate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 and green credit can restrict the level of opening up. Technological progress promotes per capita GDP growth. Per capita GDP growth can reduce energy intensity and improve urbanization and per capita energy consumption.

  相似文献   

14.
基于数字经济时代创新知识信息化、数字化新特征,构建互联网应用对制造业企业创新的影响模型,分析信息连通的中介效应及异质性影响,以世界银行中国制造业企业调查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Logit回归方法与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制造业企业使用互联网对于创新投入及创新产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与产业链上下游供应商和用户之间的信息连通发挥了中介作用。其中互联网的信息连通中介效应对消费品制造企业显著,而对工业品制造业企业不显著;与用户信息连通的中介效应对中小企业创新产出显著。研究结果有助于探索信息要素在数字经济时代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理,并为不同类型企业实施数字化战略、获得“连接红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立足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要求,本文就黄河流域低碳建设和区域协同减排背景下的金融发展对能源消费水平的影响机制和传导路径进行系统考察.基于包含知识产出的内生增长Romer模型,构建金融发展与能源消费的理论模型;进而通过选取2000-2017年黄河流域省际面板数据构造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对金融发展驱动能源消费的空间效应展开...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国30个省份工业企业2005-2015年的动态面板数据,运用两步系统GMM法实证检验了政府补贴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投入能力和产出能力的影响,并考察了企业异质性对政府补贴资助效果的影响,主要包括企业规模、所有制结构以及二者交互项对政府补贴资助效果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政府补贴对工业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能力总体上表现为"杠杆效应"。政府补贴对大规模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具有更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对国有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则呈现出负向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大规模国有企业获得政府补贴后能够显著激励绿色技术创新投入能力的提高,却不利于绿色技术创新产出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工业机器人是一种能够自动控制,并可进行编程的机器,它也是制造业智能化改造的重要基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水平可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自动化水平的关键要素.以十五个主要的制造业工业机器人制造、购买、使用国为研究对象,利用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各国2010-2017年的工业机器人及制造业、经济发展数据进行分析.从11个指标中提取了工业机器人发展强度、工业机器人产业需求、工业机器人经济规模效应等三个主成分,建立三维综合动态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动态变化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8.
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重要动力。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显著影响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行为及其经济绩效。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不确定性环境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与绩效的概念模型,并以调查问卷获得的302家工业企业信息为样本展开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企业绿色工艺创新会通过技术升级(绿色产品创新)的中介效应来改善其经济绩效。技术的不确定性对绿色工艺创新与绿色产品创新的关系有负向调节作用,而市场的不确定性对绿色产品创新与经济绩效的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反之不成立。同时,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存在一定的边界,只有在这个边界范围内才具有调节作用。上述研究对于深化绿色技术创新过程认识及政策设计优化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