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的发展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各民族生存环境的选择及确定又与民族历史变迁密不可分。侗族村寨的地理环境选择及其特色是侗族历史变迁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
交往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而经济交往是族群交往的主要形式之一。本文以云南永平镇"傣人"为研究对象,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多族群日常经济交往实践中,当地"傣人"族群认同是何以达成的。"赶集"是当地特有的经济交往形式,在这个交往过程中,"傣人"通过语言、村落和饮食习俗等实践认同来区分"我者"与"他者"。  相似文献   

3.
文章认为,贵州黎平县龙额乡赶春社仪式活动中的花脸形象,以“双性同体”①的符号表征,“深描”了隐藏于古俗文化背后的意义结构。1.民俗意义上,赶春社与源自于中原古俗的春社祭祀社神祈求丰收大同小异;2.赶春社以捞鱼为仪式的核心,其寓意与“圣婚”时期人类对性活力、生命繁殖力的崇拜有关;3.花脸形象以符号聚合体的方式总合了前2个意义的蕴含,即以“双性同体”的符号方式,昭示“人类富有生命创造力和繁殖力的完美状态的周期性回归”的可能性和再度现实性。总之,人类学意义上,侗族赶春社花脸形象的“双性同体”符号表征,在于编织从属观念基础范畴的具有解释性功能、反映人类社会历史信息与普遍规律的意义之网,且在族群集体的信仰诉求的源头上规限及制约着一个民族对世界的定义与解释。  相似文献   

4.
闫猛 《科技信息》2012,(4):291-292
抖空竹这项古老的民俗文化活动或游戏,在当代的社会背景下,已经超越了民俗活动或游戏的范畴,嫣然成为一项集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健身运动。随着空竹运动的快速发展,爱好者之间的交流方式已经从互相走访的交流活动发展成为不同地区之间乃至全国性质的空竹赛会。这不仅对空竹运动的普及与技术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彰显了空竹赛会在当代社会中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杨志强教授的访谈,探讨了"古苗疆走廊"形成的历史背景、族群文化多样性背后的"国家化"和汉族移民文化的普遍影响、"跨民族"/"跨族群"的地域文化整体性、近年来出现的文化"族界化"现象等问题;对"古苗疆走廊"沿线周边地区的各民族社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共生"关系形成的历史过程和特点进行了若干回顾,并对今后中国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沈葆桢是晚清重臣,开发建设台湾是其一生所做的三件大事之一,"开山抚番"则是其开发建设台湾的核心内容,成为清政府治台新政策的起点,影响深远。"开山抚番"在巩固海防以及促进汉族、平埔族群与"山地族群"的交往,推动民族关系的发展,都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7.
南侗《劝世歌》和北侗《劝和歌》是侗族民歌中的特产,反映侗族人民的世界观、道德观、法律观、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的要求。它的广泛传唱对侗族人民的道德内化和法律内化,促进侗族地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互动,增进侗族人平等互助、团结友爱,稳定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侗族人民族道德法律"内化控制"民间口头文学文本。  相似文献   

8.
“萨岁”是已去世的祖母或先祖母的意思。侗族人民认为,“萨岁”神通广大,能战胜任何敌人和灾害,不仅能保护村寨的安全,而且主宰着人们的祸福,是他们心目中地位最高的神。文章从祭祀“萨岁”活动中的侗族舞蹈和以“萨岁”为核心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两方面分析了“萨岁”对侗族舞蹈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广西仫佬族依饭节文化主要通过心意传播、口语传播、行为传播和大众传播等方式流传至今,其文化品牌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仫佬族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面临不少问题,当地政府应利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契机,加强和社会力量的合作,加快民族民俗文化教育,以培养出传统文化的继承人,最终形成仫佬族群的"文化自觉"。同时,通过建设民族文化阵地、宣传民族文化精髓、加强媒体宣传力度,延伸依饭节民俗文化品牌的价值链。  相似文献   

10.
藏穆之路的云南省香格里拉三坝乡安南村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共处的和谐村。在该村的田野调查显示:藏回两族群在长期的历史交往中表现出的双语和双文化的特征可以为其他多族群、多文化地区的稳定提供一个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神农架林区下谷坪土家族乡,充分利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机遇,创新性地走出了一条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少部分人急于求成、缺乏建设规划,以及相关部门之间缺少配合与协调等问题。为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和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应该加强领导和监管力度,正确把握特色村寨建设的核心目标,进一步突出工作重点来化解现有困难。  相似文献   

12.
七姓瑶是聚居在湖南怀化的一个瑶族支系。数百年来,其族群文化的认同因为"高坡大王"这一神明信仰而维持统一并被不断强化。随着现代民族国家体系的建构及其与周边汉族文化的互动,高坡大王崇拜超越了族群边界而成为七姓瑶、其他姓氏的瑶族和汉族共同的保护神。因为建构作为地域身份的"瑶乡人"和作为族群身份的"瑶族人"之所需,当地人对高坡大王高度统一的崇拜行为导致了祭祀圈的形成。七姓瑶高坡大王从族群内部认同的神祇到区域性祭祀圈的建构事实表明了地域社会共同体整合的历史结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论族群与族群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关族群和族群性的概念多种多样。族群与民族均来源于西方,但它们之间是有区分的。在对族群的研究中,族群认同被视为一个主要的内容,族群认同总是通过一系列的文化要素表现出来,文化是维持族群边界的基础。关于族群关系的讨论有许多不同的理论:同化理论、文化多元理论、生物学的理论、人文生态理论、权力和分层理论及整合的族群关系理论等。  相似文献   

14.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民族村寨旅游以民族文化为载体的旅游,保护好民族文化是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民族村寨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既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文章从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基本理论出发设计相关的调查问卷,对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的肇兴侗寨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分析了肇兴侗寨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并从建筑文化、语言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探讨了肇兴侗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现状及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拉牛上树”是保存在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七团村的侗族传统仪式。这一仪式流变的过程说明,侗族传统仪式中承载着深厚的乡土文化。事实上,在侗族聚居的地区,还有许多与“拉牛上树”类似的仪式。这些类型各异的传统仪式是侗族社会存在发展和侗族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在民族地区乡土重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成为乡村振兴和乡土和谐的助力。  相似文献   

16.
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保护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民族村寨旅游以民族文化为载体的旅游,保护好民族文化是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民族村寨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既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文章从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基本理论出发设计相关的调查问卷,对全国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的肇兴侗寨进行实地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分析了肇兴侗寨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并从建筑文化、语言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探讨了肇兴侗寨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现状及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在节会旅游快速发展的今天,民间节会正在由民俗文化走向消费文化,大量的节事活动、节日民俗被包装成可出售的旅游商品。侗族因其特殊的物候与历史条件创造了大量民间节会,具有丰富的节会文化资源。一方面侗族节会旅游取得成功的品牌效用,另一方面侗族节会文化符号在商业开发中被大量盗用而丧失了"本真性"。对节会资源进行知识产权保护,确认侗族节会标志性符号代表物、科学施用节会资源商标注册、科学确认节会知识产权保护的主客体,这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发展趋势,也是一种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18.
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与仫佬族杂居的客家人长期以来与仫佬族相互通婚,互通有无。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民族交往的深入,客家人与仫佬族在民间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出现文化融合的现象,这与两个族群的人口情况和族群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9.
要进一步推进客家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应该进行两方面的努力和尝试:首先,必须超越罗香林先生开创的"民系—文化"范式,对客家族群特性的探讨也必须放弃寻求全球统一客家"特性"的追求和发掘出一个标准的"客家精神"的努力,把研究范围缩小至具体的社区中去把握客家人之深层次的思维方式、行为举止和意识形态。其次,应采取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把客家当作一个"族群",而不是一个"民系"加以研究,研究主题应以"客家形成"取代"客家特质"。面对客家问题复杂的"层累"造成的过程,最好的研究办法是"倒溯"式地展开历时性解构。最后,客家研究中,以"方言群体"来取代"族群"概念是个值得提倡的做法;但不能局限于方言和族群,应从整体史的角度去深化客家地区的历史。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客家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冯瑜、赵卫东、李红春著《"地方性"的尝试:云南回族特殊族群民族认同、族群关系及社会文化变迁研究》是第一本较为全面和系统地介绍云南回族特殊族群的书籍。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从历史到今天都是一个人群与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