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试图从相邻权和采光权的关系,论述采光权侵害这一法律问题,在结合各国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采光权侵害进行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我国立法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行政许可是行政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行政许可已成为国际公认的一种有效的行政管理方式.但实践中,行政许可尚存在一定的负效应,这与行政许可的宗旨相背离,必须加以克服.为能促使行政许可正效应的充分发挥,有必要对行政许可负效应存在的形式及原因进行剖析,并对制止其负效应的对策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3.
邱瑞虹 《长春大学学报》2012,(11):1383-1385
基于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的不同权限和功能,《行政许可法》赋予省级政府规章一定的许可设定权,只是为应对行政许可的复杂状况而采取的权宜之计,缺乏坚实的法理基础。随着行政许可制度的逐步规范化,这种过渡性、临时性的规定应予取消。  相似文献   

4.
刘冬枝 《科技信息》2009,(12):309-310
现代行政法制的核心机制是行政程序法律制度,行政许可程序是现代具体行政程序的基本构成,完善的行政许可实施程序是发挥其规范行政许可行为,促进行政法制等重要作用的前提,因此,完善行政许可的实施程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保障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由民商法、经济法、行政法、刑法等部门法共同调整。一旦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受到其他利益主体的侵害,需要代表国家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专门国家机关通过公诉手段救济。完整的公诉权应当包含刑事公诉权、民事公诉权和行政公诉权。在我国,检察机关是应然的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人,由检察机关掌握刑事、民事、行政公诉权具有正当性。  相似文献   

6.
<行政许可法>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背景下,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制定、通过的.<行政许可法>规定了行政许可的范畴;本文试通过阐释行政许可的概念、范围,将行政许可事项同非行政许可事项进行区分,从而作为<行政许可法>第十二条概括定义的补充,以明确行政许可事项的界限.  相似文献   

7.
铁路站房是一类特殊的高大空间建筑,建设量大且使用频率高,照明能耗巨大。高寒地区日照资源丰富,在进行铁路站房设计时充分利用天然光,能够营造良好的建筑光环境,降低室内照明能耗,实现高寒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目的。文中依据当地气候条件,采用参数化软件Rhino对高寒地区铁路站房进行动态采光模拟,发现天然采光存在采光均匀度低、过度曝光和眩光等问题,提出控制站房采光有效进深或设置高侧窗均能提高站房中部的有效采光量,改善采光均匀度;适当减少低侧窗的透光率可有效控制近窗处的采光量,防止过度曝光;设置可调节的感光水平遮阳或帘幕可防止眩光的产生,提高光环境舒适度;提升高侧窗透光率达到0.75以上时,候车厅能够获得良好的采光自足。  相似文献   

8.
《行政许可法》规定:“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和完善有关制度,推行电子政务,在行政机关的网站上公布行政许可事项;方便申请人采取数据电文方式提出行政许可申请;应当与其他行政机关共享有关行政许可信息,提高办事效率.”  相似文献   

9.
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日本抛弃了对“权利侵害”的坚守,根据侵权责任一般条款的规定形成了很多判例,主要解决了债权侵害、营业权侵害、人格权利益侵害、身份权侵害等“值得法律保护的利益被违法侵害的场合”等问题。这些判例有效填补了日本侵权法的法律漏洞,解决了依具体条款无法规范的侵权问题。  相似文献   

10.
赵燕萍 《科技信息》2012,(5):579-579,566
目前我国的公安机关及人民警察拥有大量的行政执法权,而且执法的种类花样繁多,从范围上几乎涵盖我国行政法律规范中所有类型的行政处罚,其对于公民权益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如何提高公安机关的行政执法水平,关键是要看如何解决行政运行中的程序问题。本文将从行政程序对于警察执法的程序控制的价值进行分析,从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三个具体方面来实现警察行政执法行为的程序控制。  相似文献   

11.
周霞 《韶关学院学报》2007,28(10):24-26
近年来,侵犯网络隐私权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阐述目前我国对于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构筑网络隐私权保护的全面性法律框架,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为有效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分析了公民受教育权被侵犯的成因,以及当前受教育权法律救济途径的不足,提出应完善学校内部及教育行政部门处理学生及学生申诉的有关规定、完善司法程序、充分利用现行法律的相关条款、完善相应的实体法,以保证公民受教育权的切实实现。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性的公众人物中,对于非自愿的公众人物隐私权的保护应与自愿的公众人物的保护区分开来,使其受到隐私权限制的程度尽可能降低,在其隐私权与新闻自由相冲突时,凡是不涉及公共利益的隐私,除非经过本人同意,一般不得擅自公布,对非自愿公众人物的隐私权采取直接保护方式,对其侵害采用一般过失责任。  相似文献   

14.
金融隐私权是在传统隐私权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项新型隐私权.它突破了传统隐私权不具有财产性的内容,使得金融隐私权在商业化爆炸的今天极易受到侵犯.文章分析了金融隐私权的特点和金融隐私权保护的必要性,针对我国目前仍无明确统一的金融隐私权保护规范,从六个方面提出了我国金融隐私权法律制度构建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西方以人性恶为预设和中国以性善论为基础的两种法律制度。认为,监督制度是基于对人性不信任的理念而产生的,但由于对“人性恶”认识不够,我国的侦查监督制度设计存在着严重的弊端,监督权难以阻止侦查权对人权的侵犯。因此,要对人性进行理性思考,借鉴西方国家的人性恶假设,对我国的侦查监督制度进行重构:以塑造合理的侦查结构为重点,设立相对中立的专门监督机关为辅助,通过对权力的合理配置,以权力制约权力,加强权利保障,以权利约束权力。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infringemen"和"tort"的区分以及对知识产权、物权、人格权请求权等绝对权请求权和侵权责任的比较分析,认为将知识产权请求权、物权请求权、人格权请求权纳入侵权法一体规定,弊大于利。我国未来民法典的立法选择上,应选择确立绝对权请求权,即将知识产权请求权、物权请求权、人格权请求权分别规定在知识产权篇(法)、物权篇、人格权篇,从而与侵权之债即损害赔偿请求权相互配合,形成对绝对权的一个完整而周延的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以来,基因研究得到了广泛重视,尤其是人类基因组序列的测定给制药、保健、农业和食品制造等产业带来了巨大商机。与此同时,基因侵权事件屡屡发生,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目前在中国,出现的最为普遍、最为严重的侵权行为就是侵犯被研究对象的知情权。对此,应加强知情权的保护,严格约束中方合作单位,加侠基因方面的立法,加强公民的自我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8.
鉴于隐私权在理论上不成熟,在实践中常与名誉权混同,本从客体特征、主体范围、侵害方式及责任承担四个方面,围绕两的主要区别进行学入的比较分析研究。从外国立法先例、立法的目的和理由以及隐私权的的性质和特征,论证隐私权与名誉权不同,只有公民才是隐私权的主体;指出隐私作为隐私权客体与名誉权客体名誉区别突出体现在隐私的个人性和秘密性;通过司法实践中真实的案例分析,阐明侵害名誉权与侵害隐私权在行为特征和行为  相似文献   

19.
信息网络传播权是我国著作权法赋予著作权人、表演者和录音录像制品制作者的一项"专有权利"。在中国,网络服务商在信息网络传播中扮演着主导角色,涉及到侵权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提供的服务所引发的侵权诉讼也越来越多。本文以百度系列案为例,就何种行为构成著作法上网络服务商信息网络传播侵权,如何认定行为人的主观过错进行了探讨,并从立法完善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0.
博客被称为“新媒体”,即一种面向所有人进行的传播,一种表达个人思想情感以及个人见解,和提供网络连接,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并供网络使用者浏览的新型出版方式.博客的出现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侵犯名誉权的纠纷,对于应当如何认定博客名誉侵权的认定应当进行一定的探讨.本文从博客名誉权认定的角度展开探讨,得出了责任主体认定、侵权行为认定和侵权损害程度认定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