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6月19日,第十期中国科技会堂论坛以“碳达峰与碳中和”为主题在北京举办。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怀进鹏出席论坛并为主讲嘉宾颁发荣誉证书和纪念章。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束为、王进展出席论坛。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作专题报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李俊峰、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政等参与相关话题互动讨论。来自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中央企业等司局级以上领导干部130余人参与活动。 王金南院士围绕“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及其对策”主题作专题报告,为与会人员阐释近百年来地球经历的气候变化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历程与成效以及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结合实际从研究角度提出促进碳达峰碳中和的相关举措。 在互动环节,专家们围绕如何理解气候变化、如何看待碳达峰碳中和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等进行了互动交流。 中国科技会堂论坛聚焦全球科技发展大势和科技前沿领域,着力搭建顶尖科学家与领导干部的交流平台。论坛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科协培训和人才服务中心承办。  相似文献   

2.
 2021年3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十四五”时期是碳达峰的关键期,大力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成为必然趋势。在海洋这片“蓝色沃土”中,蕴藏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海洋能,“碳达峰、碳中和”将为海洋能发展带来怎样的机遇与挑战?围绕海洋能的发展,《科技导报》专访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海洋能专业委员会主任、浙江大学教授李伟。  相似文献   

3.
吴沂  鄢仁武 《华东科技》2023,(4):142-144
<正>在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指引下,电力类职教院校要如何肩负起绿色环保征程的新使命新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供给质量、增强职前教育建设与国家产业新发展的匹配程度?如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战略目标,为能源电力行业的新发展输送高质量人才?本文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本文对福建省电力行业“双碳”人才需求与供给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当前绿色电力人才培养需求,研究了“双碳”人才培养策略,以及职教院校该如何有力支撑电力企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的新需求。  相似文献   

4.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必由之路。梳理国外双碳创新历程,结合江苏双碳科技创新政策现状,以江苏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项目为研究对象,从双碳专项项目的申报年度、区域分布、类别分布、承担主体、研究领域等布局情况进行分析,摸清当前优势短板,对科技支撑加快推进江苏双碳目标具有一定积极作用。在分析基础上,立足双碳科技管理工作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正日前,浙江省委科技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印发了《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就统筹推进浙江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推动浙江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做出具体部署。据悉,浙江省是全国率先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相关行动方案的地区,《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初步构建浙江省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抢占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制高点;到2030年,着眼碳中和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6.
<正>传统化石燃料资源的日益短缺及其大量使用所引发的能源匮乏和环境污染是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光能与电能是当前最受瞩目清洁的能源,其产生与利用方式与新型高性能的纳米材料开发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已成为科学界关注的热点.2020年9月我国明确提出2030年“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目标.在“双碳”战略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内科学家也将研究目光投向高性能的光电催化材料.  相似文献   

7.
《世界博览》2022,(13):14-15
<正>“蓝碳”一词最初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也就是海洋碳汇,是指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蓝碳生态系统,主要包括了海洋生态系统以及由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组成的海岸带生态系统。发展海洋碳汇,提升海洋碳汇能力,是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8.
李冲 《华东科技》2023,(10):22-23
<正>不可否认,“碳中和”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一条主线。21世纪以来,应对全球气候危机,成为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对此,2020年,中国明确提出了“碳中和”“碳达峰”的目标,致力于推进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时间,“绿色转型”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在保障自身长远发展前提下减少碳排放成为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  相似文献   

9.
<正>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应对气候变化的庄严承诺。中国能源资源禀赋被概括为“一煤独大”,煤炭的大量应用已成为中国污染的最大来源。节能减排和能源转型是2060年前实现“双碳”目标的基本路径,但根本途径是能源转型。  相似文献   

10.
“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双碳”目标正引领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进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有色冶金产业作为“三高一资”行业,在“双碳”目标约束下,探索新的模式成为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首先阐释网络协同制造模式与“双碳”目标之间的作用机理,然后分析甘肃省有色冶金产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双碳”目标的资源循环产业链企业群共生耦合网络协同制造模式和短流程跨企业共生耦合网络协同制造模式。通过运用新型信息网络技术,加强产业链企业间的信息共享与资源互通,提升有色冶金产业的资源配置和生产效率,加快转型升级,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目标已经成为各国共同追求的目标,而绿色金融作为推动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其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准确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内涵的前提下,基于三螺旋的理论逻辑,聚焦绿色金融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要求,拟构建“人才需求—培养规格—培养模式—人才供给”的路径,为绿色金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供理论依据和行动参照。通过实施人才培养的“双碳”行动,建立动态的“产业—专业—课程”敏捷对接体系,有序衔接“学术论坛—创新项目—毕业论文”,并通过“虚拟教研室+现代产业学院”的教学方法,形成“共建—共验—共享”的绿色金融人才培养模式,聚焦人才培养能力增值研究。  相似文献   

12.
<正>碳一分子催化转化主要研究含一个碳原子的化合物,如甲烷、CO、CO2、甲醇等的催化转化化学。碳一分子在自然界储量丰富或易于从自然界丰富的碳资源获得,因此碳一分子催化转化与碳基能源与资源的高效清洁利用密切相关。碳一分子中CO2的催化转化更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即“双碳”国家目标的重要基础。碳一分子催化转化领域的研究,主要针对碳一分子的高效活化和目标产物(通常为大宗化学品或液体燃料)的选择性合成,发展新理论、新方法、新体系、新技术,  相似文献   

13.
徐艳 《华东科技》2022,(3):62-65
中国提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绿色技术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手段,仍存在绿色技术评估交易体系不健全、绿色金融支撑不足、整体效能不高等问题.在碳达峰碳中和新发展格局下,应加快各类绿色技术研发推广,加强与绿色金融的结合及产业示范,促进先进绿色技术"引进来"和"走出去".  相似文献   

14.
《科技导报(北京)》2021,39(16):53-55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迫切需要,是推动能源转型的基本路径,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是提升能源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5.
邱小云 《华东科技》2023,(1):119-121
<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点,同时,这一问题也对全球经济发展和人类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相关研究机构调查显示,2019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98亿吨,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28%~29%,位列第一。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问题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伴生的发展问题。近些年,我国已经逐步落实了一系列碳减排措施,并明确提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  相似文献   

16.
高等院校包括大学、学院和科研院所作为重要社会单元,能源资源消耗水平远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研究高校碳排放核算及碳中和路径,助力校园率先实现碳中和,可以为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科技支撑。基于国外高等院校碳排放与碳中和相关研究,指出高等院校碳排放主要包括3个范围。根据温室气体核算体系(Greenhouse Gas Protocol)提出的3个范围碳排放的核算方法和标准,通过梳理国内外高校及相关行业碳排放研究现状,归纳总结碳排放核算方案,并针对性地探讨提出相应的碳中和路径框架。高校碳排放核算和碳中和方案框架的建立不仅能够为国内高校实现碳中和提供路径借鉴,而且可以为各地区、各行业降低碳排放、实现碳中和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参考,对于推动高校在碳中和科技创新中所承担的特殊使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日前,由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团队牵头的"用于CO2捕集的高性能吸收剂/吸附材料及技术"示范工程通过168小时试运行.这个示范工程通过化学吸收工艺高效捕集燃煤烟气中的CO2 ,并生产高纯度的工业级液态CO2产品. 这只是浙江省在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研究、应用方面取得的成果之一.今年以来,省科技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与省委、省政府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决策部署,努力发挥"双碳"工作中科技创新关键变量的作用.就在近期,省委科技强省建设领导小组印发《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是全国最早发布科技创新行动方案的省份.《行动方案》按照"四个体系"要求提出了主要目标和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气体的排放再次在联合国大会中被强调,中国在大会中提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为研究内蒙古自治区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的潜力及政策方向,基于STIRPAT模型,并结合岭回归进行分析。利用情景分析法构造了6种模式预测内蒙古自治区的碳排放量,经过数值计算发现有三种模式2030年左右可实现碳达峰。  相似文献   

19.
《金华市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正式出台,为统筹推进金华市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促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提供行动指南. 行动方案聚焦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主线,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技术产业协同发展、高端人才队伍建设,构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深化重点领域绿色低碳转型,高质量引领支撑全市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相似文献   

20.
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与之有关的环保概念也引起了大众的关注。锂离子电池作为环保的新能源载体之一,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重要组成之一。该文从锂电行业相关企业内部实验室中,筛选了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的实验室名录,同时对认可项目数量、认可时间、认可实验室所在地区等因素进行了分析,为后续锂离子电池相关企业内部实验室的CNAS认可提供参考,使实验室在成本和收益之间找到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