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高辉  郭亚楠 《科技信息》2008,(10):129-129
一个企业实现和谐要有一个前提和基础,这与整个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是统一的。社会的和谐首先要发展。温家宝总理曾指出,当前整个社会主义要做两件大事:一是发展生产力;二是公平正义。没有生产力的发展也就没有公平正义,老百姓都饿着肚子,就不能和谐。  相似文献   

2.
吴正 《科技智囊》2006,(7):74-79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中国经济腾飞的强大动力;当前以及未来一个时期,科技创新跃升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核心能力,同时科技还担负着促进中国经济、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新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3.
社会的发展需要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们已经领悟到,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真理。中国要早日进入小康社会,必须坚持这一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促使中国社会阶层发生结构性的改变,即从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演变成众多阶层的社会结构。全面了解和正确把握当前浙江社会各主要阶层的生存、发展状况,对于推进浙江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研究确定当前浙江社会各主要阶层的基础上,对各主要阶层生存、发展状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提出解决生存、发展问题的对策与举措。  相似文献   

5.
社会要协调发展,农村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找准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大力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以科技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从农业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新农村建设,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农村  相似文献   

6.
社会发展动力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曾过分强调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重新认识到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意义,并在生产关系领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动力思想;当前,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既强调发展生产力的现实基础,又致力于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价值目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强观。  相似文献   

7.
从我国当前面临的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出发,要完成这一目标,实现可持续能力不断增强,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发展,走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建立循环经济,已是当今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8.
从社会发展理论的视角来看,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对发展实践进行反思、寻求发展合理性的成果,是我党多年来执政经验集体智慧的结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关于发展目标的确定,科学发展观主要解决的是关于发展手段、发展方式的问题。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实现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治国的理想,科学发展观是治国的方略,二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和完善的全过程。同时,科学发展的要义是人的发展,构建社会和谐的极致是人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校园和谐发展系统(HDS)是由自然、社会、文化等方面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组成的“自然—社会—文化”系统,是包括要素子系统、环境系统、调控系统及目标子系统在内四位一体的和谐发展系统。校园和谐发展是区域系统不断协调、组织与完善的过程,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确定全面发展的和谐校园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推行依法治校;实现资源互补,促进部门协调优化;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提高师生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两大问题之一,也是哲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学术界,人类社会的发展究竟是应“以人为中心”,还是要“以环境为中心”的讨论未能统一。通过对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发展内涵及和谐发展理念构建三个方面的探讨,认为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争论终将要统一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与模式中来,并提出了构建和谐发展理念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评价尺度。这两种尺度同时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既是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最终目的,并通过改革开放这一根本途径来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差异、适合与可持续发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问题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正在以不可阻挡之势向前推进,这无疑要涉及到社会发展的方式和动力问题,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则是社会发展方式和动力问题的核心所在。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探讨社会发展方式的科学化和发展动力的可持续化,全面而透彻地理解与把握现实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及其发展方向与构建社会和谐,其现实意义是显而易见的。  相似文献   

13.
利益是社会政治生活永恒的主题,社会和谐本质上是利益关系的和谐。生产力的发展和利益结构的变化决定了和谐社会是一个动态跃迁的发展过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物质财富也会随之相应地增多。但财富仅只能单维度地表征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财富的生产和分配分属于经济和政治两个不同的领域,因此不宜简单地将贫富作为评判社会和谐与否的标准。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社会生产力的内涵及其构成谈起,首先指出了社会生产力的内涵及其构成因素,进而提出了判断先进的生产力的标准及其发展要求是什么,指出了中国共产党应如何“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5.
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社会和谐思想进行解读,认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和谐思想包括: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人与人和谐的思想;人与社会和谐的思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和谐发展的思想。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对社会和谐思想的探索主要有:协调城乡发展与推动工农关系和谐的思想;建构团结和睦的民族关系的思想;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思想;为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社会和谐思想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关于人的解放、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学说,人的全面发展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根红线。人的实践性本质决定了人总是在自觉地追求着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人本身的发展既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内在动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在历时态上社会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新阶段的开始,在共时态上社会主义不是狭隘的个人全面发展,在本质上社会主义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解放和发展人的统一。现阶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取向,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并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面对日益严峻的社会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人类逐步认识到作为发展基础的自然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存在极限,人类经济活动受到自然界制约,即一个有限的、非增长的、物质上封闭的生态系统的制约。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与之相关联的环境保护工作,却仍然存在着未能和谐发展的问题。本文探讨环境保护工作与经济发展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试图达到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西部大开发的价值目标应当是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人和自然的和谐 ,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实践上 ,要从不顾自然的人类发展转变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从传统发展观向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转变。故而 ,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其成功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建设的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证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源泉,主要表现在:社会整体发展理论是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源头;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理论;社会矛盾解决理论,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