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合成了单核配合物[CoL(NO3)]·(NO3)·8H2O单晶,其中L为穴状配体。配合物为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Co(Ⅱ)离子和大环上的四个氮原子以及NO3上的两个O原子配位呈八面体构型。该配合物能有效地催化4一硝基苯酚醋酸酯的水解反应。实验表明,在pH=9.10时,二级速率常数Kcat=0.0027L·mol^-1·s^-1。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新的锰配合物[Mn(H2O)6](bctrz)2(1),并测定了其晶体结构(bctrz=(4-苯甲酸)三氮唑).晶体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Pi,a=0.69466(16),b=0.85287(17),c=1.01095(19)nm,α=72.556(12),β=90.109(2),γ=84.596(16)°,V=0.5538(2)nm^3,Z=1,Mr=539.37,Dc=1.617g/cm^3,F(000)=279,μ=0.665mm^-1.对于I〉2σ-(I)的1923个衍射点的最终R=0.0306,wR=0.0841.锰原子与六个水分子的六个氧原子配位,形成了扭曲八面体的配位环境.通过[Mn(H2O)6]^2+和bctrz的氢键作用,配合物1形成了三维网格.  相似文献   

3.
由CoCl2 ·6H2 O与KSCN和六次甲基四胺 (HMTA)反应得到超分子化合物 [Co(NCS) 2 ·(H2 O) 2 ·(HMTA) 2 ][Co(NCS) 2 ·(H2 O) 4]·(H2 O) 2 ,并测定了其晶体结构 .该化合物由 [Co(NCS) 2 ·(H2 O) 2 ·(HMTA) 2 ]、[Co(NCS) 2 ·(H2 O) 4]和H2 O三部分组成 ,每一个HMTA配体中仅有一个N原子与Co配位 ,剩余的三个N原子分别与 [Co(NCS) 2 ·(H2 O) 4]中的水及结晶H2 O分子之间形成氢键 .[Co(NCS) 2 ·(H2 O) 2 ·(HMTA) 2 ]和 [Co(NCS) 2 ·(H2 O) 4]之间通过NHO氢键连接成无限延伸的线性长链 ,链与链之间、链与结晶水之间通过不同形式的氢键构成三维结构的超分子  相似文献   

4.
配合物[Co(teta)(CN)2](ClO4)由teta(teta=5,7,7,12,14,14-六甲基-1,4,8,11-四氮杂环十四烷)、K[Ag(CN)2]和Co(ClO4)2·6H2O反应得到.测定了其晶体结构,晶体属单斜晶系,空间群是C2/c,晶胞参数a=2.159 7(9)nm,b=0.671 4(3)nm,c=1.865 9(8)nm,Z=4,R=0.056 8,ωR=0.144 9.在配合物中,Co(Ⅲ)离子与四个氮原子和两个碳原子配位形成变形八面体构型,其中四个氮原子来自配体teta,两个碳原子来自CN-阴离子.  相似文献   

5.
以β-Anderson型{Cr(OH)6Mo6O18}^3-多酸阴离子为配体,质子化的4,4’-bpy为模板,利用电荷平衡阳离子,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三种过渡金属Mn(Ⅱ)、Co(^3-)和Ni(^3-)的配合物:[4,4’-bpyH2]2[-Mn{Cr(OH)6Mo6O18}2]1、[4,4'-bpyH][-Co(H2O)2{Cr(OH)6Mo6O18)]·4H2O2和[4,4’-bpyH][-Ni(H2O)2{Cr(OH)6Mo6O18}]·4H2O3.通过元素分析、单晶X射线分析、红外表征、热重分析和X射线粉末衍射等技术确定了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在配合物1中,{Cr(OH)eMo6O18}^3-多酸阴离子作为六齿配体,Mn(Ⅱ)采用八面体配位方式,形成一维带状结构.配合物2和3互为异质同构体,{Cr(OH)6Mo6O18}^3-多酸阴离子作为四齿配体,Co(Ⅱ)或Ni(Ⅱ)采用八面体配位方式,形成二维层状结构,[4,4’-bpyH]+填充在层间.  相似文献   

6.
在乙醇水溶液中以4-氯苯氧乙酸、邻菲啉、Cu(NO3)2.3H2O为反应物合成了配合物[Cu(phen)2(H2O)](NO3)2,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法进行表征.该晶体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2.264 2(5)nm,b=0.728 10(15)nm,c=1.661 4(3)nm,β=123.76(3)°,V=2.277 1(8)nm3,Mr=566,Dc=1.648 g/cm3,F(000)=1 152,Z=4,最终偏离因子R1=0.052 6,ωR2=0.143 1.配合物中Cu离子与分属于2个邻菲啉配体的4个N原子以及来自水分子的1个O原子配位.  相似文献   

7.
2-[二(2-氨基乙基)氨基]乙醇(L)与CoCl3.6H2O反应,合成得到双核Co(Ⅲ)配合物:[Co2OL2]Cl2(ClO4)2.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该配合物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配合物的分子由一个四价阳离子单元[Co2OL2]4 和两个氯离子及两个高氯酸根离子组成.两个Co(Ⅲ)离子分别与二乙烯三胺单元的三个氮原子配位,并通过两个2-[二(2-氨基乙基)氨基]乙醇的两个羟基和另一个氧原子桥联.两个Co(Ⅲ)离子之间的距离为2.527(1),六个Co-N键的键长在1.896(6)到1.944(6)之间,六个Co-O键的键长在1.901(5)到1.939(4)之间.两个Co(Ⅲ)离子分别与三个氮原子以及三个桥联的氧原子的配位环境构成一个扭曲的八面体构型,N1、N2、Co1、O1、O2平面与O1、O2、Co2、N4、N6平面之间的夹角为63.1(2)°.  相似文献   

8.
利用XAFS技术研究溶胶-凝胶法制备的Zn(1-x)CoxO稀磁半导体材料结构随Co含量(x)的变化.结果表明在低含量的Co掺杂ZnO(x=0.02,0.05)时Co^2+离子完全进入ZnO晶格中,替代了Zn^2+离子,并且造成了Co^2+离子周围局域结构的膨胀.当Co的含量x增加到0.10或更高时,只有一部分的Co^2+离子进入晶格,剩余的Co^2+和Co^3+析出晶格形成Co3O4相.  相似文献   

9.
合成并表征了新化合物[Mn(H2O)(2,2'-bipy)V2O6],且对化舍物进行了相应的红外、热重分析.结果表明:该化合物的空间群是Pca2(1),其晶胞参数为n=9.1702(2),b=10.4773(8),c=14.5231(3)A,V=l393.54(10)A^3且Z=4;该化合物的结构特征是钒氧四面体[VO4]以共顶点构成的钒氧链,[MnMO4]八面体将钒氧链连成层;配体2,2’-联吡啶则分布于层的上下两侧,并以π-π相互作用将层与层之间连接起来.  相似文献   

10.
合成了二苯并18冠6冠醚配合物:[K(DB18C6)]2[Co(NCS)4]C3H6O,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及X-射线单晶衍射对结构进行了分析.配合物为:单斜晶系、空间群C2/C.晶体学数据:a=2.051(8),b=1.517 4(7),c=1.912 5(8)nm,β=92.422(8)°,V=5.927(4)nm3,Z=4,Dcalc=1.352 g·cm-3,F(000)=2 516,R1=0.061,wR=0.126 5.配合物由两个[K(DB18C6)]+配阳离子、一个[Co(NCS)4]2-配阴离子和一个C3H6O分子组成.四个硫氰酸根的氨原子与钴原子配位,[Co(NCS)4]2-为四面体构型.K+除与冠醚环6个氧原子成键外还与丙酮氧原子配位成键.  相似文献   

11.
采用1,2-二(4-吡啶)乙烯,硫氰酸铵和乙酸钴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了配位聚合物[Co(bpe)4(CNS)2]n(bpe=1,2-二(4-吡啶)乙烯,CNS=硫氰酸根),并通过元素分析、x-射线单晶衍射等技术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配合物属四方晶系,空间群为14;晶体学参数:α=1.5897nm,b=1.5897nm,C=1.5446nm;β=90°,V=3.903nm^3,Z=4,R1=0.0784,wR2=0.1908。晶体的基本构建基元包含一个钴(Ⅱ)原子,四个1,2-二(4-吡啶)乙烯,两个无序的硫氰酸根,其中每个Co(Ⅱ)原子与四个1,2-二(4-吡啶)乙烯相连形成了具有菱形格子的[4,4]二维网,有趣的是,沿C轴加角为90。的的二维网又互穿构筑了2D→D的配位聚合网络。  相似文献   

12.
化合物[Co(bdpp)(NO3)2](bdpp=二(3,5-二甲基吡唑)丙烷)是在乙醇溶液中通过Co(NO3)2·2HO和bdpp反应制备而成。钴离子与一个二(3,5-二甲基吡唑)丙烷和两个硝酸根离子配位形成扭曲的四面体构型。其键长和键角与同类化合物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以1,4-二苯并咪唑基-丁烷(bbbm)和3,5-二硝基苯甲酸(Hdnba)为混合配体,利用水热合成方法获得了一个环状双金属Co(II)配合物:[Co(bbbm)(dnba)2],并通过元素分析、IR和单晶X-射线衍射确定了其结构.该配合物分子式为C32H24Co N8O12,三斜晶系,P1空间群,a=10.859(5),b=12.325(5),c=13.119(5),α=100.638(5)°,β=108.858(5)°,γ=92.309(5)°,Z=2,V=1623.5(12)3,Mr=771.52,Dc=1.578 g/cm3,F(000)=790,μ=0.609 mm-1,S=1.062,R=0.0423,wR=0.0967.晶体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中的CoII与来自两个bbbm配体的两个N原子、两个dnba阴离子的单齿羧基O原子配位形成四面体配位构型.相邻的两个CoII通过两个bbbm配体连接成环状结构,相邻的双金属Co(II)配合物通过π-π堆积作用拓展成一维超分子链,该超分子链进一步通过C-H…π作用拓展成二维超分子网络.另外,还研究了该化合物的电化学和荧光性质.CCDC:1025167.  相似文献   

14.
水热条件下以2,6-二氰基吡啶和硝酸铜为原料合成了-种新型三维超分子配合物[Cu(PDC)(H20)2]2(H2PDC:2,6-吡啶二甲酸),并利用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对该配合物的结构组成和官能团进行了表征,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其晶体结构,铜配合物[Cu(PDC)(H2O)2]2晶体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Mr=529.36,a=4.717(2)A,b=10.339(5)A,c=17.972(9)A,α=81.142(8)°,β=83.341(6)°,γ=85.823(8)°,V=858.9(8)A3,Z=2,D=2.047mg/m3,F(000)=532,μ=2.397mm^-1.单晶结果表明:晶体分子中含2个不对称的类似结构单元,每个结构单元由1个铜(Ⅱ)离子、1个DPC配体和2个结晶水分子组成.分子间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二维平面,该二维平面沿c轴以…ABABAB…形式堆积成三维结构.  相似文献   

15.
报道了标题化学物的合成及晶体结构 .经 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结果表明 ,该配合物晶体属三斜晶系 ,空间群为 Pī,晶胞参数 :a=0 .5 2 2 9(4 ) ,b=0 .5 2 2 9(4 ) ,c=1.30 34(11) nm,α=90 .0 0 0 (13)°,β=90 .0 0 0 (13)°,γ=90 .0 0 0(11)°,z=1.每个重复的结构单元是由一个 Co( )原子是六配位的八面体结构  相似文献   

16.
合成了一个新的锂双核配合物[Li(Hdpma)(THF)]2(H2dpma=N,N-二(吡咯-α-甲基)-N-甲胺)并测定了晶体结构.晶系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P1^-,a=1.1485(2)nm,b=1.2345(2)nm,C=1.2704(2)nm,V=1.6147(5)nm^3,Z=2,Mt=532.58,对于l〉2σ(l)的衍射点的最终R=0.0595,wR=0.1242.锂原子与一分子配体中的桥联氮原子以及该配体中的吡咯氮原子,一个四氢呋喃中的氧原子,以及另一分子配体中的吡咯氮原子配位,形成了扭曲的四面体配位环境.  相似文献   

17.
将(E)-2-(3-(4-(1H-三唑-1-基)苯乙烯基)-5,5-二甲基环己基-2-烯亚基)丙二腈(L)与Cd(OAc)2、CdI2自组装制备了配合物[CdL2(OAc)2]·2H2O(1)和CdL2I2(2)。运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配合物1和2的结构。配合物1为三斜晶系,中心Cd原子采取六配位模式,即与2个配体的氮原子、2个CH3COO-和2个H2O分子中的氧原子形成一个拉长的近似正八面体。而配合物2为单斜晶系,Cd原子采用四配位模式,与2个配体的氮原子和2个I-形成V型分子。这些分子通过分子间的氢键和π-π相互作用形成多维超分子结构。荧光和热重分析表明,1和2具有较强的荧光和较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采用水热方法合成了咪唑-M配位化合物[Ni(imH)6]·(NO3)2(1);[Cu(imH)6]·(C7H602)2(2);[Co(imH)6]·(NO3)2(3).对3种配合物的单晶进行了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结果表明3个配合物的内界相同,都是由6个咪唑分子分别用1个N原子与金属离子配位,形成了6配位的畸变八面体构型.其中配合物(1)和(3)的外界含有2个硝酸根离子,属于同构结构.配合物(2)的外界包含2个苯甲酸根离子.分子中存在的大量氢键将3个配合物分别连接成2D,3D和2D氢键网络结构.对配合物进行了IR光谱和UV—Vis-NIR光谱的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