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刘胜文 《奇闻怪事》2010,(2):54-55,27
人才是公司首要和根本的要素,但是就用人理念而言,公司界一直有较大的争议,其中“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和“用人要疑、疑人要用”就是矛盾冲突之一。本文就这个矛盾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晏子日:国有三不祥——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一个国家是这样,一个企业也如此。于是,自古以来,大凡智都崇尚“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唯才是举”.“量才录用”的方略。一些企业的用人之举,确实令人才欣慰,值得效仿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俞红 《今日科技》2005,(1):44-45
儒家的教育思想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求疑”的能力。所谓“学问”就是“学以聚之,问以辨之。”这里的“问”就是指“由疑而问”。《中庸》对于学习过程总结了5个步骤:“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更是明确指出在广泛学习知识的时候,必须仔细地、认真地由疑而问(审问之);有了疑问才能积极慎重地进行思考(慎思之)。也就是说广博地学习知识是发展思维能力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用人不疑”是中国古代任用官员的一项政策原则 ,但它的运用是有条件的。历史上用人与疑人总是并行和互动的 ,并有其制度环境 ,离开条件和制度环境 ,把“用人不疑”作为一种带着普遍性的原则来继承是一种偏误。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一书,通过清学对宋明理学的“反动”,提出了作者的学术史观和治学态度。粱启超在提到“学问的价值”时指出在于“善疑、求真、创获”,而其学术史观也体现出了这三个方面。笔者从善疑、求真、创获的角度以及其内在逻辑联系方面分析梁启超的学术史观点。  相似文献   

6.
对《论语译注》中的三个句子“斯害也已”、“末之也已”、“其终也已”的解释与杨伯峻先生有不同的看法。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对《论语》和《左传》中所有“也已”句分析后认为在《论语》时代,“也已”已经结合为一个语气词,它们不应拆开解释;其二,“已”的演变过程告诉我们,“也”与“已”的结合处在动词“已”逐渐虚化的过程中;第三,“也”置于主语后表提顿只限于特定的句子,而论语中这三句都不符合这一条件。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辨识《西青散记》是一部纪实体笔记,《散记》中的绡山田妇“双卿”并非虚幻人物.从文献载录,特别是比勘董潮的《东皋杂钞》,以为胡适《贺双卿考》中提出的“五可疑”,除个别“可疑”有待进一步考辨外,大都皆不足疑,《贺双卿考》对《西青散记》所作的断语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8.
崔新吉 《科技信息》2010,(11):294-294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可见“疑”之重要。在课堂上,如能教会学生真正抓住文章的疑点,“援疑质理”,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形成强烈探求的局面.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用人八论     
本文认为用人主要在于 :用人不疑 ;求“和”不求“同” ;用人之长 ;要有容人之量 ;对人要有基本估计 ;忌用嫉贤者 ;勿为妄言者惑 ;善任人者操胜券。  相似文献   

10.
以顾颉刚先生为代表的疑古思潮,对现代史学研究影响颇大,但疑古思潮的局限也是十分明显的,其主要问题是文化建设方面不足,造成了古代历史的很多空白,对古代典籍搞了很多“冤假错案”,极需反思。“走出疑古时代”,重建古代历史系统,是目前史学界的共识。由洛阳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主编的《疑古思潮回顾与前瞻》是应运而生的一部学术力作。  相似文献   

11.
疑古是解决历史谜团的一把钥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廿世纪以古史辨派为代表的疑古思潮有功也有过,应一分为二看待;疑古思潮应该走出,疑古精神必须发扬;以“前四史”为例,可信的正史也有许多舛误之处;“乡”、“亭”及“三老”考证及推断,最能显示疑古在历史研究方面的推动作用;疑古必有据,为疑而疑,势必走向反面,就会得出一些遗笑大方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疑源类的早期辐射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元古宙至寒武纪早期疑源类的分析研究表明:新元古代早期和晚期疑源类的辐射分别与全球范围内超级大陆(rodinia)形成及海洋中锶同位素^87Sr/^86Sr值显著上升,陆源物质增加,δ^13C值由负值转为正值的时期相吻合;早寒武世疑源类的辐射与超级大陆(pannotia)的形成、裂解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有关。认为疑源类在早寒武世的适应辐射,改变了全球生物的营养结构,“中型浮游动物”对小个体棘刺疑源类的有效利用,可能是引发“寒武爆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设疑提问是教和学的全方位活动.分析了当前中学化学教学中设疑提问中存在的问题,从设疑提问的要求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化学教学中艺术性设疑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设疑提问是教和学的全方位活动.分析了当前中学化学教学中设疑提问中存在的问题,从设疑提问的要求和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化学教学中艺术性设疑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中古的影、疑、喻三母所属字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大多读零声母,其分化演变情况已然成为判断官话分区的区别特征。在法库方言中,此三母的读音存在着差异。本文首先梳理了此三母的音变历史,对其一些常用所属字在法库方言中的今读进行了调查分析,得出与普通话的不同发音特征;再结合相关文献研究及移民历史,从共时和历时两方面探究了法库方言语音演变特点及其成因;最后总结出了影、疑、喻三母在法库方言中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6.
在物理教学中,运用激疑的方法,就是教师有意识地将那些容易产生思维矛盾的问题,提到学生面前,这些问题,往往是在同一个问题中包含有两种不同的结论,它们的推导似乎都逻辑严密,论据充足,但结论又互不相容,有矛盾,有分歧,或根本对立.比较中,必然产生疑问,谁是谁非?在没有得到鉴别澄清之前,学生感到混淆不清,左右为难,思维处于矛盾状态,这时必然要想尽办法从矛盾状态中摆脱出来,从而迫切解决思维矛盾的需要.从心理学来看,激疑引起焦虑,适度焦虑便产生动力.灵活运用激疑的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课堂注…  相似文献   

17.
詹宗山 《科技信息》2013,(9):282-282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的思维始终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上。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本文将从设疑教学的原则、设疑教学的方式及设疑教学的有效途径和策略,等方面对中职数学的设疑教学做了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求疑式教学法的内涵及其对“接受法”和“发现法”的扬弃和发展,求疑式教学法能充分体现认知过程和教学过程的关系,能正确处理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与发展科学的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  相似文献   

19.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从问题开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恰当得法的设疑,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训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积极作用,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好的形式.本文从数学课堂教学设疑的方法,设疑的原则进行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0.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摒弃传统"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而设疑是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本文试图从如何设疑、设疑时机、设疑类型等方面入手作一番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