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双庆、万波先生认为“辫”字赣方言读阴平不送气不合理,主要理由是所列赣中西部地区方言中的全浊上声字无有一个读阴平不送气,由此断定它另有反切来源:清声母帮母。本文认为“辫”字只有一个来源:浊声母并母,并且认为两位先生的材料和推断不够真实。“辫”读阴平不送气的原因是受普通话影响,方言的语音变化具有层次性。  相似文献   

2.
张双庆、万波先生认为“辫”字赣方言读阴平不送气不合理,主要理由是所列赣中西部地区方言中的全浊上声字无有一个读阴平不送气,由此断定它另有反切来源:清声母帮母。本文认为“辫”字只有一个来源:浊声母并母,并且认为两位先生的材料和推断不够真实。“辫”读阴平不送气的原因是受普通话影响,方言的语音变化具有层次性。  相似文献   

3.
徐建 《皖西学院学报》2010,26(4):136-138
太湖方言属赣方言怀岳片。古全浊仄声字在太湖方言中的今读存在三个历史层次:古江淮官话残留的底层,赣方言语音层,与普通话、江淮官话接触形成的语音层。  相似文献   

4.
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对50个日母字在当前大连话中的读音进行考察,发现除了止摄开口三等字仍读外,其他日母字的零声母[]和[l]声母有被[]声母取代的趋势,这种向普通话靠拢的发展走向在年轻人、文化程度高的人群和随便语体中更为明显。这不是方言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普通话影响下的语言变异,也体现了语言使用者语言态度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中古入声在今衡山前山方言中的归调及演变情况是:绝大多数古清声母入声字、古次浊声母入声字及部分古全浊声母入声字今读入声调;部分古全浊声母入声字和少数古次浊声母入声字因"调值相似"读上声调。此外,还有少数非常用的古入声字今不读入声,归调跟普通话一致。  相似文献   

6.
吴语处州方言内部所存在的非敷奉母读重唇、知彻澄母读舌头、匣母读如群母、心邪书禅母读塞擦音、声母脱落、云以母读擦音等存古及特殊语音特征呈现自西往东由强到弱的特点,以及部分高频词的词形表现为西部特殊、东部一般(与普通话相比)的特点,与处州境内的基于地形地貌之上的交通、地缘关系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安徽颍上方言中“搁”字的语法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分析了"搁"字在颍上方言中的特殊用法。通过与普通话中"在"字结构的比较,彰显出颍上方言中"搁"字结构在语义涵盖、语法环境等方面的特色,并尝试探讨"搁"字结构不能引进动作终结点的原因。这对于挖掘颍上方言语法的地域特色,了解其语言发展的历史踪迹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8.
蚌埠市位于安徽省北部,属于皖北中原官话区(除怀远县属于皖中江淮官话区)。在蚌埠方言中,“一时”的用法与普通话相比,有其独特的语里意义及语用价值。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探讨:一、方言中的“一时”有哪些特殊的用法;二、对方言中“VP 一时”的语义特征进行分析;三、方言中“一时 VP”结构的语义特征及其时态。  相似文献   

9.
刘琴勇 《菏泽学院学报》2012,34(4):110-111,115
云母本为匣母之细音,最初与以母有别,到唐代时渐读为一类,沿及宋代皆变为零声母,本文主要通过《类篇》中19个云以异读字例分析其合流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0.
结合历史文献、普通话和汉语方言材料,论证了寿县方言表"丢弃"义上声词[p 24]的本字是古全浊上声字"拌"。今读上声的"丢弃"义是"拌"字本义,这个意义的"拌"在属于古楚国的汉语方言中原官话核心地区仍然使用。"丢弃"义"拌"字在兼并"秚"字的"搅和"义时处于"古全浊上归去"的历史音变时期,从而产生了本义今读上声而后起义变读去声的音变规律例外现象。  相似文献   

11.
由于受普通话的影响,平顶山老派方言古入声字的调类分派以及一些特有的入声韵母在新派方言中正处在急剧演变之中。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在这场正在进行的演变过程中,声调的变异与入声韵母的演变都属于共同语与方言语音系统竞争之下的音类的突变。而入声韵母的演变体现了演变过程中不同的语音层次,是方言的一些语音形式在不同的时期与共同语竞争演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山西普通话为考察对象,选取山西长治、临汾、吕梁、太原4个子方言点,经过听辨、切分及整理,从声、韵、调3方面总结出各方言点普通话的语音偏误类型,并绘制声韵母的共振峰模式图及声调的调形曲线图,分析各方言点普通话与标准普通话间的语音差异,归纳出山西地区普通话的语音概貌。通过分析山西普通话的声学特征,希望能为普通话教学和普通话水平客观测试提供有益的声学参数。  相似文献   

13.
平顶山方言古入声字中的韵母和声调正在向普通话靠拢,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选择的是"音类的类推替换",而非寻找"相似的音值"。不同的声母、韵母变异时间和特点都各不相同,韵母的变异明显先于声调,"调转韵必已转",外来音类和原有的音类在不同的层面构成叠置现象,变异的模式都属于普通话与方言两个不同的语音系统竞争之下的音类的突变。观察其演变的方向和规律对研究中原官话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洁 《晋中学院学报》2012,29(5):97-99,104
运用历史比较法、实地调查法,对太原方言声母在20世纪中的演变进行分析,探索其演变的轨迹和特点,发现声母发生演变的主要原因是受到了官话方言的强势影响,文读音覆盖白读音,直至白读彻底消失,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古全浊声母由读不送气音,变成官话方言的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同时声母系统进一步趋于简化.  相似文献   

15.
古帮、端、心母在广西汉语方言中的特殊音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帮、端、心母在广西汉语方言中分别读b、d、,是底层语言古越语影响的结果。而古帮母由b变mp,古端母由d变nt或l,古心母由变f,是“省力”原则在广西汉语方言语音发展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6.
明清吴语文献中有一类读音为“咿”的“咿”类字,有“以”“夷”“伊”“亦”“咿”“”“咦”等多种写法,其意义、用法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又”相同。通过对历史文献中有关吴语“又”字读音记载的分析,联系语音演变发展的规律,并结合现当代吴语区松江、上海、苏州、温州等地方言“又”的读音,可知“咿”类字其实是“又”的方言记音字。“又”“来”等上古之部某些字在现当代吴语一些地区韵母仍读[i]音。  相似文献   

17.
为了了解中古入声在内陆闽语的演变情况,首先统计各方言今读声调的字音数的分布比例,把握古入声在方言中的演变大势;然后以声母今读保留浊音的石陂方言为纲,依古声母清、全浊和次浊三类顺序,分析文读和白读两个层面的情况;同时对次要对应情况也进行考察,勾画出文白层次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描写四川方言的常用词缀,分析其同普通话常用词缀的联系与区别。四川方言的常用词缀同普通话的常用词缀相比较,主要异同点表现在名词及形容词上,以下分别加以说明。为了便于叙述,特作如下约定:1、方言字读音,用汉语拼音标注,音标符号右上角的1、2、3、4分别代表四川方言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2、通常有几种写法的方言字,选取最常用的一种作词目,另外也常用的方言字用圆括弧括住,列于后面;3、可儿化可不儿化的词,在该词后用(儿)表示。4、相关词条本文在四川方言词与普通话常用词中间用"/"相隔。  相似文献   

19.
贵阳方言中有“把”字的句子使用得相当普遍。从其时的角度观察比较,我们发现贵阳活中有“把”字的句子,同普通话比较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从历时的角度分析研究,又发现贵阳活“把”字使用的情况,同近代汉语有相似之处。本文的宗旨就是从动态语言、静态语言多方面研究“把”字,了解这个词的来龙去脉,以及“把”字演变到贵阳话和普通话的速度差异,找出规律,为推广普通话做些工作。从共时的角度分析比较“把”字。同普通话相比较,“把”在贵阳方言中有4种较特殊的用法:l、“把”作介词,不引出主动者;乙“把’作介词,相当于普通话的…  相似文献   

20.
采用实地调查法和历时比较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与邻近诸方言及汉民族共同语之间的比较,对百年来晋城方音声母的演变进行研究,可以看出百年来晋城方音声母在趋于简化,并逐步向普通话靠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