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采用肾细胞染色体直接制片法及Levan提出的标准,对青鲫(♀)×兴国红鲤(♂)杂交F1代染色体数目及组型分析表明:此杂交F1代鱼的肾细胞染色体数目为150条.染色体组型按着丝点位置可分为四组,其中中部着丝粒染色体9条,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15条,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78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48条.每个染色体小组均由3条同源染色体组成,表明此杂交鱼为三倍体,核型公式为3n=9m+15sm+78st+48t.臂数NF=174.  相似文献   

2.
翘嘴鲌染色体核型分析及遗传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翘嘴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肾细胞染色体的核型进行了分析.核型分析结果表明,翘嘴鲌的肾细胞染色体组是由48条染色体组成,染色体组型按着丝粒位置可分为四组,分别是中部着丝粒染色体、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其中中部着丝粒染色体9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5对,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9对,端部着丝粒染色体1对,每对染色体均由二条同源染色体组成.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翘嘴鲌是一种二倍鱼,其染色体数目为2n=48,核型公式为2n=18m+10sm+18st+2t ,NF=76.  相似文献   

3.
大黄鱼与黄姑鱼杂交F_1及其双亲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大黄鱼与黄姑鱼正反交F1原肠早期胚胎细胞及其亲本头肾细胞的染色体核型,为深入剖析大黄鱼与黄姑鱼杂交后代的基因组构成提供了细胞遗传学证据.大黄鱼与黄姑鱼染色体组均含有48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组型公式均为2n=48 t,染色体臂数均为NF=48,组内染色体长度分布连续.两亲本物种间核型很相似,未找到鉴别两物种的细胞遗传标志.正反交F1原肠期胚胎细胞的染色体众数也均为48,均可较好地配为24对.结合前期AFLP分析结果可以推断,正反交胚胎细胞均同时含有一个大黄鱼染色体组和一个黄姑鱼染色体组.此外,杂交F1中的非整倍体比例与两亲本没有明显区别,初步表明杂交胚胎细胞未发生明显的染色体丢失.在黄姑鱼♀与大黄鱼♂杂交F1中出现4对非t-染色体,原因尚待查明.  相似文献   

4.
条纹斑竹鲨染色体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PHA结合秋水仙素活体注射,取条纹斑竹鲨(Chiloscyllium plagiosum)脾脏经低渗处理,空气干燥制片法制作染色体标本,对染色体进行Giemsa染色,完成条纹斑竹鲨染色体核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条纹斑竹鲨的染色体组由20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12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5对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和14对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构成,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102=28t 10st 24sm 40m,染色体臂数NF=166,其中1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带有明显的次缢痕.与其他软骨鱼类相似,条纹斑竹鲨同样具有数目众多的染色体二倍体数,但以中部着丝粒和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为主.  相似文献   

5.
九孔鲍二倍体与三倍体核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九孔鲍二倍体细胞染色体数及核型为:2n=32,18m 6sm 8t,NF=56,第1、2、3、4、6、7、9、10、11对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第5、8、12对为亚中着丝粒染色体(sm),第13、14、15、16对为端着丝粒染色体(t),三倍体细胞染色体数及核型为:3n=48,30m 6sm 12t,NF=84,第1、2、3、4、5、7、8、9、10、12组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m),第6、11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sm),第13、14、15、16组为端着丝粒染色体(t)。  相似文献   

6.
细痣疣螈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脾,肠细胞制作染色体标本,研究了细痣疣螈的染色体组型,结果表明该种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24第6,8对是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12对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其余9对无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未发现异形染色体对。本文还对该种与其近缘种进行了核型比较,并对其分类地位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库拉索芦荟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库拉索芦荟(Aloe vera[L.]Burm.f)细胞染色体进行了核型分析,染色体类型按Levan方法分类.研究表明,库拉索芦荟染色体数为2n=14.染色体的核型为K(2n)=2x=6sm 6st 2m.其中第2,3,4对染色体为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第1,5,6对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7对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在所有7对染色体中未观察到有携带随体的染色体存在.  相似文献   

8.
贵州疣螈的核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脾脏细胞制作染色体标本,研究了贵州疣螈的核型,结果表明:体细胞染色体数为2n=124,第6、7对是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12对是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其余9对均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未发现异形染色体对,本文还对已知近缘种进行了核型比较。  相似文献   

9.
对红原县引种早熟与晚熟猫尾草(Phleum pratense L.)细胞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研究表明,早熟猫尾草染色体数为2n=28,染色体的核型为K(2n)=2n=4x=28=22m+4sm(SAT)+2st(SAT),其中第5、11对染色体为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8对染色体为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其余各对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8对染色体携带随体;晚熟猫尾草染色体数为2n=42,染色体的核型为K(2n)=2n=6x=42=2M+24m+14sm+2sm(SAT),其中第3、4、6、11、12、13、14、20对染色体为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18对染色体为正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22号为B染色体,其余各对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第11对染色体携带随体.早熟与晚熟猫尾草都属2A核型.  相似文献   

10.
淡肩角蟾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骨髓细胞直接制备染色体标本的方法研究了武夷山产淡肩角蟾(Megophrys boetteri)的核型。结果表明,淡肩角蟾的染色体数目2n=26,由6对大型的和7对小型的染色体组成,其中有8对(第1、2、4、5、6、8、10、12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4对(第3、7、9、11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和1对(第13对)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第6对染色体的长臂上有时可见到次缢痕。从核型特征上看,淡肩角蟾确是无尾两栖类中较原始的种类。  相似文献   

11.
厦门港球型侧腕水母染色体组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报道厦门港球型侧腕水母的染色体制备方法及核型分析结果,球形侧腕水母染色体数目2n =20,可配成15对同源染色体:8对为中部着丝点(m),4对为亚中部着丝点(sm),1对为亚端部着丝点(st),2对为端部着丝点(t),其核型公式为2n=30=16m 9sm 2st 4t,NF=54,第2对染色体为随体染色体。  相似文献   

12.
徐宁  吴贯夫 《贵州科学》1993,11(1):19-22
本文报道贵州仁怀产绿臭蛙的核型、C—带和银带。其染色体数目为2n=26,NF=52,大型染色体5对(相对长度大于9%),小型染色体8对(相对长度小于7%)。第3、4、6、9四对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其余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各号染色体均有着丝粒区C带,3q和4q上有一条居间区C带(4q异态),2p有一条弱居间区C带。9q有一对标准NORs(异态)。本文还讨论了贵州与四川产绿臭蛙染色体核型、带型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赤蚁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赤蚁(Formicarufibarbis)蛹的脑神经节为材料 ,进行体外培养 ,吉姆沙染色技术制片 ,分析赤蚁的染色体核型。结果表明 :其染色体组型为n=27,2n=54.是由15对中央着丝粒染色体 ,8对亚中着丝粒染色体和4对亚端着丝粒染色体组成。  相似文献   

14.
对冈田氏绕眼果蝇的三龄幼虫的神经节细胞的染色体进行了初步报道.结果表明,冈田氏绕眼果蝇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n=12.常染色体5对,为正中或中部着丝粒染色体,X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Y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但其染色单体紧紧靠在一起.此核型在果蝇科已知的核型中是少见的.  相似文献   

15.
利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分带技术,分析了鲁西黄牛的核型、G-带、C-带和银染核仁组织者.结果表明:鲁西黄牛二倍体染色体2N=60XY,常染色体58,全部为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性染色体X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Y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中期分裂相显示染色体G-带292条,常染色体着丝粒区全部显示阳性C-带,银染核仁组织者出现5对,分布于第2、3、4、11和26对染色体端部.  相似文献   

16.
舍蝇染色体组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舍蝇的染色体组型进行了分析研究,绘制了组型模式图。舍蝇的染色体组型2n=12,染色体臂数为24(N.F),配成六对。五对染色体属于中部和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其中有一对为异型染色体(X、Y)。舍蝇染色体组型的分析为研究其他家蝇的分类,亲缘关系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舍蝇的染色体组型进行了分析研究,绘制了组型模式图。舍蝇的染色体组型2n=12,染色体臂数为24(N.F),配成六对。五对染色体属于中部和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其中有一对为异型染色体(X、Y)。舍蝇染色体组型的分析为研究其他家蝇的分类,亲缘关系提供了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8.
异精激发彭泽卿雌核发育后代染色体组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活体注射PHA法对彭泽鲫及彭泽鲫在不同外源精子刺激形成的子一代进行染色体组型分析,结果表明:彭泽鲫具166条染色体,核型组成是18对中部,17对亚中部、6对亚端部、42对端部着丝点染色体。  相似文献   

19.
运用低温同步化处理结合氯化钴活体注射,对圆背角无齿蚌进行了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表明:圆背角无齿蚌的二倍体数目2n=38,核型为24 m+14 sm,NF=76,TCL=117.99μm,CL:4.87-2.78μm.将其划分为A、B两组,A组包括No.1-No.12共12对染色体.为中部着丝粒染色体;B组包括No.13-No.19共7对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未发现随体及性染色体.其核型与同属无齿蚌属的背角无齿蚌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20.
采用骨髓细胞染色体制片法,G 显带技术,对小黄蝠的染色体进行了核型、G带的观察分析。结果表明:染色体数目,2n=36,染色体臂数 FN=48。常染色体分为4组(10M+4SM+20A),X 是一条很大型的中央着丝粒染色体,Y 是小型的端着丝粒染色体。G 带结果表明:每条染色体都显出特有的 G 带带纹。X 染色体有明显的5条深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