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陕北秧歌与东北秧歌动作风格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鑫 《枣庄师专学报》2004,21(4):98-100
"秧歌"是汉民族所特有的民间舞蹈.在众多秧歌舞蹈中陕北秧歌与东北秧歌是较具代表性的两种秧歌形式,但二者在动作特点及表演风格上互有异同,这主要是受到历史、宗教、生态环境及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冯瑞 《科技信息》2010,(16):252-252
东北秧歌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其表演内容丰富多彩,不同性格的人物扮相多不胜数。如今在表演形式上有了新的发展,动作和伴奏音乐也有显著的变化,已经从民间走向了舞台。本文通过对东北秧歌的过去及其现在风格上的演变分析,来探索其今后的发展,并呼吁有关部门对其引起重视,使其能够向着更加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定州秧歌戏,又称"稻秧歌"、"苏秧歌"、"大锣腔"、"干板秧歌戏"等,是发祥于定州黑龙泉一带,并流传于河北省及周边县市的乡土戏曲形式。它那独特的唱腔风格、诙谐的唱词、风趣的化妆无不渗透着当地人的审美情趣及民间文化,成为当地传统文化的固定传播方式。文章从定州秧歌戏的音乐本体入手进行分析和讨论,为进一步探讨、研究这种独特的地方戏曲艺术形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巴蜀秧歌习俗源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蜀秧歌源远流长 ,是巴蜀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自娱自乐的生产劳动歌谣。作为民间歌谣 ,巴蜀秧歌以浓郁的地域特色和鲜明的艺术个性而具有不可低估的审美价值。作为民俗事象 ,巴蜀秧歌所运载的深厚历史积淀和丰赡文化意蕴 ,更是探索研究华夏地域民俗文化的历史沿革和发展走向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5.
陕北秧歌学校教育——陕北地区初中案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彦东 《科技资讯》2014,12(18):163-163
陕北秧歌是四大秧歌之一,也可以说是该地区人民的优秀文化之一,曾在2006年就被列入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这种文化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地区人民对生活的追求。基于秧歌这种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化,教育局在2007年将其纳入课堂进行教学,该教学存在大量问题,严重影响到民间文化的传承。对此,本文将针对陕北秧歌学校教育中的初中教学进行简要研究。  相似文献   

6.
李婷婷  杜学工  周凯 《科技资讯》2009,(11):218-218
本文通过对高校开展陕北秧歌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高校开展陕北秧歌的措施,认为只有加强学生和学校领导对秧歌运动的认识和重视,才能推动陕北秧歌在高校快速有效的开展,促进高校教育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对传统秧歌的起源、发展以及健身秧歌的产生、发展、特征进行了阐述;并从健身价值、教育价值、社会交往价值、文化交流价值等几个方面对健身秧歌的社会价值进行了分析.此外,从全民健身运动的内涵及意义入手,对健身秧歌在全民健身活动中开展的优势进行了分析讨论,认为从传统秧歌到健身秧歌的转变符合我国大众的文化观念,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同时,健身秧歌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健身者的学习和锻炼,并且运动形式多样,动作自由活泼,对场地要求不高,健身成本低,符合居民一般的体育消费水平,易于在全民健身活动中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8.
从教学模式和构建模式原则入手,构建了以能力培养为主的问题解决模式和合作学习模式两种教学模式。从理论依据、模式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教学评价五个因素阐述健身秧歌的教学模式,旨在探索适合社会体育服务专业培养人才的健身秧歌的教学模式为社会培养专业的健身秧歌社会体育指导员,促进健身秧歌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观察健身秧歌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以40名Ⅱ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秧歌锻炼组和对照组.运动组进行6个月秧歌健身锻炼,对照组不安排运动.分别检测对照组和运动组锻炼前和锻炼6个月后次日,安静空腹状态下血液流变学、血糖和血脂指标.结果显示,秧歌锻炼有助于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血糖和血脂指标的改善,并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所得结论是:健身秧歌对Ⅱ型糖尿病患者病情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有利于糖尿病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0.
秧歌是我国传统的娱乐健身项目,其动作简单、节奏明快,易被中老年人掌握.参加秧歌锻炼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优化生理功能,活跃思想意识,激发情感意志,使人身心舒畅、精神焕发,达到健身防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汉民族的舞蹈艺术——秧歌舞蹈的审美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汉民族的审美意识发展变化的轨迹。只有与异域文化进行沟通与交流,走向世界,拥有现代审美意识,才能最好地保持具有深层文化底蕴的中华传统。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研究被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舞蹈——健身秧歌的渊源与历史发展、特征及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发现秧歌表演具有实现奥林匹克精神所强调的友谊和团结,维护人的尊严,促进世界和平和建立美好社会的目标等宗旨功能。因而将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点的大型秧歌表演搬上2008年奥运会的赛场对实现世界人民追求和平和民族团结的崇高理想具有更加深远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锦华  朱守波 《科技信息》2010,(12):I0260-I0260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等方法,以南京六所高校大一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大学生选修健身秧歌后团队意识的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为习练健身秧歌对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起到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健身秧歌是一项新兴的健身项目,并在普通高校体育选修课中广泛开展,深受广大青年学生的喜爱,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教法实践等研究方法入手,从改变大学生对健身秧歌的认识,改革教学方法和改革考核评价制度等方面对这一新兴选项课目教学进行探讨.研究表明,健身秧歌成套动作演练时肢体语言与音乐节奏表现出来的美感,可以有效调动大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兴趣;语言和口令练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正确的动作顺序,还可使动作之间的连接流畅紧密;开放式的考核方法即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激励机制,又是一种增强学生表现力、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流传于胶州湾一带农村的胶州秧歌是中华民族乐舞文化上的一朵绚丽多姿的奇葩,是乐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胶州秧歌的表演形式分为大场与小戏两部分,跑大场与一般秧歌相同,小戏则专门演小戏,两者除服饰相同外,没有内外联系。从安锅组班到人物以及服饰等方面的特色来分析,可以看到它是属于由秧歌向小戏和现代戏曲发展的过渡形式。[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以高校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体育课中设置健身秧歌运动项目,通过对实验前后身体功能各项指标的测试,探讨在高校体育课开设健身秧歌运动项目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太谷秧歌发源于太谷民间,而后流传于太谷附近的县区,太谷秧歌剧目无论剧情还是语言都带有鲜明的太谷民俗风情的特征。太谷有太谷秧歌最广泛的群众基础、优秀演员和由来已久的编唱习俗。  相似文献   

18.
“推陈出新”是毛泽东为延安平剧研究院题写的题词,其精神实质是强调“批判地继承”与“创造性发展”相结合。延安艺术家们就是在“推陈出新”原则指导下,从利用民间艺术到改造民间艺术到创制出具体鲜明民族特色的新艺术形态,最终实现了对民间艺术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其中,以对秧歌的利用、改造、创新最具代表性。  相似文献   

19.
郑德志 《科技信息》2008,(34):260-261
秧歌作为东北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高校公共体育课秧歌课程的开设,在满足了学生求的健康和形体美的心理愿望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高校秧歌表演课程的教学要想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校园学习气氛的培养等方面也应做到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20.
钮薇 《科技资讯》2014,(10):206-207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三种方法,研究通过8周健身秧歌的锻炼对吉林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男大学生健康体适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为期8周健身秧歌的锻炼人体科学专业男大学生台阶指数增加,心肺功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柔韧性增强,体脂百分比降低,其身体成份有所改善.健身秧歌不仅对健康体适能有所的提高,也可以使锻炼者身心愉悦,提高人体免疫力,是可以很好的普及和发展的健身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