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城中村"病理聚居形态治理模式思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元  陈刚 《工程与建设》2006,20(6):717-719
文章对“城中村”病理聚居形态的现象及本质进行了剖析,在评析“以地为本”的“城中村”病理聚居形态治理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以人为本”的“城中村”病理聚居形态治理模式,并对CLUS(廉租单元体系)进行了初步建构。  相似文献   

2.
城市“补充空间”在利用城中村本身价值基础上,结合城市的发展方向补给城市的必要性空间,使城市的这部分功能空间得以充分利用.就目前从城中村的改造实践来看,城中村作为城市“补充空间”在居住、商业、文化三种类型上补充了城市的功能空间.通过对实例的探讨,提出适应城市发展的、立足发挥城中村城市补充功能和城中村自身特色的、多元方向的城中村改造更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城中村”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产物,它在现实中已成为城市发展的障碍。目前山西省的城中村改造工作已经启动并将很快全面推开,在改造的过程中,必须要解决形成“城中村”的根本症结——土地的二元所有制问题。文章以山西省“城中村”集体土地权属变更的实践考察为基础,对集体土地向国有土地的转变途径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和归纳。  相似文献   

4.
城中村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相互割裂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而城市化进程则是其产生的直接原因。试图从城市化进程这一背景下来探讨武汉市城中村形成的过程,并针对武汉市目前“城中村”的现实状况和改造中存在的问题来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造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5.
"城中村"问题与潜在"城中村"的先行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城中村”问题的症结、当前“城中村”的改造方式,认为必须在城市规划区内的村庄成为“城中村”之前,采取体制与户籍改革先行、一体化规划先行及基础设施建设先行等必要和可行的措施,以此避免或缓解“城中村”问题对城市发展的压力.  相似文献   

6.
赵云杰  张英  文正祥 《科技信息》2010,(8):I0019-I0020
当今的发达国家依然或多或少地存在贫民窟问题,贫民窟并没有因为发达国家完成了城市化进程而消失。全球应对城市贫民窟挑战的政策具有了一定的延续性,并大致经历了几个“住房战略”演变阶段,即,住房供应和清除贫民窟—,场地和服务一贫民窟的升级改造一使用权保障。我国域中村不同于西方国家城市化进程中所出现的“贫民窟”。在中国,城中村大都是指那些位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或城乡结合部,被城市建成区用地包围或半包围的,没有或是仅有少量用地的村落。“城中村”改造是事关城中村村民、村集体经济组织、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企业等多方主体利益的一场社会改革,不同的改造模式决定着诸主体在城中村改造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城中村村民利益诉求实现的程度。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古建筑、文物、文化等方面的保护。因此,城中村改造不仅要考虑眼前,更应考虑城市未来的发展。城中村改造要有自己的城市风格,发挥应有的想象力。本文将从绿色基础设施的角度就城中村的改造提出一屿建议.希塑能对玻中村改措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三秦 《科教兴省》2008,(3):20-22
城中村拆迁改造,历来是涉及各方利益的敏感问题,亦是所有涉及旧城改造城市所面临的热点和难点之一。曾几何时.因城中村拆迁改造而引起的群访事件.让我们记忆犹新。 近两年,西安市本着以民为本,平安拆迁、和谐拆迁的原则,正式启动了城中村改造工程.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特别令社会关注的是.多个被认为是拆迁难点的城中村,最终却是“静悄悄的搬家,静悄悄的拆”,一切都在井然有序地进行着,并创造性地探索出了城中村改造的“西安模式”,总结出了“碑林样板”.“新城经验”等等。 今年,西安将重点启动50个城中村和10个棚户区改造项目。为此,以关注西部大开发及西部城市变迁为使命的《西部大开发》杂志,特别推出这期“城中村改造的‘西安模式’”专题,希望给其他地区城市改造能提供一些经验和借鉴。[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集体土地流转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而城中村土地流转是这一现象中的典型代表.从城中村土地流转角度入手,提出城中村集体土地流转的三种模式,即国有化转制模式、保权让利模式和“一村两制”模式,给出这三种流转模式下的集体土地流转收益测算方法.最后,对某市二环内城中村集体土地流转收益进行比较,提出了“一村两制”模式应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9.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园林规划在城市建设中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很多地区的“城中村”改造中的园林规划设计却不尽人意.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没有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笔者认为,在“城中村”改造中的园林规划要依托于本土地域景观文化特征以及“城中村”改造的现状,坚持与贯彻生态学、经济学、美学等科学理论和原则.因地因时制宜,切实完善“城中村”改造中的园林规划建设.  相似文献   

10.
针对太原市“城中村”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在“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出现的若干重点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农村卫生福利事业的改善是韩国新农村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韩国政府用多方筹资的方式,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加强农村的医疗保健事业,改造小城镇等等,各项措施相辅相成,大大改变了韩国农村的面貌.  相似文献   

12.
“格陵兰长衣”在构成意识和方法上较前几个世纪大为不同,开始在前后及两侧收省,使上身的褶皱基本消除。同时为了加大下摆而进行了分片裁剪,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侧身衣片,从而彻底脱离了平面结构,而展现了近世纪的三维、四面、立体结构形式,这种长衣因为特殊的裁剪方法而确立了它在服装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包心菜"构造的结构特征和演化过程,探讨其形成和演化的动力学机制。方法运用歧口凹陷地震资料,采取平衡剖面及地震地层界面拉平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包心菜"构造为具有"凹中隆"结构的新型构造类型,一般出现于凹陷断层交汇或拐弯处;歧口凹陷内典型的"包心菜"构造为滨海1号,另外,港东断层东北端和歧东断层下降盘的"包心菜"构造也较为典型;凹陷内的"包心菜"构造在东营末期出现隆升,东营组遭受剥蚀,随后区域沉降接受沉积,在新近纪出现隆起塌陷形成"包心菜"构造。结论 "包心菜"构造的形成和演化受控于区域构造应力场和深部热作用,其形成经历了4个演化阶段:在区域挤压背景下形成隆升→隆升处地层遭受剥蚀夷平→区域沉降接受沉积→应力撤出,隆起塌陷,形成"包心菜"构造样式。  相似文献   

14.
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以俞源古村落为例,梳理了古村落产业结构的调整历程,分析了存在问题和基本原因,在此基础上,以旅游业为切入点,着重探讨古村落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15.
对口语结构"我说"的语音表现、语义特征、句法结构、人称角色的转化及层次重叠等进行多角度分析,确定了消除"我说"歧义的语义条件、句法条件和语用条件,进而初步探讨在口语分析中如何贯彻语法三个平面结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多媒体课件被广泛应用于辅助教学,翻转课堂是时下倍受关注的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多媒体课件的功能和设计应强调学生线上与课前的主动学习,将知识传授过程提前,由教师讲授变为学生主动获取。将"结构-解构主义"理论融入到多媒体课件设计中,对知识进行细分即"解构"以形成学习清单,在课件中以微教学单元的形式进行呈现;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对微教学单元进行整合,即对知识进行"结构"。  相似文献   

17.
受生活中的例子"再少来点"启发,并以此为例,对其语法形式、语义表达、语用功能进行了分析,进而又对"再+少+V+量词"这一格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第二产业结构调整与"快车道"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列昂惕夫“快车道”模型计算出江苏省第二产业内部经济结构发展的“快车道”,测算出江苏省经济的发展速度。在此基础上,建立动态线性规划模型,制订了江苏省在“十五”期间第二产业内部结构调整的方案。  相似文献   

19.
通过十多年的土木工程专业《钢结构》教学实践,总结了“流水线法”教学实践和效果.并从教学改革,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的角度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一些教改思路以供同行讨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影片《三峡好人》讲述了在三峡拆迁的真实历史影像中两个虚构的故事,采用独特而新颖的表现方法与叙事视角,纪录了三峡拆迁过程中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和生命追求.文章从叙事结构、主题阐释、电影语言、结尾叙事四个方面分析了该影片独具匠心的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