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继科学与人文在精神领域的融合之后,20世纪中后期,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开始与技术联姻,一个全新的文化技术时代也随之来临,其间不仅产生了新的经济形态,也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全新的文化世界.然而与文化联姻的技术依然是一把双刃剑,尤其是对以文化为依托和阵营的社会人文精神和文化竞争力同时起着正负双重作用.所以,除了要在充分掌握其特点的基础之上用其利,还要理性地预见到文化技术对时代与社会发展的负效应,把握好文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科学技术将给人类带来什么?梁启超既不是反对科学与技术的保守主义者,也不是技术乌托邦的乐观主义者。他敏锐地意识到日益分离的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造成人格缺陷,科学文化将越来越在人类社会中占主导地位。面对文化历史转型带来的负面影响,他反对把科学文化推广到一切领域,并力图用中国传统的人文文化来弥补西方科学文化的遗缺,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由于思想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双重催生,科学成为一种主流文化,获得无上的权威;但是,作为工业文明主导的科学文化又似乎变得越来越失去文化的内涵,产生了所谓的文化迷失与人文缺失等异化现象。本文深思这种现象,强调科学并不凌驾于其它文化传统之上而具有特殊的优越性,应当从强势文化走向平权文化,回复科学技术的文化本性。文化科学就是让科学回复文化的内涵,重新变得有文化。  相似文献   

4.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8):125-128
易道文化的反思,找回两千五百年的易道文化基因;阐明传统文化的整体结构;探索用现代人文理念和科学的精神研究易学经典,树立建设现代易学的使命感。讨论全面继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统文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与武汉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系原定于 2 0 0 3年 5月中旬在武汉理工大学联合召开主题为“科技文化与现代化”学术研讨会 ,由于SARS等原因 ,推迟到 2 0 0 4年 5月召开。会议主题为 :科技文化与社会现代化。主要议题有 :多学科视野中的科学文化与技术文化 ;科学文化、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合与交融 ;科学文化、技术文化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 ;技术转移与文化摩擦 ;网络技术与文化创新等。会后拟出版文集。请愿意参加会议者于 2 0 0 4年 2月 10日之前与下列同志联系并寄来论文题目及提要并希望愿意参加会议者于 2 0 0 4…  相似文献   

6.
科学精神的启蒙——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科学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文化运动时期,自然科学家和人文思想家所做的科学传播,分别从不同角度系统阐述了科学精神。以自然科学家为主的科学传播者,在知识、方法和社会建制三个层面上,系统阐述了科学所蕴涵的求真精神,而以人文思想家为主的科学传播者,又从批判传统文化、开启民智、推进民主三个角度系统阐述了科学精神的作用和影响。由此,新文化运动的科学传播,开始触及到科学的灵魂,实现了科学精神的启蒙,从而为中国科学的发展和文化的革新,做出了必不可少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技术实践与两种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科学和人文文化根本煌地立的焦点两者所介导的价值观念不贩基础上,着重从历史发展的视角分析了人类在技术实践中所形成的功利性,科学性、商品性、伦理怀、系统性价值观念,强调以这些价值观念的基础的技术文化是沟通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通道和桥梁,并指出在今天介导技术文化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8.
科技文化的多元形态是自身发展的基本要素和内在动力。古代的科技文化在不同的地域以原初的形态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西方近代科学以追求统一为目标,但是在认识方法上却显现了多元的模式。当下的科技文化与人类的生活世界越来越密切,科学与人文的结合实质上蕴涵着科技文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的融合,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又将带来科技文化的多元化态势。  相似文献   

9.
两种文化问题的历史考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分化和整合问题,已开始引起我国学术界的浓厚兴趣。不过,国内文献上有一个流行的说法,认为:“斯诺(C.P.Snow)首先提出了科学文化同人文文化的概念,对于科学文化同人文文化相互不理解、相互对立这一现象进行了探讨”;“还没有谁比科学家兼文学家斯诺更早提出‘两种文化’的概念,这两种文化分别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按照这种说法,“两种文化”不过是1957年斯诺偶然提出的一个新命题,而与前此西方社会的整个社会思潮的发展绝无干系。这当然是不正确的。在我们看来,两种文化问题从一个角度深刻揭示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历史误区,透露了当代社会进步内在动机的某种深层的消  相似文献   

10.
学术期刊是读者与作者问的桥梁,是学术文化传播的使者,强化学术期刊的责任意识,突出问题意识,广泛开展学术批评与学术争鸣是学术期刊应有的社会责任,《自然辩证法通讯》以“沟通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桥梁”为办刊宗旨,真正起到了联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纽带作用,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加强了对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合这一重大学术问题的关注。斯诺在剑桥大学发表的题为《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的演讲,认为两种文化‘的对立,科学家和人文知识分子两大集团互不理解,  相似文献   

11.
科学人文主义在中国的演进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萨顿首倡的科学人文主义,在西方各个领域得到重视和发展,在中国也受到了特别关注,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快速演进,其创新成果“科学发展观”继承弘扬了萨顿的核心思想,既克服了科学主义的缺点,又超越了西方传统人文主义的狭隘性。具有开放性、人本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等显著的中国特色,从而是“中国科学人文主义”,它对指导未来中国社会实践,对促进科技、社会和人的全面而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德图佐斯"以人为本"思想的哲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迈克尔·德图佐斯以人为本思想建构在坚实的技术构想之上,继承了科学技术统一于人文的优秀传统,具有多方面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道家科技观随着后现代主义科学观的兴起,越来越引起学人的再估价。道家“重技轻器”的思想充分关注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朴散为器”的思想呼吁人们在器具的使用上应适可而止;“道进乎技”的思想全面考虑了技术实践对个体、自然和社会的影响,坚持以实现“养生”为根本目的;“道法自然”的思想注重对自然界、社会和人本身自然状态的维护,以“自然”作为包括科技活动在内的一切行为的准则,从而有助于保护生态。此外,道家认为化解自然、科技与人之间冲突的关键在于培育“真人”。因此我们认为道家的科技观对于当今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之争以及科技异化的理解与把握,都可以提供弥足珍贵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4.
科技评估可分为效果评估和伦理评估,两者是科技评估的事实和价值二维。"显见义务论"可以作为科技伦理评估的理论基础。评估标准是科技伦理评估的核心,应通过科技活动中的法律权利来选定"显见"的科技伦理原则作为科技伦理评估的评估标准。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视野下发达国家科技政策的特点及其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全球化”是一个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而“全球化”的发展又必然会对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未来产生重大的影响。在“全球化”和科学技术日益跃进的今天,西方发达国家对科学技术的认知已经进入到了全新的思想领域并采取了相应的科学技术发展政策。西方国家在实践科技政策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为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科学技术和公益慈善是人类历史中明灯闪耀的"双子塔",公益慈善支持和促进科学技术进步,而科学技术丰富公益慈善的物质基础和实践方法。科学技术和公益慈善经历了供养聚集、专业互涉和跨界交融的历史互动。科技慈善是二者重要的结合,主要表现在科学家人才项目的资助、科学组织机构的支持帮助、科技奖励和科技悬赏。科学技术解决人类问题的可靠性,公益慈善的科学性和技术化,以及发挥科技慈善家群体作用都将影响决定着科学技术和公益慈善构筑人类未来的福祉。  相似文献   

17.
人类利用药物增强的伦理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探讨当代高新科学技术下人类增强的三种明显特征的基础上,考量了人类药物增强对人的健康和安全、自主与尊严以及社会的公平竞争制度、社会稳定等可能的伦理社会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人类药物增强在技术上、伦理上以及法律上的可行性条件。  相似文献   

18.
杜威早期基于生物学的进化论和心理学的机能主义等形成了他的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中后期又基于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程序来对哲学进行改造,其哲学的最终指向是把自然科学中的研究方法和模式转化为一般性的探究模式,从而指导道德、社会、教育、宗教等广泛的社会人文领域,杜威对于科学的哲学讨论对于理解哲学和科学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9.
在科学发展进程中,科学是怎样成功地取得对事件的技术控制的呢?很显然关注理论再现的正统解释已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判。劳斯(Joseph Rouse)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它专注于科学的技巧、实践和技术,认为后者是现代权力关系展开和起作用的场所。这种权力关系,不仅发生在实验室对微型世界的构造过程中,也常常表现为科学对实验室之外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的政治影响。权力/知识形式贯穿自然科学之中。  相似文献   

20.
解读《使国家更安全—科学技术在反对恐怖主义中的作用》一文,并对比国内一项高度类似的研究,指出在利用科学技术反对恐怖主义的思路上,存在两种迥异的风格。事实上,科技与社会的交界面,制约着科技反恐的效能,从而提示了社会科学,甚至人文科学等软科学,可能起到的重要作用;在这种观点下,对科技反恐的研究,能够为考察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提供一种富有启发的"场景";继而,通过改善与公众的信息交流,以及改进模型和风险评估的质量两例,具体分析了技术和非技术因素的互相依存;最后指出,本文的主题实际上是一种整合的、跨学科的研究趋势的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