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沙门氏菌rDNA ISR序列测定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细菌rDNAISR通用经物对鼠伤寒等8种沙门氏菌进行了PCR分析,表明在沙门氏菌属的不同菌株中都存在1个比大肠杆菌的L-ISR长几十年碱基对的L-ISR。进一步测定和分析鼠伤寒,纽波特和田纳西3种沙门氏菌L-ISR的全序列,揭示出不同血清型的沙门氏菌具有相似的tRNA基因的间隔区和特征性核苷酸序列。这些特征序列可以作为沙门氏各的分子标志,用于沙门氏菌的分子检验和系统学鉴定。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近年来蓝藻分子系统学研究中常用的DNA序列进行了综述,分析了这些序列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并对蓝藻分子系统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用于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的基因片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峰 《山东科学》2004,17(1):55-58
本文简要介绍了用于分子系统学研究的各种基因片断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利用分子标记探讨鱼类的系统发育和分子进化已经逐渐成为现代鱼类系统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核基因在鱼类分子系统发育和分子进化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及其存在的优缺点。常用的核基因主要有核糖体基因,其中保守的18SrDNA及28SrDNA主要用于研究高级分类阶元;在研究亲缘关系较近的物种以及不同地理种群时,比较常用到的则是ITSs以及SINEs;而RAGs及S7性质独特,也常被用于鱼类的分子系统学研究中。以往的研究主要利用线粒体基因(如Cytb等)研究鱼类的分类和进化,但多年来的研究发现,线粒体基因在研究鲤形目(Cypriniformes)、鲈形目(Perci-formes)等鱼类系统发育时并不能成为最佳的选择。最近的研究表明,核基因能够弥补线粒体基因的缺陷,并可广泛应用于鱼类系统发育研究。然而,核基因的应用也面临着如下问题:1)因核基因重组导致数据分析难度较大;2)鉴定不同类群时存在一定误差;3)单倍性核基因片段较难获得;4)对某些进化时间短的群体的系统发育研究效果较差。随着上述问题的逐步解决,核基因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5.
基于线粒体ND5基因的昆虫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D5基因位于mtDNA上,其进化速率较快,是昆虫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理想的分子标记之一.目前,已经利用该基因从各个分类水平对昆虫系统发育关系、物种形成与分化、种群遗传与变异及生物地理等方面做了广泛的研究.对ND5基因的分子特点及其在昆虫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蚁科昆虫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概述了蚁科昆虫分子系统学的研究进展,包括已测序的分类单元和序列片段,蚁科昆虫与其他远缘生物之间互利共生现象的比较研究,与蚁科昆虫相关的分子系统学研究方法的发展,并介绍用于分子系统学研究的昆虫标本的保存方法.  相似文献   

7.
时号  张婧  蒋国芳 《广西科学》2006,13(2):156-160
综述16S rDNA、Cyt b、COⅠ、COⅡ、ND 5等线粒体基因和OPS1、Period、T p i、M p i、EF-1a、W ing less等核基因在蝶类分子系统学中的应用,认为通过系统学的研究,可以明确蝴蝶各分类阶元之间的进化关系,确立一些有争议物种的分类地位以及进行相关物种的系统地理探讨。运用线粒体基因序列与核基因序列相结合来研究生物的系统发育是分子系统学领域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它可以为我们解决蝶类分类问题提供分子上的证据。  相似文献   

8.
类胡萝卜素合成酶基因(crt基因)是一类指导类胡萝卜素合成的基因,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很好地阐述蓝藻crt基因序列的多样性和早期进化特征.为研究蓝藻crt基因的多样化程度,了解其进化规律,文中利用现有资料,分析了参与蓝藻门中类胡萝卜素代谢的关键酶的分子进化关系,主要目的是提供crt基因在蓝藻门中的进化轮廓,分析其是否存在基因的水平转移,并评价其选择方式,便于今后描述该基因在蓝藻中的进化特征.系统发育分析发现在蓝藻基因组中频繁发生基因的水平转移,而氨基酸变化大部分是在正向选择下进化的.分析还发现大部分代谢前期的crt基因相对保守,一些亲缘关系密切的蓝藻其类胡萝卜素基因却有较远的进化距离.  相似文献   

9.
蓝藻基因表达载体系统的构建和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蓝藻是一类具植物型放氧光合作物特性的原核生物。多数蓝藻富含营养物质,无毒,是表达外源目的基因的独特受体系统。因此,构建适用于蓝藻表达外源目的基因的载体系统,并用于表达药物活性肽基因,已成为当前蓝藻基因工程研究的热点之一。本课题组10多年来率先在国内开展蓝藻基因工程研究,从蓝藻Plectonema botyanum中分离得到了约1.5kb的小质粒,以此为出发质粒,构建了蓝藻穿梭质粒pPRS-1和穿梭质粒表达载体pPKE2;同时根据DNA片段同源重组的性质,构建了蓝藻Calothrix sp.PCC7601、Synechococcus sp.PCC7942的基因整合平台系统。在国家863项目经费资助下,利用构建的蓝藻质粒载体和基因整合平台系统,把人源胸腺素基因转入蓝藻Calothrix sp.PCC7601和Synechoccus sp.PCC7942,并能高效表达,首次获得了可直接口服的含人源胸腺素的转基因蓝藻,这对研究和开发基因工程口服药物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和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将来自pBI121质粒的CaMV35S启动子片段插入到pBI121的CaMV35S启动子与GUS基因之间,构建了串联的CaMV35S启动子载体pLB38.通过三亲交配,将pBI121及pLB38分别转移到含pGv3850的农杆菌中,成为适合本研究的双元载体。以叶圆盘转化法将外源基因转入烟草,获得了2种转基因植株。经DNA分子杂交、NPTⅡ点分析、GUS荧光定性及定量分析,证明外源基因已整合进烟草基因组并获得表达。pLB38的GUS表达量为nBl121的3~4倍,这表明启动子数目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其启动基因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1.
概述了苔藓分子系统学发展的现状及核酸序列测定法在研究侧蒴藓类系统发育中的应用 ,并提出了苔藓分子系统学发展的前景 .  相似文献   

12.
苔藓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了分子系统学研究内容 ,并从蛋白质和核酸两方面入手 ,概述了当前国内外苔藓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3.
多毛纲(Polychaeta)动物系统学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毛纲动物以海洋底栖分布为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产生了形形色色适应不同环境的形态特征和生活史策略.对其系统学的研究,有助于理解自然界生物多样性的保持机制及其在生物系统进化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多毛纲动物为并系发生,但它们在环节动物系统发生树中的基部类群以及大部分并系群之间的相互关系仍有待确定.今后应该增加各类群有代表性的物种的取样数量,开展形态学特征、生活史策略以及分子遗传标记的综合研究,以期完善多毛纲动物的系统学.  相似文献   

14.
从研究种类和研究内容综述了双翅目蝇类的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包括种群遗传变异及进化、种上阶元的系统发育分析、种及种下阶元的分类鉴定及分子进化4个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5.
苔藓分子生物学的一些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简述了近年来苔藓分子生物学的突破性进展。 1995年以前 ,苔藓系统学中尚无DNA序列数据 ,但到 1999年产生了 2 5 0个分类单位的 10 0 0个DNA序列 ,并分析了它们的系统发生信息。在分子遗传学研究中 ,小立碗藓Physcomitrellapatens、葫芦藓Funariahygrometrica、土生墙藓Tortularuralis和角齿藓Cer atodonpurpureus正在发展成有力的工具。表达序列靶 (ESTs)和外源基因的表达已成功地用于这些苔藓植物。同源重组在酵母和小白鼠细胞中已经确定 ,然而至今尚无任何植物模型体系。 1997年Schaefer和Zryd证明 ,小立碗藓具有有效的同源重组能力 ,至今在所有植物中是独特的 ,这在分析植物基因功能中将显示是十分有用的  相似文献   

16.
考察5个种9株水生蓝藻对8 种抗菌素和Hg~(2+)、Ca~(2+)离子的抗性及其诱导与质粒遗传的关系,结果表明,蓝藻种间及株系间对药物的抗性有显著差异。某些藻株对几种抗菌素的抗性可因诱导而显著增强。经三次连续药物诱导培养后抗药性可提高5~20倍。诱导获得的抗药性是可以传递的。对7株蓝藻进行质粒DNA检测,发现其中4 株分别含有1、2或3个质粒。对比分析表明这些株系的抗药性与其内含质粒不存在对应关系,表明蓝藻抗药性遗传不是质粒编码的。讨论了蓝藻抗药性诱导的实质及其用于除污染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载Pt纳米TiO2抑制滇池蓝藻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蓝藻样品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以及超氧阴离子含量进行测定.比较研究纳米TiO2和负载Pt纳米TiO2对蓝藻生长抑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纳米TiO2相比,在太阳光下负载Pt纳米TiO2对蓝藻的抑制效果更好.另外,研究表明,载Pt纳米TiO2的载Pt量选择1.5%为最佳.  相似文献   

18.
石珊瑚起源的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石珊瑚是现代最重要的造礁动物,在地质史的过去和现在都非常重要。石珊瑚的起源一直是珊瑚研究中颇有争议的重大问题:石珊瑚究竟是起源于古生代的皱壁珊瑚、一种石珊瑚形珊瑚,还是一类软体海葵,目前还很难下定论。建立在现代石珊瑚及其化石的形态学特征基础上的传统研究手段和新兴的分子系统学分析手段,是研究石珊瑚起源问题的2种主要方法。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测定了珊瑚的18S rDNA,构建了珊瑚纲珊瑚的系统发育树,对当前国际上争论纷纷的有关石珊瑚起源问题进行了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的比较研究,以期为更好地解决石珊瑚起源问题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石珊瑚演化的18S rDNA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测定石珊瑚目一些现代种类的18S rDNA,构建石珊瑚的系统发生树,并且对石珊瑚目中一些亚目和科属的演化关系进行分子生物学和传统的比较形态学的对照研究,以期为石珊瑚起源和演化提供新的证据。研究表明: 1) 石珊瑚的早期演化至少有两个主要演化分支,这支持以前的形态分类研究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结果。尽管这两方面研究所得出的分支不尽相同,但都说明石珊瑚目的亚目一级有强烈分化; 2) 石珊瑚目的5个亚目不全是单系发生的,对Wells的传统分类提出了质疑。此项分子生物研究虽与大部分种的属和科级根据形态生物学的归属相符合,但还有些科的归属还有分歧,如Faviina亚目中的Rhizangiidae科和Faviina亚目中的Dendrophylliidae科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