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杉木第二代种子园自由授粉家系的评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7年采集238个杉木二代种子园自由受粉家系,进行子代测定。8年生结果显示,杉木二代种子园中各家系间生长性状存在显著遗传差异。从中选择优良家系进行造林,生长量能比杉木二代种子园子代平均表现增加6%,比杉木一代种子园最优无性系增产20%以上。  相似文献   

2.
杉木优良家系及单株综合选择研究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16  
对全国第一批杉木优良家系区域试验黄山试点112个家系10年生林分的调查分析表明,杉木主要生长性状与木材密度无显著相关,具相对独立的遗传性,为生长量与材性进行综合选择提供了依据。综合各性状选出的13杉木优良家系,树高,胸径,材积遗传增益分别达9.8%,7.9%和28.9%,木才密度比群体均值提高3.5%(0.5% ̄13.0%)。  相似文献   

3.
杉木优良家系幼林密度和施肥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福建省明溪县夏阳乡杉木良种幼林进行5个家系,5种密度,3种肥料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家系,密度,肥料间的效应不同,各家系间杉木幼林的生长差异显著(F=4.30),施肥对不同家系的增长效果不尽相同,其中以A、D家系生长效果最好;不同密度对各家系幼林的施肥效果影响也不相同,以中等密度的杉木幼林施肥效果最好;磷肥对杉木幼林的增长效果较为明显,氮肥效果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选择杉木第2代种子园8个家系,分不同苗木等级进行造林对比试验。在杉木小径材培育年限16 a内,对1~5年、8年和16年生杉木的生长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等级的苗木,造林后的前4年在树高、胸径和材积生长方面差异达显著水平,但随着年龄增大其差异明显减弱,5年生后差异不显著;年抽高的影响表现在造林的前2年,第3年差异不显著;家系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家系与等级苗间交互作用不显著;造林成活率有一定的差异;子代和亲代在生长性状上存在着极密切的相关关系。生产中在选择优良家系或品系壮苗的基础上可取得40%以上材积增益。同时家系和个体的早期生长量受到苗木质量的影响较大。因此优良家系或优良个体的选择在苗木5年生以后进行,才能取得更好的选择效果。  相似文献   

5.
苏南杉木优质高产优树的子代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苏南杉木50个优树自由授粉半同胞家系林12a木材基本密度测定表明,优树子代有显著变异,家系间变异〉家系内变异。木材性状与树高有显著中等强度负遗传相关与胸径,材积的负遗传相关不明显。性状变异的大小为树高〉胸径〉基本密度。供试群体中有9个家系子代生长和材性优于对照。经材积生长与材性性状两阶段独立选择法联合改良,选出句东24,漂黄1,句12,句14四个优质高产的当地杉木优良家系,12a材积遗传增益达1  相似文献   

6.
杉木种子园自由授粉子代遗传变异及优良遗传型选择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以福建邵武卫闽国有林场营造的杉木种子园自由授粉子代测定林为试验材料,对25年生的试验林进行系统测定,探讨了家系生长性状、木材基本密度、本材红心材比率、彤质性状的遗传变异规律,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杉木种子园自由授粉子代家系在树高、胸径、材积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木材基本密度在家系水平上存在较小差异,而在个体水平上差异较大,木材红心材比率在家系、个体水平上差异都很大;参试家系在树干通直度、圆满度,分枝角等形质性状上差异不大,在树皮率指标上存在很大变异。家系生长性状与木材红心材比率呈显著至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与木材基本密度相关性很小;生长性状与树皮率指标问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进行杉木优良家系选择时在早期(4年生)以树高指标采用较低的选择强度进行选择,到了中期(7~10年生)以中等选择强度进行选择,到了后期(18年生左右)以较高的选择强度进行决选。从参试的63个杉木自由授粉子代家系中选出生长、材性、形质性状兼优的优良家系7个、优良个体12株。  相似文献   

7.
黑里河油松种子园子代测定生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黑里河油松子代林的调查结果表明,试验林家系形状间差异达显著水平,统计分析后选择出7302、7429、7443三个优良家系,其树高、胸径、材积三项指标分别比对照高出4.13~10.01%,8.51~22.4%和23.9~52.6%。通过早晚相关分析证明,子代林营造后第五年进行早期选择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杉木第2代种子园半同胞子代测定及早期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福建省沙县官庄国有林场对杉木第2代种子园半同胞子代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杉木第2代种子园半同胞子代保存率和生长性状在家系水平上均有统计学意义,并受到中度或中度偏下遗传控制。较树高、胸径而言,以材积为指标进行选择可获得更大遗传增益。据连续4 a调查数据从参试家系中综合选择出6个优良家系和12株优良单株,选择效果明显。同时,选择出9个生长不良的家系为第2代种子园疏伐对象,以此措施提高杉木第2代种子园种子遗传品质。  相似文献   

9.
代凤贵 《武夷科学》2007,23(1):65-68
本文通过对不同杉木母树及球果对后代遗传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母树间不管是大果型、中果型、小果型球果或种子千粒重的大小,其苗期生长(苗高、地径)和幼林生长(树高、胸径)遗传品质差异都不显著,故在杉木母树或杉木优树选择时,不能以球果及种子大小而决定取舍,说明不同母树或其不同家系其后代遗传并不受球果或种子大小的约束,而是该家系遗传基因决定的.不同杉木母树或家系,其遗传品质主要取决于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杉木无性系扦插生根能力遗传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从种子园、家庭、个体三个水平上详细研究了杉木768个无性系扦插生根能力的遗传为异规律。衡量无性系杵插生根能力的4个性状(不定根总数、不定根总生、侧根总数和最生一根不定根长度),在种子园、家系、无性系各个水平上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其中大部分变异在无性系水平。首次揭示了杉木扦插生根能力的家系效应和无性系水平。首次揭示了杉木扦插生根能力的家系效应和无性系效应。杉木无性系各生根性均受到较强的遗传控制,通过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自吸泵叶轮气液混合能力对自吸性能的影响,在叶轮原模型基础上,设计了叶片不同进口边位置的5种模型方案.采用VOF多相流模型对不同方案全流域进行三维定常数值计算,研究对自吸性能的影响规律.针对350WFB-1200-50型外混式无密封自吸泵,初始条件设定进水S型弯管中含一定体积的空气段,出口处设置含气率监测点.结果表明:针对中高比转速叶轮,进口边沿后盖板位置向出口前掠,使得叶轮进口边工作时对流体分时加载,可以有效提升叶轮的气液混合能力,从而缩短自吸泵的自吸时间;在一定前掠角度范围内改变进口边位置对自吸泵的扬程和效率影响不大,但是当叶片进口边向出口位置前掠超过一定范围时,会导致自吸泵扬程明显下降;当叶轮进口边前掠10°时,额定工况下自吸时间缩短25%,自吸性能明显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2.
作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最权威的诗歌刊物《,诗刊》无疑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潮流,并引领着文学的走向。研究自1957年1月到1965年停刊的《诗刊》,可以清晰地把握当时的诗坛动态和文学环境,不失为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学的一份生动史料。本文着重考察的是《诗刊》如何以对“五四”以来新诗人的重估和对新诗史的重构,完成了新诗在五六十年代的历史叙述。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湿度传感器稳定性的误差,指出影响湿度传感器稳定性的误差有线性误差、温度影响误差、湿滞误差以及校验标准误差等.  相似文献   

14.
技术异化的生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技术的复杂性和局限性、技术的不恰当使用、自然的不可预见性、技术理性的沙文主义式扩展及社会文化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技术异化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对图书馆读者满意度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图书馆读者满意度的含义及衡量要素,论述了图书馆调查读者满意度的目的及方式,提出了图书馆提升读者满意度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目前图书馆业务外包的外延和内涵,论述了业务外包之后的图书馆办馆效益,分析了业务外包带来的问题,对业务外包后的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7.
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图书馆的工作职能将发生显著变革,知识经济时代图书馆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图书馆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必须加强自身建设,提高人才素质是决定性因素;网络建设是必由之路;现代化的科学管理是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8.
医疗体育对大学生身高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至24岁的大学生,随着内脏器官的不断完善,两次身高增长的高峰期已经过去,一但骨骺部位闭合,骨化,身高的增长就几乎停止。通过对815名学生样本数据的正态分析和对中外多项增高实例研究,对比,得出大学生群体中身材矮小及伴随相关心问题的人,通过有针对性的体疗锻炼,能使其形体和心理都得到有效的改善。对大学生身体发育抢救阶段,医疗体育(体疗)方案,运动处方,增高器械等方面的深入探索,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利用极大值原理证明了对于Rn 中凸域Ω在狄利克莱边界条件下拉普拉斯算子的第一、第二特征值之差成立 :λ2 -λ1≥ π2d2 ,其中d为Ω的直径  相似文献   

20.
罗兰.巴特的著名论文《作者之死》文字不多,但其思想来源却十分复杂:哲学界反理性思想尤其是福柯的"人之死"理论、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理论和拉康的主体观、法国当时的社会现实等都为"作者之死"理论的提出准备了条件。和福柯、拉康在哲学界高倡"人之死"、"主体死了"相呼应,巴特把矛头指向权力结构在文学批评领域的体现者——作者身上。他宣布了"作者之死",在话语领域中争取实现自己的乌托邦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