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1953年农业合作化中的"左"倾冒进错误的表现、后果、形成原因及中国共产党为纠正"左"倾错误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得出四条重要启示:必须从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的现实出发,使农村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善于倾听群众的声音,切实维护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必须一直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目的,始终坚持发展生产是"农村中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的方针;必须注重正确的方法,深入进行调查研究,采取典型示范,不搞群众运动.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析了“左”的错误与国际共运的曲折发展。共分三部分,一是首先通过回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常提及的部分“左”倾错误或事件(案件).说明国际共运史上“左”的积习甚深;二是从中国革命的曲折发展说明在我党历史上“左”的错误泛滥的时间很长.影响很深;三是指出尽管目前国际共运己处于低潮,但她仍将继续沿着自身的规律发展:低潮之后高潮必定会到来。  相似文献   

3.
民主革命时期,我党接连出现了三次“左”倾错误,使幼年的中国共产党受到严重的损失。党走过了曲折而艰辛的历程后,逐步认清了中国革命的规律,从组织上、政治上、思想上对“左”倾错误进行了清算。在实践中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党内的领导地位,使我党走向了成熟。现在对出现过的三次“左”倾错误进行反思,仍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把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左”倾错误放到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整体框架中去考察,可以发现中东路事件和第二次“左”倾错误有着密切的联系。中东路事件的发生导致了苏联和共产国际对中共政策的变化,其变化了的政策又直接影响中国共产党改变了“六大”的正确路线,形成了第二次“左”倾错误。  相似文献   

5.
王明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左”倾错误的主要代表之一。在1932年至1934年,中国共产党由于执行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曾给中国革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随着苏联、共产国际策略方针的转变,在九一八事变后,由于王明担任了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领导中共代表团就近指导东北地区的抗日斗争,在某些策略方针的方面有所变通,对东北地区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促进东北抗日游击运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同时,由于王明是一个教务主义,对共产国际唯命是从,加之“左”倾错误在全党盛行,东北地区的抗日斗争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左”右倾错误的干扰。  相似文献   

6.
试论李立三"左"倾冒险主义错误形成的原因和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立三“左”倾错误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近代中国社会特殊的历史环境的影响,也有中国共产党自身的主观原因,还有共产国际错误指导的外部因素.这次“左”错误的推行,给中国革命造成了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讲好中共党史上的“左”倾错误对于从正面引导学生全面、正确认识党的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要讲好党史上的“左”倾错误,首先需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还需要坚持党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政治态度.  相似文献   

8.
庐山会议纠"左"变成反右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华 《新余高专学报》2002,7(1):25-28,50
庐山会议原来的主题是总结经验教训,纠正“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中的“左”倾错误。但由于毛泽东对“大跃进”运动的“左”倾错误从指导思想上缺乏正确的认识,由于当时国内外形势的错综复杂,使得毛泽东对彭德怀的信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同时,由于党内阶级斗争理论的扩大化和发展,由于党内个人专断的作风损坏党内民主,由于个人崇拜现象的滋长泛滥,使得大会由纠“左”变成反右,造成彭德怀等人被错误批判。庐山会议对彭德怀等人的批判斗争,是建国以后党内政治生活的一次重大的失误。  相似文献   

9.
何孟雄(1898——1931)是中国共产党一位既有理论修养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优秀领导干部。他一直战斗在革命的第一线,长期从事工人运动和农民运动。当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初三次“左”倾错误路线相继出现时,何孟雄已逐渐认识到“左”倾路线给革命事业造成的危害,起而与之进行了坚决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尤其是同李立三、王明“左”倾错误路线  相似文献   

10.
肖齐 《吉安师专学报》2004,25(B12):88-90
苏区时期,中共对私营经济的认识和实践存在严重的“左”倾错误。其原因既有对共产国际错误指导的接受,也有战时阶级斗争的影响,更有对经济规律的忽视。反思这一错误,获取其中必要的启示,对今天私营经济的发展定有裨益。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在大生产运动中实行的政策和现今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些政策,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所有制学说和生产经营理论,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大生产运动是抗战时期一次成功地自救生产运动,也是解放前中国共产党进行的最大一次经济建设的实践活动.农村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起点,三农政策的实施,保证了农业农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法 ,结合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实践 ,系统地阐述了我国土地制度的演变 ,探索了今后土地制度改革的出路 .在此基础上 ,得出三条重要的启示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必须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般规律 ;促使土地由分散占有到相对集中占有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一条主线 ;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农业人口占80%、农业生产力水平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邓小平十分关注。邓小平认为,中国农业走向现代化,一是要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适时调整生产关系,使之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二是要坚持工业支持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三是要大力发展科技,依靠科技解决农业现代化问题。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四大区农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比较优势的理论出发,依据我国四大区农业所具有的资源禀赋,详细分析了我国各地区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牧业和水产业所具有的资源优势.这对于我国充分利用各地区的自然经济优势,发展区域农业特色生产,促进区域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企业化的农村股份制集体生产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曾经大大提高了我国农业生产力,但其自身也存在弊端。随着农业的发展,它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本文以四川省西昌市为例(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西部农村的发展状况),从多方面深入分析了农业生产率受到桎梏的原因。笔者对这个突出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分析,并提出了”企业化的农村股份制集体生产模型”的设想。这种生产模式能节省大量劳动力,使农业剩劳动力不再被束缚在土地上,并且自身具有融资能力,能解决农业机械化过程中的资金问题,并能产生规模效应,提高农业生产力。  相似文献   

16.
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小城镇发展这一链式反应是改革开放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农村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模式,然而对欠发达地区而言,这一链式反应存在着许多障碍因素,研究表明,在甘肃省酒泉市域,农村产业结构和农村劳动力结构同向转化,但二者存在着明显的相位差,在实现产业结构转化的同时并没有促成劳动力在空间上聚集,致使小城镇发展普遍不足,城乡一体化受阻,为了实现这一链式反应,必须加大乡镇企业的规模化经营,改革现有户籍制度,加强现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走内涵与外延相结合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深,农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较大改变,农村生态环境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水资源、水环境的不断恶化就是诸多问题中较为凸显的一个,这不但制约了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方向背道而驰。基于北方农村排污及水环境改造的课题研究,选取大连市普兰店区小盐场周边的三个自然村落作为探究对象,结合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模式以及实际经济状况提出具体的解决思路和办法,探索出一套相对完善的农村污水处理和建设宜居村镇的工作对策,为北方地区村镇规划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体现在:国家法律法规对农村职业教育的有效保障;农村职业教育保持与城乡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相适应;突出实践教学,强调技能培养;缜密的教育监控与评估;严格的考试和认证制度。汲取发达国家农村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我国应进一步完善农村职业教育的法律和法规,强化农村职业教育的监测与评估,有效遏制并防范腐败现象,优化教学模式与方法,突出实践教学与技能培养,严格考试管理,规范职业资格证书的发放,以我国生产力发展需求为导向,有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决定社会分配的正义属性,而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正义必须以马克思的历史正义观为指导,具体地讲,就是要坚持如下三个原则,即社会分配与社会生产相一致原则、社会分配与贡献大小相一致原则和社会分配与社会保障相结合原则。上述三项原则必须做到有机统一,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20.
促进传统农村社会的变迁必须注入新的要素。其中科学技术是促使传统农村社会变迁的主要力量之一。近代尤其是现代的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促进了中国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工业化城市化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