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谢恩莲  庄青 《科技信息》2011,(30):87-87
中国人与西方人由于民族的不同、所处的地域不同、生活习俗不同,导致了中西方人的思维差异。中国人擅长形象、直观、类比、综合、对立统一思维,是整体思维或相关思维;西方人擅长概念、推理、分析、微观思维,是形式思维或逻辑思维。  相似文献   

2.
旅游行为是作为旅游主体的人的审美活动,由于东西方旅游审美模式的差异,影响着旅游者旅游行为的选择,进而直接关系到旅游事业的发展方向.文章通过对东西方旅游审美模式差异的研究,提出旅游事业应注重观赏性旅游与参与性旅游的互补、文化旅游与科技旅游的互补.  相似文献   

3.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不同。自古以来 ,中国人对于大自然的审美基本上是以尊重自然为基本态度的 ,这种态度以老子的“道法自然”和儒家的“天人合一”等理论认识最具有代表性。分析中国人对自然界的审美观 ,有助于人们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主动获取更深层次的美感。  相似文献   

4.
列维-斯特劳斯认为审美是人/文化-自然关系中的一环,并在人类学层面上总结出了具象性、隐喻和转喻、仪式性等审美的要素,这种更本然的审美本质观将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审美观,有利于更深刻认识人类复杂的审美现实。但它化约的若干审美原则虽对审美的普遍性有极强的解释力,却在解释审美相对性时有所局限。  相似文献   

5.
魏萍  邹斌 《科技信息》2009,(10):27-27
思维与语言关系密切。一方面,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另一方面,思维支配着语言,赋予了语言的逻辑性和丰富性。各民族的思维模式的差异必然要对翻译活动产生影响。本文分析了汉语民族与英语民族思维模式差异的具体表现及其对本民族语言的影响,并通过英汉互译的典型例子探讨汉语民族和英语民族的思维差异在翻译中的具体体现及其对翻译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归根结底还是思维观念上的差异。中国人感性思维,即形象思维发达,整体性特点很强,喜欢采用综合思维模式。西方人倾向于理性思维或逻辑思维,个体性思维明显,经常采用分析思维模式,以科学理性的思维方式审视世界。这些差异的影响,决定了中西方世界在营养与口味的选择、烹饪技术、用餐工具、餐桌礼仪等方面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7.
从数字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都是植根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内容。中西方民族衍变历史、生态环境、宗教信仰、民族风俗、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文化的差异,导致人们对同一组数字赋予不同的情感和意义,产生不同的联想。本文从中西方对数字不同的传统观念,探讨中西方数字文化的差异,以求在对外交往中减少误会与磨擦,达到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东西方人类面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这四种最基本的存在关系,面对如何处理和驾驭四种关系,以使人类个体真正获得自由这一共同的母题,都作出了自己富有特色的探索与研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理论建构和行为模式。通过他们的文化,尤其是通过他们文化体系中与其民族生态环境相适应,与其经济、政治秩序相协调的核心精神——传统价值观念——可以得到充分印证。而传统价值观念的差异性,就正是中西传统悲剧审美意向与审美境界差异性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中西宗教观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80%以上的人信仰宗教,而中国则与之相反,约90%的人不是宗教信徒。何以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只要从中西方思维结构与思维模式、价值观、神人观、来世观以及宗教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君权与神权的关系、哲学与宗教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就不难发现,中国和西方在上述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异。正是这些文化深层结构的差异,造成了中西方对宗教的不同认识和态度。  相似文献   

10.
 中医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涉及许多因素、许多方面,其间关系颇为复杂。本文拟分析在中医研究中一些容易被误解、被忽略的问题。1.收敛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20世纪后半叶,科学发展加快了速度,新发现、新概念、新学科、新分支如雨后春笋。然而考察一下就会发现,科学创新,外国人做出来的多,中国人做出来的少。不过中国人很聪明,一旦国外科学有所创新,中国人学起来也很快。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呢问题的症结在于思维方式,中国人习惯于收敛性思维,不习惯于发散性思维。收敛性思维就是沿着已有的路向前走,发散性思维就是开出一条新路。中国人循规蹈矩,认为按照已有的公认的科学模式做工作是顺理成章的事。  相似文献   

11.
古代中国人以朴素的有机系统观看待宇宙,认为人与自然不可分离,是相通无碍的.这就形成了独特的"天人合一"观.儒、道、禅宗三家都持"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它对中国传统诗学影响深远从这一宇宙观出发,认为艺术创造于物我互通、心物交感之中,而西方人则从主客二分出发,认为艺术是主体对客体摹仿的产物;中国诗学从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去寻求艺术的美,而西方人则从审美对象的物理属性中去寻求和谐之美;中国传统诗学强调心与物相合,我消融于物,化入其境,西方人却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来分析事物,艺术创造中强调主观情绪和知性的介入.  相似文献   

12.
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审美价值取向的不同导致英汉词汇及表达方式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内涵,这也影响了我国学生在写作时的表达力和说服力。我国学生若不对西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往往会造成误解。思维方式与民族文化密不可分,它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式,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而  相似文献   

13.
古代中国人以朴素的有机系统观看待宇宙,认为人与自然不可分离,是相通无碍的。这就形成了独特的“天人合一”观。儒、道、禅宗三家都持“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它对中国传统诗学影响深远:从这一宇宙观出发,认为艺术创造于物我互通、心物交感之中,而西方人则从主客二分出发,认为艺术是主体对客体摹仿的产物;中国诗学从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去寻求艺术的美,而西方人则从审美对象的物理属性中去寻求和谐之美;中国传统诗学强调心与物相合,我消融于物,化入其境,西方人却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来分析事物,艺术创造中强调主观情绪和知性的介入。  相似文献   

14.
从汉英习语窥探汉英民族的审美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民族由于各自具有不同的历史背景、生活哲理、道德观念、风俗习惯,因此就有着不同的审美观。了解汉英民族审美观的差异对与英美人的交际及从事翻译都有积极的意义。习语就是一面镜子,它能折射出民族的审美观。本文将谈谈汉英习语在人生哲学、伦理道德、动物、颜色等四个方面所反映出的民族审美观。  相似文献   

15.
严羽的“妙悟”说在中国美学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妙悟的实质乃是现代意义上的审美直觉。在妙悟中,审美主体运用具象、凭借直觉的穿透力,跨越理性的迷障,对审美对象进行直指本质的审美观照。妙悟内在地要求人与物的返朴归真,回归超越后的生命本真状态,使人与物在自由的审美观照中,实现由极致而冲淡的自由审美之境。  相似文献   

16.
宋婷 《科技咨询导报》2009,(18):129-129
中国古典园林着眼于自然美,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西方古典园林设计是感观式的,让人去感受真实的大自然。中西方民族的自然观、审美观、意境追求等因素是造成中西方园林设计区别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英国戏剧与中国传统戏曲迥然相异,具体表现在自然与艺术的关系及话语表现模式上,一种是发达的对话式艺术,一种是优美的歌舞式艺术,一种是再现性艺术,一种是表现性艺术.深入探讨了戏剧戏曲艺术本体特征的差异,从东西方语言、文化传统和艺术审美观上分析了这种差异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8.
中西方由于不同的地域环境、历史文化,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宇宙观,进而发展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西方是主客二分、物我分明的宇宙观,而中国则是天人合一宇宙观。由此发展下去工,西方就形成了以形显义的分析型思维模式和语言体系,中国则形成了以意驭形的思维模式和语言体系。  相似文献   

19.
"味觉论"有两个层次:1.理论话语层次,认为中国人的审美话语是以"味"为中心隐喻;2.审美心理层次,即认为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发源于味觉。我们认同于前一个层次的味觉论,因为中国古代的这一独特话语体系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但对于后一个层次的味觉论则至少应当持一种存疑态度,因为就审美意识的起源来说,中国人不应当和西方人不同。  相似文献   

20.
李丹 《科技信息》2008,(34):234-234
建筑的发展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标志,建筑艺术也就成为了人类文明的纪念碑,而中西方古代的建筑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从中折射出中西方人审美情趣、审美心理的差异。本文将对中西方古代建筑的艺术风格加以比较,从而试分析出中西方人审美心理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