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教育与普及   7篇
综合类   5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经络研究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中医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涉及许多因素、许多方面,其间关系颇为复杂。本文拟分析在中医研究中一些容易被误解、被忽略的问题。1.收敛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20世纪后半叶,科学发展加快了速度,新发现、新概念、新学科、新分支如雨后春笋。然而考察一下就会发现,科学创新,外国人做出来的多,中国人做出来的少。不过中国人很聪明,一旦国外科学有所创新,中国人学起来也很快。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呢问题的症结在于思维方式,中国人习惯于收敛性思维,不习惯于发散性思维。收敛性思维就是沿着已有的路向前走,发散性思维就是开出一条新路。中国人循规蹈矩,认为按照已有的公认的科学模式做工作是顺理成章的事。  相似文献   
3.
经络研究分为文献研究与实验研究,主要是实验研究。经络是古老的中医概念,而实验研究是利用现代科技研究经络,其主题与手段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经络研究具有交叉学科性质,其复杂性和难度不可低估,干什么,怎样干,需要认真论证。一、经络名不正则言不顺,经络研究还必须从经络本身起源说起。经络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西医学没有对应的东西。中医认为人体有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十二正经为:肺──手太阴经;心──手少阴经;心包──手厥阴经;大肠──手阳明经;小肠──手太阳经;三焦──手少阳经;脾──足太阴经;肾──足少阴经…  相似文献   
4.
诠释中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学鹏 《自然杂志》2001,23(2):75-78
本文以现代科学为参照系诠释中医,揭示了中医的本质和特点。(1)中医是整体医学,中医最重要的内容是关于人体整体层次的论述。(2)中医是状态医学,阴阳起到了人体状态变量的作用。(3)中医是模型医学、中医的概念、学说均带有模型性,尤以五行为框架的人体结构模型最为典型。(4)中基是符号医学,用阴阳、五行两组符号构建中医诸学说。(5)中医是调节医学,中医治病是把病人从病态调节到健康状态。  相似文献   
5.
杨学鹏 《自然杂志》2004,26(6):349-351
<黄帝内经>全面、深刻地总结了人的整体层次的生命规律,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黄帝内经>建立了以人的阴阳二气为整体性指标的模糊量科学,是世界上第一个人的整体层次的理论体系,是生命科学的一座丰碑,至今尚无匹敌.  相似文献   
6.
现实性与历史性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它既有现实性又有历史性。一、现实性中医学至今仍是我国医疗保健事业的一个重要手段。中医学之所以有生命力,首先是因为它有疗效,其次是因为它简便易行、药源丰富、费用低廉。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经济还不富裕,人口众多,而且80%分布在农村,交通也不发达。中医学很适合我国国情。中医学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的合理性。中医学贯穿着整体论,认为“万物以息相吹”,“生生不已”,中医学不是孤立地看待人体,也不是把人体各部分割裂开来,而是从联系和变化的角度去考察人体生命现象。中医学主张“人与天地相参”,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自然是人赖以生存的环境,人体生命现象必然受到自然的影响和制约。中医学有时空对于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的人体结构模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学鹏 《科学》1996,48(5):48-50
  相似文献   
8.
开辟中医学第二战场──中医诠释的研究ToExplaintheTheoryoftheChineseTraditionalMedicinewithModernScientificKnowledge¥//杨学鹏(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所,研究员北京1007...  相似文献   
9.
中医现代化确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原来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很不够,实际上,它远比想的要复杂得多。因此大家的意见一时统一不起来,也是不奇怪的,它又说明讨论还要继续下去。回顾建国初期,国家当时就明确了中医的重要性,而且又提出了中医要现代化的要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又提出,我国医疗体制是西医、中医、中西医结合三者并存,并强调要继承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在保持中医特色,发挥中医优势同时,要走改革开放的道路,积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吸收消化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