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半生缘》,无论是其以“梁京”的笔名发表,还是前后两次修改历经18年的超长创作过程,以及不同于以往男女双方各取所需式的虚情假意的真挚爱情题材,乃至张爱玲笔下从未有过的正面男性主人公设置等方面,都堪称张爱玲众多作品中最独特的一部。  相似文献   

2.
从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出她由被封锁到自我封锁的心理历程,结合《传奇》中写于不同时段的小说文本,发掘其中有关“封锁”的独特书写,解读普通人身上由各式各样的欲望所构成的枷锁,看到其中的无奈和苍凉,并从一贯的荒凉氛围中读出些许的温暖和亮色。  相似文献   

3.
《琉璃瓦》、《花凋》、《封锁》代表了张爱玲幽默生成的三级台阶,委婉的幽默——痛苦的幽默——尖刻的幽默,标志着张爱玲幽默艺术的日臻成熟。  相似文献   

4.
苏莉 《科技信息》2007,(11):254
年纪轻轻的张爱玲写出了《封锁》,用她惯有的手法,特殊的比喻,描绘了一场爱情故事。这故事因封锁开始而开始,因封锁结束而结束,这是一个“不近情理的梦”。这之中有多少我们现代人的欲望和激情呢?  相似文献   

5.
由电影《倾城之恋》入手,结合小说文本,分析了隐藏在白流苏与范柳原真假爱情背后的张爱玲关于爱情的观点态度,即张爱玲消解了“纯爱”,重构了饮食男女的爱情,真实地写出了“不彻底”人物的爱情现状,体现了张爱玲对于人性的探讨与剖析。  相似文献   

6.
从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可以看出她由被封锁到自我封锁的心理历程,结合《传奇》中写于不同时段的小说文本,发掘其中有关“封锁”的独特书写,解读普通人身上由各式各样的欲望所构成的枷锁,看到其中的无奈和苍凉,并从一贯的荒凉氛围中读出些许的温暖和亮色。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女士在《心经》中描写了"厄特克拉特"情结的乱伦典型,通过描写许小寒的"爱父妒母"情结,反映了人性的丑恶和美好。本文由对三位主要人物的分析,来深入解读《心经》所表现的人性和主题。  相似文献   

8.
战争、国族、性别(政治)是张爱玲的“自我”书写应对的三个层面,由于缺乏健全的人格,她没能妥当地处理好这些关系。《小团圆》在重构生命世界的自我认同中,存在着文本和书写者、文学和历史之间的张力。在离散境遇以及跨语际书写、翻译之中,张爱玲经受着文化认同的混乱和徘徊并最终走向母语写作和中华文化认同。晚年张爱玲在追寻生命踪迹的无休止的涂写中表征着书写的焦虑,这种书写行为喻示着生命本原的不可抵达,生命的踪迹如灰烬,它是一种虚妄的存在。在这层意义上,《小团圆》是张爱玲生命燃烧过后的“烬余录”。《小团圆》的面世,昭示着张爱玲晚年又出现了一个创作高峰,虽然比不上她的“传奇时期”,但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传媒时代,作为一个文学现象的张爱玲正在被无限“书写”之中,形塑了一个新的传奇。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的小说《小团圆》在近期发表,引起了很大反响。这部写于加世纪70年代中期的作品,相较已被众多文学读者熟悉的张爱玲40年代经典,在风格上呈现了较大的差异。《小团圆》中“执子之手”意象与全篇“梦中之梦”的结构,可以放置在张爱玲重要作品的系列中加以梳理,由此读解出这部作品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10.
1990年代以来,新的“文化左派”学者们对张爱玲其人其文提出了不少有生产性的见解,并从张爱玲小说中生发出了一些重要的思想问题。最近出版的《小团圆》,其中有大量张爱玲早年小说的写作背景,更加重要的是,张爱玲在这部自传体小说中整合个人经验、“完成自我叙述”的姿态,对“左派”研究者的观点提供了补充与挑战。  相似文献   

11.
自恋与自审情结是活跃于张爱玲《传奇》中的两个精灵,它们决定了张爱玲深沉的忧患意识,复杂的抒情底蕴和细腻的表现技巧。  相似文献   

12.
对于张爱玲来说,戏曲是她观照“中国”及其“传统”与“现代”的绝佳视角之一,她在创作中也借用戏曲展开互文式的写作,制造新的“传奇”。其自传性小说《小团圆》中写九莉在乡间看戏的第九章可以看作是解读《小团圆》的一把钥匙,从张爱玲对于戏曲“大团圆”模式思考的不断深化,揭示出九莉和邵之雍在理性层面的冲突、历史观和价值观的角力。九莉最终用“具体”克服了“抽象”,以“小团圆”嘲弄了“大团圆”。  相似文献   

13.
《柏慧》中说:“没有了记忆,也就丧失了理性。”受难情结与故园情结可以说为张炜小说的“记忆”提供了了无尽的源泉,张炜的小说一殷都是在故园的变迁与人物的受难的相互交织中展开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论述张爱玲的女性意识的特点及其在《传奇》中的表现。张爱玲的女性意识纷纭复杂,既有其独到深刻的一面,如对女性意识中原罪意识的挖掘;又有其守旧落后的一面,如她否定女性的自强自立。她的“女人永远是女人”是把“女人”当作“女人”而非“女人”,这也妨碍了她进入中国一流作家的行列。  相似文献   

15.
沈曼桢是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十八春》的女主人公,在张爱玲笔下的众多女性形象中,她以近乎“完人”的形象出现,而张爱玲却是一贯不主张写“完人”的。因而,不能忽略《十八春》创作的特殊时代,以及在这部作品中透露出来的作者力图适应新时代的努力,因为张爱玲不久以后就离开了大陆,故而这篇作品和这个人物形象也就分外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并评价《狼图腾》小说的自身价值,试图从比较文学民俗学的角度揭示《狼图腾》中处处显现的伊底帕斯情结和草原民族敬畏和崇拜狼图腾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7.
挖掘人性的最深处──谈张爱玲的短篇小说中文系921班李学红一张爱玲的短篇小说,从《沉香屑·第一炉香》开始,先后有《金锁记》、《倾城之恋》、《茉莉香片》等10多篇问世,大致创作年代在1943年至1949年间。其短篇描写的多是“普通人的传奇”。作者的意图...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的创作一直围绕着男女之间的婚恋问题展开,在她的小说中往往具有"灰姑娘情结"这样一个叙述模式。在剖析两性关系的时候,张爱玲的小说往往编织出一个个爱情美梦,又亲手将这爱情童话打破。通过剖析张爱玲小说中的"灰姑娘情结",可以看出张爱玲的女性意识。她在小说中对男权神话发出批判和冲击,努力揭示男权社会中婚恋关系的虚伪和不堪,通过对时代女性生存环境的复刻还原,对"灰姑娘情结"进行了一次张爱玲式的书写。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对其小说中出现的"灰姑娘情结"进行一次剖析,挖掘张爱玲创作中的女性意识。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试图以张爱玲小说的悲凉无奈为指导 ,从生命悲剧意识的渗入 ,都市软弱人的浮生之叹 ,爱情神话的消解 ,尖刻、无奈的幽默等几方面对其作品《封锁》作一解读 ,昭示张爱玲的写作态度 :人间无彻底的爱  相似文献   

20.
《小团圆》详述了四个弗洛伊德式的梦,分别是“大太阳里微笑的脸”“没有树干的棕榈树”“有裂纹的小橱”“松林间的小木屋”,由此串联出九莉的感情之路,即爱的确定-爱的屈服-爱的伤痛-爱的终结,她逐步认清爱的现实,并最终完成对自己的精神疗伤。梦境叙述也使得《小团圆》获得新的艺术价值,张爱玲在创作中展示出潜意识的精神作用,成功地解析了九莉之情感态度,描绘出一位女性心理和生理成长成熟的曲折历程,也在一定层面上呈现了张爱玲的内在性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