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公路立交匝道坐标计算的通用数学模型的研究,结合CASIOfx—5800p可编程计算器的优点,提出一种简易适用的计算方法,并编写了公路立交匝道坐标计算程序。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迂回式立交匝道内行驶速度变化模式以及特征,通过开展实车路试获取了自然驾驶状态下的车辆运行数据,使用mobileye 630采集了33名驾驶员在4条迂回式立交匝道的连续行驶速度,分析了迂回式匝道的速度变化模式、分位值特性以及不同性别、不同风格驾驶员之间行驶速度的差异性,明确了迂回式匝道的速度特征。结果表明:(1)小客车在迂回式匝道的行驶速度变化模式表现为入弯减速、稳定行驶、出弯加速三个阶段,运行速度的离散性随着道路曲率半径增大而增大;(2)速度最低点分布在整个圆曲线段,减速长度与减速终点距离成正相关关系;(3)男性驾驶员在小半径匝道的行驶速度明显高于女性驾驶员;驾驶风格对行驶速度的影响与迂回式匝道线形组合有关;(4)行驶速度值随着匝道半径增大而增加。研究结果可以为匝道几何线形设计和交通运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使车辆日益增多,道路建设的发展和交通的需要,各大城市相继修建立交桥,故而匝道桥应用愈加广泛.文章结合合肥市南淝河路改造工程郎溪路立交A匝道第一联,介绍了立交中匝道桥的设计特点,并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实例中主梁在采用两种不同支撑方式情况下进行受力分析,旨在为同行设计人员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安徽省合肥市郎溪路3座互通式立交匝道为例,对互通式立交匝道选型进行研究,同时提出几种不同的设计方案。通过对不同方案的功能特点、占地面积和投资估算等方面比较分析,确定合理的互通式立交匝道方案,以期为今后城市立交匝道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互通式立交-匝道施工坐标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进行互通式立交——匝道坐标计算时,由于某些线路的特殊连接,会给计算工作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本文通过对“复中设缓曲线”原理的引入,较详细的介绍在计算此类线路时的必要判断方式和计算方法,供从事匝道测量施工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陇西互通立交为例,通过对立交周围路网交通量和通行能力的分析,对确定该立交应具有二条定向匝道的两方案进行论证,根据对两个方案的造价分析以及立交内排水可行性等综合考虑,选择出合理、经济、美观的方案,文中还阐述了集散道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李明添 《工程与建设》2005,19(6):518-520
在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匝道线形设计中,常用的缓和曲线有完整缓和曲线和非完整缓和曲线,其计算转换过程较为复杂。文章给出了其直角坐标和大地坐标的计算公式,并利用Matlab语言编制了实用计算程序。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基于期望车头时距的通行能力模型。根据城市地下互通立交特点,计算城市地下互通立交主线路段通行能力、匝道路段通行能力、匝道合流区及分流区通行能力,并给出推荐值。最后,通过实测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地下互通立交各部分通行能力均比地上互通立交有所折减,主线路段折减8%~11%(高速区间折减均接近10%),匝道路段折减约14%,匝道合流区折减约10%,匝道分流区折减约11%。  相似文献   

9.
地形、地质情况复杂的山区高速公路在交通需求上与城市有很大差异,高速公路主线指标比较紧凑。通过石黔高速黑溪互通式立交实例,从立交总体布设、线形指标控制、桥梁布置、路基设置等多个方面对复杂山区非常规变异形互通式立交布设指标进行研究。研究认为互通式立交占地面积大,与山区用地条件的矛盾突出,常规的立交形式对地形、地质条件适应性差,需要对立交布设进行适当变异。复杂山区变异形高速互通式立交总体布置中,利用地形,绕避不良地质条件灵活布线,贯彻安全、舒适、经济的设计理念,立交范围主线及匝道的线形指标需结合桥梁、路基工程进行控制,主线及匝道桥梁工程设置应根据地形、地质情况、施工条件等采用各种墩台形式,注意孔跨及梁型的统一,路基工程应减少弃方,注重不良地质段落防护,路面结构指标需按照主线、匝道及桥面铺装分别选取。  相似文献   

10.
环形匝道是一类常用的互通立交匝道形式,同时也是行驶条件困难、事故高发的弯坡组合路段。为明确环形匝道的横向加速度特征,在重庆辖域内选择3座完全苜蓿叶形互通立交和1座部分苜蓿叶形立交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实车驾驶试验,采集自然驾驶条件下的汽车横向加速度连续数据,明确环形匝道的横向加速度幅值水平、变化趋势和模式。结果表明:不同驾驶人的横向加速度曲线幅值和外观形态存在显著差异,但可以对其进行归类;3座完全苜蓿叶形互通立交环形匝道的横向舒适性水平一般,1座部分苜蓿叶形立交环形匝道的横向舒适性水平较差(不舒适);环形匝道的横向加速度变化模式可以分为7种,其中三阶段模式为5种,两阶段和四阶段各1种,占比最大的模式特征是横向加速度值在匝道中间阶段仍是单调上升的;增加缓和曲线长度可以降低环形匝道驶入/驶出阶段的横向加速度增长率。  相似文献   

11.
李进勇 《科技信息》2010,(13):352-353
运用运行速度协调性对互通式立交匝道进行安全性评价是设计阶段一项重要的工作。本文通过运行速度对莱互通式立交匝道进行了安全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匝道线形进行优化调整,并对引起匝道运行速度协调性不良的原因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2.
高速道路入口匝道通行能力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高速道路入口匝道的通行能力主要受3个因素的制约;干道最外侧车道上的车流特性;匝道车辆接受空档的特性;匝道车辆连续跟车行驶特性。因此运用平面优先交叉口通行能力的研究成果,根据高速道路匝道与干道结合部的交通流特性以及我国交通的混合交通流特点,建立了高速道路匝道通行能力模型,并对3个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最后对数值计算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随着国内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占据非常重要位置,既有交叉节点改造以满足快速发展交通是提升整个道路通行能力,疏解交通的重要环节,国内城市道路六路交叉立交案例不多见,本文结合六路交叉节点疏解改造设计实例,为城市道路立交节点设计提供一个较为合理的思路和方法。为今后多路交叉立交节点交通疏解提供一定理论依据。结论多路交叉节点交通疏解改造远比新建立交设计复杂和苛刻的多,既有道路多路交叉节点交通疏解改造应综合主要交通流,现状地形地貌统筹考虑,既能满足交通需求,同时要能经济、合理、安全。  相似文献   

14.
曾爱 《山西科技》2013,28(2):89-90
以贵州某高速公路立交匝道桥梁设计为例,通过对该立交匝道曲线桥受力特点分析,探讨了目前工程界对曲线匝道桥关心的一些问题,以供相关的技术人员参考交流。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广州市道路立交红线控制不合理的现状,从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的角度对全市立交红线的控制方案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立交红线的控制方法和用地指标标准,为广州市城市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对高架路进行特性分析是寻找交通拥堵原因的前提,在进行研究时可以根据引发高架拥堵的常见原因来确定特性分析的分析方向,并且对交通流量、车流速度、交通流密度等参数进行分析,并分析这些参数在不同交通系统中的关联性。该研究主要针对匝道的交通特性(主要研究匝道的类型、匝道交通特点、匝道与地面道路衔接处的交通特性)和交织区的交通特性(交织区分类、交织区参数、交织区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交织区交通流特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岑维嘉  刘德华 《科技资讯》2007,(20):100-100
互通式立交是路与路之间连接的交通枢纽,车辆的进出均是通过立交实现的,所以立交处的交通量往往比较大且集中。由于我们目前所建的高速公路在收费方式上基本为封闭式收费,这样在立交的布置上为了便于集中收费,统一管理,大部分采用了将立交的匝道置于高速公路的两侧,通过引线将立交匝道连接起来的,并向前延伸与被交叉公路平面相交的方式。这样在立交引线与交叉公路的连接部处就产生了T型平交口,这部分是互通式立交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时甚至是决定整个互通式立交的通行能力、服务水平和交通安全的关键部分。因而在立交设计时,就需要将平交口纳入其总体设计中,进行必不可少地渠化设计。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高架桥匝道运营过程中出现的常见病害,结合高架桥匝道结构的力学特性,明确影响高架桥匝道安全性的各种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高架桥匝道结构的安全评估模型.最后,以五乡互通立交匝道为工程实例,分别对B匝道及E匝道进行安全评估,充分验证了快速路高架桥匝道结构的安全评估体系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9.
张玉  刘俊  林伟  徐进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26):11411-11418
为了提高互通式立交的行车安全,分别对南山立交和江南立交的四条迂回式匝道进行自然驾驶实车试验,共采集了33名驾驶员在不同匝道上行驶的纵向加速度,研究了速度变化阶段纵向加速度特性,分析了迂回式匝道变速阶段纵向加速度统计分布特征,并基于纵向加速度对匝道行车舒适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迂回式匝道速度变化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入弯减速阶段、稳定行驶阶段和出弯加速阶段;(2)同一匝道上,不同驾驶风格驾驶员的驾驶行为有较高的趋同性,但也有一定的差异,在匝道行驶过程中冒险型驾驶员比愤怒型和焦虑型驾驶员减速明显,男性驾驶员比女性驾驶员减速明显;(3)女性驾驶员行驶舒适性略高于男性驾驶员,入弯减速段行驶舒适性优于出弯加速段,冒险型和焦虑型驾驶员出弯加速阶段行驶不舒适占比接近50%。  相似文献   

20.
目前立交规划设计,往往是依据地形地物的变化,侧重于立交形式的设计,这种不顾立交等级及其类型选择的做法,必定会引起立交交通功能方面的缺陷.比如:可能会导致交通拥挤阻塞,也有可能通行的交通量过少,设施闲置浪费等.然而立交是道路与桥梁的综合结构物,并且立交等级还是立体交叉在使用功能上的技术级别,它综合反映立体交叉各组成部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