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超支化聚(胺-酯)的合成、表征及其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氯乙酸乙酯和二乙醇胺为原料,利用先低温后高温的"二步法"制得新型的超支化聚(胺-酯).元素分析、FTIR和MS分析结果表明,在低温反应阶段合成了预想的单体,高温聚合反应制备出超支化聚(胺-酯),合成反应过程中没有凝胶产生.进一步研究了聚(胺-酯)上端羟基与马来酸酐、丙烯酰氯的功能化反应,FTIR结果表明在超支化聚合物末端成功引入了双键.  相似文献   

2.
马来松香丙烯醇酯聚合物的制备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松香为原料,通过3步反应,首次制得马来松香丙烯醇酯聚合物,探讨了酯化反应和聚合反应的最佳条件,对酯化产物进行了紫外、红外分析和酸值的测定;对聚合物进行了差热分析,软化点和分子量的测定.通过实验可以得出,酯化反应最佳条件为:马来松香与丙烯醇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3.5,催化剂的质量为马来松香的6.5%,反应时间5小时,最高温度为135℃;聚合反应最佳条件为:马来松香丙烯醇酯20克,三氯化铝3克,温度为75℃,反应时间4小时,所得产物容易分离纯化,最佳条件下所得酯化产物酸值99.7,酯化产率达96.3%;聚合物软化点240℃,平均分子量2632,聚合产率92.5%.  相似文献   

3.
利用TG-DTG技术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研究了本实验室所制备的两种桐油多元醇的热分解行为,并通过Kissinger法确定了热分解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在氮气气氛下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桐油多元醇的热分解温度提高;醇解桐油多元醇的热失重过程分为两个阶段,胺解桐油多元醇的热失重过程则分为3个阶段;通过不同实验数据拟合得到反应活化能(E)和频率因子(A),为桐油多元醇在聚氨酯等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相关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硼酚醛/桐油/纳米SiO2杂化材料的制备及其红外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原位法制备了硼酚醛/桐油/纳米SiO2杂化材料,并用红外光谱进行结构表征,通过分析谱图中羰基、硅氧键、双键等的变化,研究了反应条件及投料比对杂化材料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硼酚醛/桐油/纳米SiO2杂化材料具有优异的对热稳定性,能获得较高的碳的残留率,且具有良好的柔韧性。  相似文献   

5.
马来酸酐催化均聚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来酸酐均聚产物有很高的应用价值。研究马来酸酐的均聚反应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研究了以纳米晶二氧化钛为催化剂的马来酸酐非均相催化聚合反应。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手段对单体及聚合物进行了表征,并绘出反应体系的粘度-时间曲线。结果表明,马来酸酐在DMF溶剂中可以被纳米晶二氧化钛催化均聚,分子量在400-800之间。  相似文献   

6.
阻垢剂马来酸酐-丙烯酰胺共聚物的合成及其阻垢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水为溶剂,质量分数为30%的过氧化氢为引发剂,合成了阻垢剂马来酸酐-丙烯酰胺共聚物.研究了单体配比、水的用量、引发剂用量、反应温度等条件对聚合反应及其阻垢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产品对CaCO3的阻垢效果好,可用作工业循环冷却水的阻垢剂.  相似文献   

7.
以聚乙二醇单甲醚(mPEG)、马来酸酐和对氨基偶氮苯为原料,合成了具有光可逆响应的偶氮苯改性聚合物(AzoPEG).通过核磁共振氢谱和傅里叶红外光谱证实了产物的结构,同时利用紫外光照射对AzoPEG的光响应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增大马来酸酐的用量和延长反应时间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mPEG反应率;在波长为365nm的紫外光照射下,AzoPEG可发生明显的顺反异构化反应,具有良好的紫外光响应性,而无偶氮苯基团的聚乙二醇和马来酸酐改性的聚乙二醇不能发生类似响应.  相似文献   

8.
利用Monte Carlo模拟方法研究了三元自缩合乙烯基聚合反应中超支化高分子的二次回转半径在反应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在模拟中,重点考察了2类活性基团的反应活性、引发单体的数量分数、引发核的配比及其官能团数等对超支化高分子二次回转半径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因素对2类超支化高分子的尺度有着显著影响,因而可以通过调节相应的反应参数对超支化高分子的结构和平均尺度等相关特征予以调控.  相似文献   

9.
在Novozyme 435固定化脂肪酶催化下,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引发己内酯(ε-CL)开环聚合反应,得到分别以双键和羟基封端的直链聚己内酯(PCL)产物;利用α-溴代异丁酰溴与开环聚合产物的端羟基发生酯化反应,得到大分子型AB*单体;再以CuCl/bpy(联吡啶)为催化体系,令大分子型AB*单体通过自缩合乙烯基聚合反应(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形式),成功合成了超支化聚己内酯目标产物。  相似文献   

10.
利用大分子单体法合成了聚合物聚醚多元醇 .测定了各反应条件下乙烯基单体的转化速率和最终产品中微粒大小 .发现聚合反应的动力学规律 ,与以小分子物质为反应介质的分散聚合基本一致 .大分子单体用量、搅拌速率和反应温度均影响乙烯基单体转化速率和微粒大小 .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桐油、松节油等植物油为原料进行预聚,复配制备木蜡油。产品采用红外光谱,金相显微镜等研究手段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物质基团的变化和反应的温度有关;耐化学介质性能较好;采用桐油与其它预聚原料的混合物的比例为:1∶1、2∶1、3∶1质量之比反应得到的产物,在添加0.5%环烷酸钴的作用下表干时间缩短到4h-5h。  相似文献   

12.
 用FTIR和DTA-TGA联用技术研究了桐油包膜尿素中使用的桐油、桐油/无机调理剂混合物的红外吸收特征和热行为,用800℃热分解残重率法测定了包膜材料中桐油聚合物的实际含量.结果表明,包膜中桐油的双键特征吸收明显减少甚至消失,无机调理剂的引入使桐油聚合物在程序升温过程中的放热峰温向高温移动.在包膜率相近的情况下,由含有无机调理剂的桐油包膜材料制备的包膜尿素,包膜材料中桐油聚合物的含量越大,包膜尿素的缓释性就越好.  相似文献   

13.
以桐油和甲醇为原料,在NaOH催化下通过酯交换反应制备桐油酸甲酯,再采用硝酸银硅胶柱梯度洗脱法对反应产物进行分离纯化,获得桐酸甲酯.应用GC-MS,IR,UV,HPLC对反应产物进行分析检测和表征,桐酸甲酯纯度达95%,可用于合成桐酸单甘酯、甘二酯,以备深入研究桐酸及其甘油酯化物的生理活性.  相似文献   

14.
桐油作为中国特产,在中国种植和使用已有千年历史。随着桐油进入国际市场,成为一种国际商品后,桐油的用途不断地被发掘出来,它不仅成为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更是被广泛运用于军备方面,这使中国的桐油贸易如日中天,桐油成为了国民政府重要的经济物资和创汇来源。在桐油贸易中,美国占有重要的份额,桐油对美国的经济和军备影响较大。抗战初期,国民政府用桐油打开了美国对华援助的大门,改变了美国对华的政策。  相似文献   

15.
 通过改变桐油混合物中P树脂与无机调理剂的含量,制备了一系列用于尿素包膜的桐油混合物,使用旋转粘度计研究了桐油混合物的粘度、粘度指数、粘度的温度敏感性,详细考察了组成和剪切速率对混合物粘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桐油与P树脂混合物的粘度与其粘度的线性加和关系之间存在负偏差,当P树脂质量分数达到30%左右时,混合物的粘度有最小值;对于桐油/无机调理剂混合物,其粘度随无机调理剂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增加,无机调理剂质量分数小于或等于25%时,混合物的粘度小于500mPa·s,无机调理剂质量分数达到50%时,混合物粘度可超过103mPa·s;混合物的粘度指数随无机调理剂的增加而减小,引入无机调理剂后混合物粘度的温度敏感性随之增大.桐油以及桐油与P树脂的混合物(m/m=1/1)的粘度在剪切速率增加时几乎维持不变,而桐油/无机调理剂混合物的粘度则随剪切速率的增加显著降低,表现出典型的剪切变稀行为.  相似文献   

16.
通过喷施杀虫剂氰戊·乐果,取样测试油桐幼苗生长情况,分析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探讨氰戊·乐果对油桐幼苗生长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效应,为油桐的害虫防治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对盆栽的油桐幼苗按照氰戊·乐果使用方法施用3个月后,土壤的pH、全磷和全钾含量均无明显影响,可显著提高土壤中的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却使得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明显降低,对油桐的生长影响不显著.可见,在一定的剂量范围内,氰戊·乐果可被广泛用作油桐的杀虫剂,其对土壤和植物生长影响不大,但长期施用,可导致土壤板结.  相似文献   

17.
<正>油桐地方品种资源的研究,是油桐品种资源利用和油桐品种改良的必要步骤。 本文在总结浙江群众对油桐品种分类的经验和本人对油桐性状变异规律的观察的基础上,把浙江地区的油桐分为座桐、五爪桐、少花吊桐、吊桐和野桐五个地方品种;并对这些地方品种的特性和产量作了初步比较分析,对这些地方品种的利用亦提出了初步方案。  相似文献   

18.
古代漆器的红外光谱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似文献   

19.
采用改进的工艺方法合成了桐油改性酚醛树脂,将其作为粘合剂制备了摩阻材料。试验表明:酚醛树脂经改性后,树脂及材料的性能均得到较大的改善;与其他改性方法的材料相比,摩擦系数较高而稳定。表面分析提示这种材料的热分解温度较高、热摩损较小,而低温下的粘着磨损和磨粒磨损略高。探讨了摩擦前后表面层组成和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