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从出现大规模浒苔聚集的青岛海域和其他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12个样点采集了浒苔样品,对其5S rDNA间隔区序列和ITS序列进行了测定.并通过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探讨了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浒苔之间以及中国浒苔和日本浒苔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包括青岛在内的大部分地区的浒苔主要由2种类型的浒苔组成,并与已知的中国浒苔和日本浒苔有...  相似文献   

2.
基于关联规则的MODIS影像绿潮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缺乏对绿潮灾害的深入认识和有效的监视监测,海域管理部门的决策管理和防治措施还处于被动局面。为解决这一现状,选取青岛附近海域的3景MODIS影像作为实验数据,分析了浒苔的光谱特性并对浒苔进行了特征选择,然后运用关联规则挖掘出浒苔及其光谱之间的关联关系,并使用发现的关联规则对浒苔进行检测,检测结果相比同类研究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对提高绿潮研究的科学性和深入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更正说明     
正《科技导报》2014年第4/5期第34~39页刊登的赵卫等的论文"海藻纤维素气凝胶:从绿潮到新材料"中,图1引用了牛建峰、范晓蕾、潘光华等刊登在《海洋科学》2008年第8期第30~33页的论文"青岛海域大面积聚集漂浮浒苔的显微观测"的图3,张晓雯、毛玉泽、叶乃好等刊登在《中国水产科学》2008年第5期第822~829页的论文"黄海绿潮浒苔的形态学观察及分子鉴定"的图4。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利用北部湾地区6个气象站的大雾记录及降水量、气温、相对湿度、风速、气压、露点等逐小时气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大雾形成的关键影响因子并分析其特征规律,利用逻辑回归分析法建立北部湾地区海雾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相对湿度和风速是北部湾海域大雾天气的关键的影响因子。在相对湿度越大,风速越小时大雾天气出现的可能性越大,且大雾天气在相对湿度为95%~100%、风速为0~3 m/s时出现的频率最高。利用相对湿度和风速所建立的大雾预测模型对无雾天气预测准确率为75.2%,大雾天气预测准确率为77.9%,总预测准确率为76.6%,总体预测效果较理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掌握环境因子与浒苔绿潮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为绿潮形成机制研究和半岛绿潮灾害防治提供科学资料。【方法】通过整理收集浒苔绿潮暴发重点海域的历史数据和现场调查数据,系统分析浒苔绿潮暴发期间以及浒苔绿潮暴发前后关键环境因子(温度、盐度、pH值、溶解氧DO、无机氮、磷酸盐和叶绿素a)的季节性变化、年际变化。【结果】南黄海海域表层海水温度2—8月份呈上升趋势,年际变化不大;盐度季节性和年际变化幅度不大;pH值2—8月份呈现先下降后升高再下降的趋势,历年来2月份呈上升趋势,8月份呈下降趋势;DO浓度2—8月份呈现先下降后升高再下降的趋势,年际变化很小;无机氮浓度2—8月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历年来2月份比较稳定,8月份呈下降趋势;磷酸盐季节性变化无规律,年际变化不大;浒苔绿潮暴发期间底层海水叶绿素a浓度高于表、中层。【结论】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和无机氮都适宜于浒苔的生长,这是导致浒苔发生发展,乃至导致绿潮发生的区域环境因素;浒苔绿潮与DO、磷酸盐关系不明显;浒苔暴发导致浮游植物的生长受到极大限制。  相似文献   

6.
以青岛海域爆发中后期的浒苔(Enteromorpha prolifera)表面粘附着细菌为材料,采用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手段研究其系统发育的多样性状况,旨在为深入探索浒苔衰亡的生物机制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分离的18株浒苔粘附着细菌共分布在8科、10属之中.其中有7株菌分布于α-proteobacteria的2科、4属中;7株菌分布于γ-proteobacteria中的3科、3属中;4株菌分布在Flavobacteriaceae、Microbacteriaceae和Bacillaceae的3个属当中.另外,QDHT-1、QDHT-5、QDHT-7、QDHT-13这4个菌株因其16S序列相似性与属内已知种相比低于97%,预示着可能为新种.结果表明青岛海域浒苔爆发中后期其表面粘附着细菌具有比较大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以2008年浒苔暴发期间每隔5天的海表温度和风场做强迫场,利用POM模型模拟得到2008年黄海浒苔事件期间的环流场.模拟的夏季黄海近岸表层流向北流动,流速较大;山东半岛南岸表层流向东北流动,流速较小.模拟结果显示,表层流场主要受到风向的影响.在夏季,黄海近岸表层流为向北然后转为向东北流动,形成顺时针旋转的环流.而环流产...  相似文献   

8.
利用2011年7月的高频地波雷达观测与现场同步常规观测资料和卫星风场资料,分析南黄海辐射沙脊群夏季表层余流特征.结果表明,南黄海辐射沙脊群近岸海域的表层余流向海辐散,外围海域的夏季表层余流向北.南黄海辐射沙脊群近岸海域表层余流的辐散格局主要受潮波与沙脊群水下地形的相互作用影响,外围海域夏季的北向表层余流格局主要受风场的控制.高频地波雷达观测的余流场为南黄海西部夏季浒苔迁移和平面分布的解释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9.
利用走航CTD观测资料和AVHRR资料分析了江苏沿海2016年夏季(6—8月)冷水块特征.7月18—21日的走航CTD观测资料表明,从海面到30 m层都存在冷中心,冷中心逐层向东倾斜,显示存在从黄海沿底部向江苏沿海输送冷水的通道.AVHRR资料的月平均海表温均存在冷水块,其半径为67.9~85.8 km,强度为0.5~1.2℃,冷水块中心与沿岸温差为1.9~2.9℃;逐日的海表温有78 d存在冷水块,最大半径161.8 km,最大强度2.8℃,与沿岸最大温差为5.9℃,其中心位置变化大,相邻两天中心位置的最大距离为125.4 km.逐日冷水块和风场对比分析表明,南风有利于冷水块的生成.  相似文献   

10.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SST资料以及云南124个站逐月降水资料,对云南秋季降水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秋季降水地区分布差异明显,哀牢山以西以南地区秋季降雨量较多,以东以北地区降雨量少,雨量最少的区域在高寒山区以及干热河谷地区.趋势分析表明云南中部及以东地区和西南部秋季降雨量有减少的趋势,西北部和西部地区秋季降雨量有增多的趋势.主分量分析表明云南秋季降雨量第1主分量存在着一致偏多(或偏少)的特征;云南秋季降雨量第2主分量表现为西北东南向的反向振荡分布.相关分析表明近地面冷高压的活动、500 h Pa高度场上极涡和乌山阻高以及南支槽的强弱、700 h Pa经向风的异常以及850 h Pa云南气温的高低对云南秋季旱涝的变化影响较大.合成分析表明,云南秋季降水旱涝年水汽来源和含水量不同,降水偏多年份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印度洋至孟加拉湾和西太平洋至南海的水汽输送,大气含水量高,水汽饱和程度高;而偏少年份水汽主要来自中纬度西风的输送,大气含水量低,水汽饱和程度低.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散度场配置和明显的上升运动是云南秋季降水偏多的原因之一.低纬高原秋季降水与海温异常存在密切关系.当夏威夷群岛以东附近海温偏高,马来西亚以东至关岛附近海温偏低时,云南秋季降水偏多.  相似文献   

11.
2012年12月11日至13日广汉机场连续3d早晨出现大雾天气.利用常规天气图和自动气象站时时观测数据等资料对这次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雾天气发生有以下特征:①高空形式稳定,没有强冷空气入侵;②夜间天空无云;③前一天基础能见度差,相对湿度大;④近地面风速小于3 m/s,晴天风向转为偏北风;⑤露点温度接近气温;⑥气温和露点温度值在大雾天气中变化较小;⑦近地层逆温.  相似文献   

12.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采用天气学和动力学等方法从环流背景、气象要素特征、水汽条件和层结条件等方面对雄安新区的一次持续性大雾过程综合分析,并与环流形势极为相似的一次历史个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次大雾天气过程的发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前期是平流和辐射的共同作用,中期是雨后辐射雾,后期以辐射冷却为主;降水的产生使低层大气相对湿度增加,整层的弱下沉气流,使边界层逆温维持并加强,造成大雾的再次出现;对比发现,高空锋区的明显南压造成的西北路径的冷空气对大雾的消散更为有利。  相似文献   

13.
 舟山群岛位于长江口以南、杭州湾以东浙江北部海域(120.56°—123.00°N、29.30°—30.50°E),是中国沿海最大的群岛,也是中国最大渔场——舟山渔场所在地。舟山海域受台湾暖流、长江冲淡水、江苏沿岸流、黄海冷水团和浙江沿岸流的影响,水文情况复杂,生物种类丰富。港口建设、船舶航行、海上溢油、压载水排放、渔船作业、沿海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长江及其他流域淡水等都可能带来重金属污染物入海。由于海洋生物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较强,同时又反映了海洋环境中重金属的长期积累,因而海洋生物体内重金属的监测是海洋环境重金属监测的重要内容。以舟山海域广布种日本笠藤壶(Tetraclita japonica)为研究对象,分析舟山海域生物体内重金属累计现状,可为舟山海域海洋环境重金属污染评估、海洋环境保护和水产品安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对浒苔多糖的碱法提取工艺进行研究,为评价提取条件对浒苔多糖提取率的影响,首先选用固液比、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和碱溶液浓度4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多水平实验,在此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筛选出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表明,影响浒苔多糖提取率的各因素的主次关系依次为: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固液比,碱溶液浓度;浒苔多糖碱法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90℃,提取时间2.5h,固液比1:40(g:mL),氢氧化钠溶液浓度0.3mol/L;最佳工艺条件下,浒苔多糖的提取率为3.1%.  相似文献   

15.
浒苔多糖的微波辅助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波辅助提取技术,研究了微波功率、液料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对浒苔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并对不同提取方法进行了比较。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700 W、提取温度70℃、液料比40:1和提取时间25 min。在此条件下,浒苔多糖提取率为10.79%。与传统热水浸提和超声提取比较,微波辅助提取浒苔多糖具有节能、快速和得率高等优点。抗氧化试验表明浒苔多糖在浓度0.5 mg/mL的条件下,对DPPH.和.OH的清除率为65.2%和41.2%,还原力为0.354。与阳性对照品BHT和GA相比,浒苔多糖对DPPH.的清除率略高于BHT。浒苔多糖可作为潜在的天然抗氧化剂应用于保健食品和医药工业中。  相似文献   

16.
根据1961-2014年华南地区50个测站的逐日降水量资料,采用改良后的百分位法定义了华南地区前后汛期的极端降水,并运用小波分析、SVD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华南地区的前、后汛期极端降水事件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可能影响原因。结果表明:近54 a来,华南地区前、后汛期极端降水都有明显的年际变化,极端降水指数都呈上升趋势,但是变化周期不同,分别具有3~5 a和6~8 a的显著的变化周期;华南地区前、后汛期的极端降水指数的空间分布存在差异,前汛期在广西东北部和广东中部极端降水指数较大,后汛期在华南沿海地区极端降水指数较大。造成前、后汛期上述差异的可能因素是:(1)大气环流和前冬海温异常变化可能是影响华南前汛期极端降水的重要因素。前汛期由于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强盛的西南气流由南向北输送暖湿气流,同时北方冷空气延伸至华南地区,冷暖空气在华南中北部交汇,对流旺盛,易于发生极端降水;前汛期前冬季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特别是中东太平洋的增暖,为华南地区前汛期降水偏多创造了有利条件;(2)后汛期极端降水的主要原因是局地海温增加,对流旺盛,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的增多,在华南沿海地区易出现极端降水。  相似文献   

17.
以浒苔为原料,采用超声波协同酶法提取多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浒苔多糖提取的工艺条件,并与热水浸提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浒苔多糖提取的最佳条件:超声时间20 min,料液比1∶50,温度50℃,酶用量3.0%,在此条件下重复试验,测得浒苔多糖的平均提取率为16.83%,同热水浸提法相比,多糖提取率明显提高,且提取时间大大缩短.  相似文献   

18.
热带气旋、寒潮与大雾是影响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港口、航道及航运安全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本文通过收集和分析文献资料,给出影响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热带气旋、寒潮和大雾的特征.影响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热带气旋平均每年有2.3次,8—9月是高发季节;寒潮平均每年有3.15次,主要发生在秋末、冬季和初春;大雾日年平均达50~60 d,主要集中在3—7月.并通过SWAN模型,分别计算热带气旋和寒潮天气作用下在横沙浅滩及其邻近海域的波高分布.  相似文献   

19.
浒苔水溶性多糖提取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热水浸提法提取浒苔水溶性多糖.选择浸提时间、温度、浸提固液比作单因素实验,确定其条件范围,并通过正交试验得到浒苔水溶性多糖浸提的优选因素组合:浸提时间4 h,温度90℃,固液比为1:75.  相似文献   

20.
 应用谱分析的方法,讨论了东南亚降水分别与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海温的关系.得出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海温变化对东南亚降水影响的最佳落后时间长度.同时找出了上述2片海域对东南亚降水影响的几个关键区,它可以作为东南亚旱涝预报的强信号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