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美国文学艺术家、文化批评家苏珊·桑塔格对于西方文化中“疾病隐喻”的分析表现出了发微见著的洞察力,言语犀利,不乏睿智,但散文化的风格使其缺乏深层的理论分析和论证。桑塔格的批评实践中隐含着几个重要的文化研究关键词——意义与话语、身体与身份、隐喻与修辞,这些概念和术语有助于对“疾病隐喻”中涉及的一些文化研究问题进行更加理论化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隐喻是个众多学科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文通过阐述隐喻的定义及其本质特征,说明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方法,而且是重要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介绍了学者们对隐喻的分类,并且列举了隐喻在日常、广告、影视、文学和网语中的应用,指出扩展对隐喻的研究对于创新人们的思维和拓宽人们的视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里查兹(I.A.Richards,1936)认为亚里士多德的某些评论的负面影响迟滞了隐喻学的。他首先提出说话人对同一符号往往给以不同指称,是使用者给词语以“意义”。在这个基础上,里查兹主张,隐喻对帮助理解高度有效,而隐喻的实质不仅仅是替代或是比较,更主要的是“互动”的观点,这成了当代隐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这个理论包括如语言实质上是隐喻的、隐喻的两个方面-本体与喻源是互动的、以及共同点理论。本文也介绍其他学者对里查兹观点的一些评论。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建设近日通过验收。在两年建设期内,实验室在中科大生命科学学院建立中心实验室,在安医大附院、省立医院和安科建立了“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研究室”、“分子医学临床研究中心”和“医药生物技术研发中心”等专业研究实验室。  相似文献   

5.
《疾病的隐喻》是桑塔格的一部文化批判的经典之作。它是桑塔格“反对阐释”理论的具体化。本着揭露、批判、细究和穷尽的目的,桑塔格考察了对结核病、艾滋病、癌症等疾病的阐释以及借用疾病对世界的阐释过程,即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病,被隐喻成了一种道德批判、心理评判、政治压迫的过程,揭示了意义“阐释”的荒谬性和压迫性。  相似文献   

6.
隐喻的修辞方法在英语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对读者阅读和学习英语文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隐喻性质的短语和句子不仅能够帮助读者很好地掌握作者在英语文学中想要表达的规律,也可以帮助读者提高自身认知英语文学的方法,有利于读者欣赏和学习英语文学作品,从而丰富了英语文学作品的内容。本文主要介绍了隐喻的定义、隐喻的内涵、隐喻的类型以及隐喻的派别,并简单叙述了在英语文学中使用隐喻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学的审美和功能是自文学诞生以来中西学者为之困惑、因之争论不休的理论问题,许多西方美家如康德、施莱格尔、伍尔德等强调文学的审美而排斥其功能性。而注重文学的社会功用,却是我国文学传统中的主导倾向,从孔子的《诗》可以“兴”“观”“群”“怒”,封建社  相似文献   

8.
认知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语言学学派,它主张从人的认知的角度去观察和研究语言.其感兴趣的课题有概念隐喻,心理空间,意象图式,原型理论等.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用认知语言学的方法来研究分析文学语篇,为文学语篇的研究开拓了一片新的天空.本文拟从图形--背景,意象图式,概念隐喻三个角度来分析歌德的著名诗歌<夜思>.  相似文献   

9.
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国内外学者对隐喻已做过大量的研究。在综合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什么是隐喻做了重新界定,对隐喻生成及消亡的理据和认知机制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潘玥 《科技信息》2009,(31):I0184-I0184,I0094
对于中诗英译问题的研究,国内很多学者主要从文学批评和文学翻译的角度出发,从语法隐喻角度探讨尚为少见。本文旨在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语法隐喻理论,以王维《相思》一诗的两种译本为例进行概念语法隐喻分析,以探索语法隐喻理论对中诗英译的指导作用,希望能为诗歌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新的思考角度。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结核隐喻大量出现.作家或者将其和情欲高涨结合起来,或者将其和浪漫想象联系起来.鲁迅从创作的开始就和他们不同,更多地将结核与民族痼疾联系在一起.围绕结核隐喻的种种用法与意义和有关结核病的知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现代医学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泥炭和腐泥在医学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泥炭与腐泥在医学方面的应用研究,阐述了泥炭与腐泥的碱-乙醇提取物的医疗实践结果,提出泥炭生物活物质,即腐殖酸、各种萜素、维生素、激素、生物胺和酚酸等,具有增强有机体的机能抗生,提高再生机能,及滋养作用等,同时,指出这种天然有机物资源作为制药原料,在医疗疑难疾病和净化放射性污染方面,具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13.
土家族医药作为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特色医药的代表,其药物历史悠久,医学体系独特.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土家族医药在文献整理、药用资源调查、临床应用和药物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众多成绩.对片区土家族医药特点、研究的现状和研究的重要性进行了综述,旨在促进土家族医学传承和土家族医药开发,为片区经济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实验、实习、实践教学使学生认识、了解和熟悉藏医人体三因(隆、赤巴、培根)和各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功能以及在疾病状态下的改变,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够进行藏药药效物质基础、传统方剂配伍规律和藏药炮制技术等的初步研究。在充分掌握传统藏医药对人体、疾病、治疗三者辩证统一认识的基础上,了解现代医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思路、原则和方法,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根据藏医药学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把藏医药传统"师带徒"临床实习、野外采认药等实践活动与现代医学室内实验相结合,构建起由"实验+实习+实践"所组成的"三实"结合模式,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藏医药实验教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西医协同发展中存在的传统“单一病机”分型辨证难以全面触及危急重症复合病机的现状,探究其复合病机下的治疗法则和组方用药显得十分关键和重要。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谢胜教授团队基于中医学整体、恒动、燮理调和与三因制宜的辨证观,提出通过“中西医病机融通”思维诠释危急重症的复合病机演变规律,制定“开宣解郁十法” 并进行实际临床中的组方用药。结果提示气机逆乱导致脏腑气机郁痹是危急重症的核心病机,尤其是“脏气重叠、层层相积”的“五痹”重强机制演变贯穿了临床绝大多数危急重症的病理过程,以“中西医病机融通”组方用药取得了显著疗效。故此提出危急重症的复合病机主要表现为脏腑气机郁痹即“五痹”的创新观点,而“开宣解郁十法”的组方治疗是中西医协同救治危急重症的可能突破口,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急性斑蝥中毒的,临床表现,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救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组急性斑蝥中毒6例的,临床资料及查阅相关文献。结果斑蝥中毒引起的多脏器功能损害经综合救治,本组患者均获治愈。结论以保护多器官功能为主的综合性救治措施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7.
英、汉情感隐喻认知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隐喻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在各种语言中均有所体现,而情感这一抽象概念常常是用隐喻来表达。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大量表达情感的隐喻,这些情感隐喻既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也存在着个性,共性是源于人类相同的生理特征和情感体验,而个性,而是源于不同的地理位置,气候变化,风俗习惯,文化差异等。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为祖国医学“四大经典”之首。它涉猎内容非常丰富、有天文、地理、气象等方面,尤其是阐述了气象对人体的影响。本文主要是对气象的概念和变化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9.
丁福保(1874-1952年)是20世纪前期中日医学交流史上的一位代表性人物。在进一步发掘史料的基础上考察了他在中日医学交流方面的工作:详细介绍了丁福保1909年赴日考察近代医学和进行医学交流的情况;对丁氏翻译日文医学著作的工作进行了全面的论述。通过对丁氏医学译著的种类、数量、质量和传播情况的分析,着重探讨了他在引进近代西医学和日本学者用实验方法研究中医药的成果方面所起的作用和贡献。  相似文献   

20.
伊希巴拉珠尔是18世纪著名蒙医药学家和五明学家.由于他精通佛教五明学,并著书立说甚多,在当时佛学界颇有盛名.尤其他所著《四部甘露》医学著作对近现代蒙医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被誉为近现代蒙医学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