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Krashen提出的“习得——学得”假说和Long的互动假说以及其他语言学家对互动理论的看法和观点,强调了互动对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如何将互动理论运用到大学英语口语教学中。  相似文献   

2.
短篇小说《挑战》描写了中年知识分子的“他”与“她”在轮船舱室里邂逅、并互相挑逗的荒唐的故事,赤裸裸地宣扬了“爱情就是情欲”的观点。这个作品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刊物的编辑部为此组织了一次论讨,发了五篇观点不同的评论文章。读完《挑战》及对它的评论文章,写了一些意见,就教于作者、编者及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3.
艺术批评不仅具备艺术意义,更有文化意义。批评的类型、模式、规模和观念,反映了该艺术的当代命运和流向,钟惦案作为中国当代电影批评的代表人物,其丰富超前的电影美学观念表现了中国人特定的电影文化心态,并深刻地影响了新时期中国电影。他的影评理论,将是我们建设崭新“影评学”的重要基础。一、“以社会为天职”:大众影评论影评是什么?为什么需要影评?在这个容易模糊的概念问题匕钟惦又明确地提出了一个非常中国化的名词:大众影评。“电影评论从专家的书房里走出来,使原来只作为接受对象的电影观众,直接拿起笔来,抒发自己的…  相似文献   

4.
自上世纪80年代认知隐喻学的开山之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问世以来,隐喻学成为一个多学科关注的炙手可热的话题,各种理论层出不穷,有关认知隐喻学方面的文章和论著更可谓车载斗量,令人“眼花缭乱”,为此,宏观的梳理和回顾显然是及时而有益的。  相似文献   

5.
Nature杂志的评论广受关注,常常有争论,总是成为热点,具有广泛的关系。它们旨在为本身不是科学家却对科学有兴趣的人们服务。无论是应用遗传知识的一个警告,还是日本任职制度改革的必要性,Nature杂志的评论都为科学家热情的个人观点提供篇幅。希望发表评论的作者可以通过传真或电子邮件给评论编辑(na-ture@nature.com)发一个提要。新闻和观点Nature杂志的“新闻和观点”栏目提供将科学新闻传达给广大读者的论坛。这是在所有媒体中对所发现的科学研究进行评论的最为广受模仿和欢迎的论坛。科学家…  相似文献   

6.
隐喻理论是解释语言词汇层面的理据性、系统性的最重要理论之一。运用莱考夫的隐喻理论,分析探讨英语词汇的隐喻化现象和过程,研究发现:英语词汇层面普遍存在着隐喻化现象;对于相当多的词汇而言,其语义的产生是通过隐喻思维认知方式构建起来的;当词汇语义以隐喻认知方式延伸时,词汇的本义和它的延伸义之间的主要关系特征是“相似性”。  相似文献   

7.
关键词     
《上海信息化》2008,(12):88-88
由中央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承办的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网站——《学习与实践》网(“kxfz.people.com.cn”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cn”)日前正式开通。网站开设了“学习实践动态”、“科学发展时代先锋”、“科学发展在身边”、“理论评论”、“学习辅导”、“互动交流”、“成果展示”、“资料数据”、“在线服务”等九大板块,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拟就学术界关于这一理论研究中争论的焦点问题即社会形态的含义、“五形态”与“三形态”之争、“三形态”划分的差别、“两阶段”论、社会形态的“跨越”的主要观点进行综述,并且作一些评论。  相似文献   

9.
马秋月 《科技信息》2009,(14):211-212
认知语言学认为,任何语言现象都是有理据的。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识解理论,从空间关系的视角探讨了汉语中“前”的语义网络构建,试图以具体的语言事实检验空间概念及其空间意义拓展的观点。文中指出,在汉语中,“前”所投射的主要目标概念.为相对抽象的时间域,与“前”有关的词语用于隐喻抽象概念的为数众多,这验证了认知语言学中意义是概念化的结果的观点,说明空间概念作为人的经验之一构成了理解其他概念的基础,基本的空间意象图示是人们对抽象领域概念化的认知工具。  相似文献   

10.
儿童书面语中空间维度词"大/小"使用的认知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认知语言学的词义分析理论和隐喻理论为基础,运用认知的观点和方法,分析了1145名中小学生108万余字随堂作文中七对空间维度词的出现时间、使用频率及“大/小”的隐喻映射域,探讨儿童抽象概念和空间概念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简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简评陈军英国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在其《翻译入门》一书中首次将翻译方法划分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大类.本文就此观点进行简要的介绍和评论.早期的翻译理论.由于缺乏语言学的指导,主要从文学的角度研究翻译.在翻译方法上.分成直译和...  相似文献   

12.
《神话历史》丛书在资料处理、理论运用,或者说二者的“互动”上都达到一定的“规模”。对于经史相连的中国式“古典学”,尤其是“礼学”、“春秋学”等,“丛书”作者,跟近年学术新进们一样做了相当艰难的摸索与尝试,以“西学”为参照系,在经籍思想内容、历史意义、文化观念、思维机制的探掘上,尤其是给予现代性的哲学升华上,花了力气,也得到一些收获。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评论了“弹性柱体的扭转理论”一书中钱伟长所写的三章。 第一章“绪论”共有一万五千多字,共计 21页,除了占一页半的引言S1.1,和占半页的结束 语 S1.8以外,其他几节,除个别几小段外,都是从T.J.希琴斯 1942与 1943年的两篇总结性文 章抄来,而且不注明来源(贝附录1)。在钱伟长自己写的两小段中包含了一小观点上的错误, 他片面地夸大了确定独立的弹性系数的个数这个理论问题在推动柱体扭转问题研究中的作用。 第二章“弹性柱体的扭转理论”除了扭转理论的一般介绍以外,包括了钱的“圣维南扭 转问题的物理假定”一文的内容。本文中指出钱的这篇文章的全部内容包括推导步骤都是从古地 尔[5](1937)的论文抄来的(见附录II)。钱只介绍古地尔的非主要结果,而把他的主要结果加 以剽窃。 第九章“变截面圆柱体的扭转”的内容主要是抄自索连尼克·克拉沙[6]一书。 总的来看,这三章中80%以上的材料几乎是原封不动地抄自别人的著作,余下的也没有什么 创造性的见解,却给读者留下若干错误的论述。  相似文献   

14.
新年伊始,“探索与争鸣”专栏与读者见面了。“探索与争鸣”专栏主要刊发既有较高学术理论价值又有重大现实意义的学术理论文章。通过这个专栏,我们将向学术理论界推出本刊的“拳头产品”。当前,学术著作出版难问题,正在成为发展科学、繁荣学术的严重障碍,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李建同志在论文《学术著作出版难问题之研究》中,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争取大众读者、创造现实读者,才是解决学术著作出版难问题的真正出路”。这一见解受到了国内有关报刊的关注和重视,《光明日报》1988年11月20日第一版,《中国图书评论》1989年第一期,《图书情报知识》1989年第一期,发表、摘登了此文的部分观点。为了推动学术著作出版难问题的讨论和研究,本刊特在此发表李建同志论文的全文。余昌忠同志的论文《关于文章学科学体系的构想》,在述评学术界关于文章学的各派观点的基础上,澄清了一些混杂概念,分析了文章系统运动的全过程,提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文章学新框架。此文对于研究和创建科学的文章学新体系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英汉“疾病”隐喻构建异同的体验和文化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疾病”隐喻引起了国内外许多学科学者的高度关注。国外对“疾病”隐喻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文学和非主流医学,包括人文医学、心理医学、行为医学、社会医学等。国内学者的研究甚少,且多数是疾病隐喻与文学的研究。本文主要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根据Lakoff和Kovecses的理论,分析疾病隐喻作为来源于战争、空间、颜色、非自然状态等四个领域的概念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普遍性与差异性及其构建的体验和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是近年来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拟就学术界关于这一理论研究中争论的焦点问题即社会形态的含义、“五形态”与“三形态”之争、“三形态”划分的差别、“两阶段”论、社会形态的“跨越”的主要观点进行综述,并且作一些评论。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流行的两种“晚旋技术”理论进行了分析和评论,提出了“晚旋技术”的主导因素是科氏惯性力矩效应的新观点。  相似文献   

18.
钱先生对宋诗情有独钟,有《宋诗选注》在焉。而《谈艺录》对宋诗,尤其对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陈与义等,都有精辟独到的评论。提出以“体格性分”别唐宋诗;而对“夺胎换骨”、“点铁成金”,更提出了全新的认识。这些都有极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诗学价值。对吕本中提出的“活法”也进行了深刻的阐述。以文体相互“侵入扩充”的观点,来解说宋人的“以文为诗”、“以诗为词”。  相似文献   

19.
柏拉图在《文艺对话集》中以诗体形式阐述了他的“理想国”内涵,言说了理念、摹仿、情感、灵感、迷狂等理论概念。他是站在政治立场上表达此类话语的。由于对话中柏拉图的观点是通过他者的口吻述说的,隐喻、反讽、戏谑表达方式的采用,在“灵感诗人”和“摹仿诗人”地位上的贵族化倾向,使他的美学观点显现出鲜明的悖论色调。  相似文献   

20.
C.C.Fries不仅是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代表,而且在语言教学理论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概述他的外语教学观点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论,以期对他的理论有更为全面和深刻的了解,希望对现代外语教学能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