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文章根据2016年3月、5月、8月和10月四个航次对防城港珍珠湾养殖区表层海水的调查资料,分析该海域海水中COD、DIP、DIN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同时,采用富营养化指数法对该海域的富营养化现状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COD、DIP、DIN的均呈现出近岸高于远岸、湾底高于湾口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COD、DIP均于夏季达到最高值,DIN于秋季达到最高值;调查海域全年均未呈现出富营养化状态,富营养化指数在夏季达到最高值。  相似文献   

2.
2021年10月(秋季)对廉州湾近岸海域进行现场调查,分析廉州湾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并利用富营养化指数和有机污染指数对该海域海水水质进行等级划分与评价。结果显示:秋季廉州湾海域的溶解态无机氮(DIN)浓度为0.149-1.587 mg/L,均值为0.493 mg/L;溶解态无机磷(DIP)浓度为0.010-0.084 mg/L,均值为0.033 mg/L;化学需氧量(COD)浓度为0.89-3.27 mg/L,均值为1.47 mg/L。DIN呈现近岸高、中部低的分布;DIP由湾内至湾外呈递减趋势,梯度分布明显,受河流输入影响显著。调查区域的富营养化指数为0.48-76.25,均值为12.23,大多数站位的水质状况属于轻度至中度富营养水平,严重富营养化主要出现在南流江口附近的站位;有机污染指数为-0.15-7.20,均值为1.80,研究区域50%的水质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南流江水质污染最严重,属于严重污染水域。总体来看,河流输入的陆源污染和人类对廉州湾海域的开发利用,是廉州湾海域富营养化和有机污染程度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中街山列岛海域增养殖区表层营养盐及富营养化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2010年春、夏、秋季中街山列岛增养殖区表层海水中溶解态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DIP)和化学需氧量(COD)等水质指标及该海域的富营养化程度。结果表明,海水温度、盐度、pH、溶解氧、COD、无机氮(DIN)、无机磷(DIP)的月平均值均呈季节性显著差异。COD平均值较低,均低于一类海水标准;就DIN而言大多数站位为劣四类海水,而DIP表现为大多数站位属于二或三类海水。E值表明海水基本处于高富营养状态,且富营养化状态指数中COD占优势,其次为DIN,这两者起到绝对性作用;N:P值表明调查海区的海水基本处于P限制潜在性营养;有机污染指数A值表明所调查海域海水基本处于轻度有机物污染。营养盐与盐度和pH都呈显著的负相关,其中与磷酸盐的负相关最为显著,且各营养盐之间大都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根据2012年5月至2015年3月对青岛崂山湾12个航次的调查资料,分析了DIN、PO_4-P和COD的时空特征及年际变化规律。运用单因子指数、富营养化指数和海水有机污染状况指数等方法评价了该海域富营养化状况。结果显示:NO_3-N为DIN的主要存在形式,DIN为崂山湾的主要污染因子,12个航次平均DIN浓度66.67%。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PO_4-P及COD浓度均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N/P近20年总体呈上升趋势,该海域已由氮限制水体转变为磷限制水体,营养盐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富营养化指数均值为0.42,海水有机污染指数变化区间为-0.35~1.50,较富营养化指数法、海水有机污染指数法结论更为客观。  相似文献   

5.
根据2004—2012年在渤海湾进行的连续监测结果,分析、探讨了渤海湾近年来营养盐的变化特征及富营养化概况.结果表明:近年来,渤海湾海水中DIN含量升高,DIP含量有所降低,与1978—1980年相比,DIN增加1.18倍,DIP降低62.1%;从空间分布上看,北塘和汉沽断面的营养盐含量高于其他断面;从时间分布上看,枯水期的营养盐含量低于丰水期;从无机氮的结构特征上看,NO3-N占无机氮含量的40.4%~81.5%,三态无机氮之间基本处于热力学平衡状态;从N/P比值、Si/N比值和Si/P比值上看,近年来渤海湾N/P比值升高,该海域已由原来的高磷低氮转换为低磷高氮的状态;富营养化评价结果是,2008—2012年渤海湾近岸海域NQI指数变化范围为3.24~4.28,平均值为3.71,全部处于富营养化状态.  相似文献   

6.
于2003年7月23~29日台风发生期间在广西海洋研究所对虾工厂化养殖基地现场测定养殖水温、pH值和化学耗氧量(COD),采样分析养殖水体的无机氮(DIN)、无机磷(DIP)及叶绿素a(chl.a)含量,并对水温、pH值、COD、DIN、DIP、chl.a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封闭式工厂化虾养殖生态系中环境因子的变化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台风气候对该生态系中的水环境因子影响较大,一方面既导致了浮游植物的快速削减,也导致了pH值的明显下降;另一方面又导致了COD的显著增加和DIN、DIP的明显上升.台风期间养成密度大的养殖池中,环境因子之间多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养成密度小的养殖池中,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较差.显然,虾池生态系中水环境功能的优劣对对虾的养成质量及抵抗自然灾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虾池有机物的及时清除以及水环境因子的适时调控也是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7.
根据2015年6月对威海双岛湾的海洋生态环境调查资料,分析了DIN、PO_4-P和COD的特征及限制性因子。综合运用单因子指数、水体富营养化指数和有机污染状况评价等方法对该海域富营养化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NO_3-N为DIN的主要存在形式,DIN为双岛湾的主要污染因子,DIN、PO_4-P和COD平均浓度为164.99μg/L、4.51μg/L和0.93 mg/L。除部分站位DIN外,其余站位DIN、PO_4-P及COD浓度均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营养盐及COD浓度平面分布总体呈现南高北低,湾内高于湾外趋势。N/P均值为83.04,营养结构特征为磷限制。对比历史数据,双岛湾N/P失衡呈逐年加剧趋势。富营养化指数均值为0.16,海水有机污染指数变化区间为-0.62~1.02,与富营养化指数法相比,海水有机污染指数法结论更为客观。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及评价钦州湾近岸海域夏季海水富营养化水平状况。【方法】2010年6月采集钦州湾近岸海域15个站位的海水样品,测定海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PO4-P)等的浓度;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对污染程度进行评价,采用海水富营养化指数法以及潜在富营养化程度评价模式对海水富营养化水平进行评价。【结果】钦州湾近岸海域夏季海水中COD平均浓度为1.00mg/L,DIN平均浓度为0.12mg/L、PO4-P平均浓度为0.01mg/L。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钦州湾近岸海域海水中COD浓度符合国家一类海水水质标准;DIN浓度超标率为20%;PO4-P浓度超标率为20%。海水富营养化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钦州湾海域海水富营养化指数平均值为0.47;海水潜在富营养化程度评价模式评价结果显示,钦州湾海域海水营养级别为Ⅱ级。【结论】钦州湾近岸海域海水受无机氮及活性磷酸盐污染;海水富营养化水平为贫营养;钦州湾近岸海域海水富营养化程度主要受陆源污染物及海水养殖影响。  相似文献   

9.
廉州湾近岸的海水理化要素含量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3年7月至2004年6月廉州湾近岸水质监测资料,以DIN、PO4-P、COD为富营养化评价指标,分析廉州湾近岸海水理化要素测值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廉州湾内河口区海水富营养化程度分布较高,湾口区相对较低;水温季节变化不大,盐度春夏季低秋冬高,pH值季节变化不明显,COD夏季明显高于春季,活性硅酸盐冬季较低,DIN春季高于冬季,PO4-P春季大于冬季,廉州湾沿岸水质变化的主要原因与河口径流、沿岸河水、水产养殖排放物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近海工程疏浚对海湾生态环境的影响,2015年7月,分别在不同工期(施工期、非施工期)和潮时(高潮、低潮),对广西钦州湾疏浚工程进行共4个航次的现场跟踪监测,比较不同施工状态下疏浚工程对海湾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显示,疏浚工程的施工扰动使水体中悬浮物、溶解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和溶解无机磷(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DIP)浓度显著增加。疏浚工程附近站点DIN和DIP浓度比对照站点大幅增加,最大增幅分别为151.7%和580.0%,DIP增加幅度大于DIN增加幅度。疏浚活动导致沉积物营养盐释放,明显改变了局部海区营养盐浓度的分布格局。在钦州湾外湾,疏浚工程引起的内源磷元素释放强于氮元素,改变了海湾的营养盐结构特征(cN/cP值)及浮游植物磷胁迫/限制状态,可能引发水华或赤潮,需要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1.
池塘循环海水南美白对虾高产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池塘封闭式循环海水养殖新模式进行南美白对虾高产养殖试验。新模式有集约化程度高,人工调控能力强,饵料转化率高,单位面积产量高,能有效预防虾病,对海洋环境可实现无污染零排放的高环保要求等特点。宁海县越溪点0.933hm^2试验塘,平均产量11401.5kg/hm^2,创我省对虾养殖历史上单位面积产量的最高记录。  相似文献   

12.
广西北海凡纳滨对虾养殖池塘中微型藻类组成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斌  廖思明 《广西科学》2008,15(4):452-455
于2007年4月至8月间,不定期到北海市侨港镇和大墩海的12口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ei)养殖池塘采样调查微型藻类组成。结果表明,处于养殖前期的4口池塘,微型藻类种类数量相对较多,藻细胞密度相对较低,优势种类主要是硅藻和绿藻,两者的密度占到微型藻类总密度的80%~90%。处于养殖后期的8口池塘,微型藻类种类数量相对较少,藻细胞密度相对较高,优势种类主要是颤藻和裸藻。一味降低盐度促使对虾快速生长的养殖方法,不利于维持水体中有益藻类的生长和保持水质稳定。  相似文献   

13.
研究同安丙州、厦门高崎虾池底质添加炉渣、锰矿粉及漂白粉氧化性物质,通过缺氧培养、测定了虾池沉积物间隙水Fe(Ⅱ)、Mn(Ⅱ)的变化速率,结果表明:漂白粉有很强的氧化作用,能迅速净化虾池底质,但容易失效,炉渣、锰矿粉中Fe_2O_3、MnO_2的氧化性较漂白粉弱,但具有反复循环净化虾池底质的作用,且能较长时间抑制虾池老化、净化消毒水质,同时,护渣是工厂废料,价格低廉,作为虾池底质净化剂可变废为利。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钦州市市辖区湿地动态变化情况,探明湿地变化速度和原因,为地学信息图谱在湿地动态变化研究提供典型案例和实证。【方法】根据钦州市市辖区1990年、2000年和2010年的TM遥感影像,采用人工解译法和谱间关系法提取钦州市市辖区湿地类型空间分布信息,并应用地学信息图谱分析方法进行湿地动态变化分析。【结果】(1)1990~2010年钦州市市辖区河流、湖泊水库面积分别减少958.52hm2、1718.93hm,主要转变为非湿地、虾塘;(2)1990~2010年虾塘面积增加4557.87hm2,主要由非湿地、河流等类型转入;(3)1990~2000年红树林面积增加468.51hm2,主要由非湿地、河流转入,2000~2010年面积减少104.67hm2,主要转变为非湿地、虾塘;(4)1990~2000年水田面积增加1506.98hm2,2000~2010年面积减少1226.89hm2。【结论】钦州市市辖区湿地保护的比较好,呈增长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讨在土池中高密度养殖日本对虾(Penaeus japonicus Bate)的可能性,于1997年8月28日至1998年1月4日在广西沿海土池中进行秋冬日本对虾养殖试验,试验共设5口虾塘,每口池塘面积0.667hm2 ,底质酸性砂质,池水深可达1.8米,养殖水靠水泵抽取,沿进水渠道引入虾塘,1号-5号虾塘的养殖密度分别为62.4万尾/公顷,96.0万尾/公顷,96.0万尾/公顷,88.8万尾/公顷,96.8万尾/公顷,结果表明,在高密度的养殖条件下,日本对虾的生长速度随温度的下降和对虾个体的增大而减慢,与自然条件下生长的日本对虾相比较,高密度养殖试验中的日本对虾的生长缓慢得多,说明在类似的条件下进行的高密度日本对虾养殖,很难使日本对虾在常规养殖时间内达到较好的商品规格。  相似文献   

16.
在防城港市企沙镇建设潮上带虾场,虾场面积80hm^2,虾场由虾池,进水系统,排水系统,增氧系统和其它配套设施组成。其中,虾池分为圆形池和方形圆角池,每口圆形池按0.667hm^2设计,池底半径44.58m,池上面半径48.26m;每口方形圆角池按0.833hm^2设计。池底每条边长89.16m,池上面每条边长96.52m,池中心设计排水系统,利于排污,还能增大排水流量,显著缩短排水时间,工作井按四口虾池建一个,遇到旁边不足四口虾池,则按三口,两口或一口虾池建一个的方案设计与四口虾池联通的工作井为六形(面积23.4m^3),与两口虾池联通的工作井为长方形(16.0m^2),这种设计既节省投资,又利于排水,排污和收虾,虾场已经过几年大规模对虾高产轮养试验示范。试验结果表明,各系统设计合理,使用正常,能满足集约化对虾高产养殖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17.
虾塘还林及其海洋农牧化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我国东南沿海红树林退化情况和海水虾塘养殖业严重衰败问题,对我国退塘还林的潜在规模及其重要意义进行分析和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虾塘红树林湿地生态农场"建设思路和3种生态养殖模式。理论推算表明,生态改造后虾塘养殖的经济效益提高1.2~2.0倍;氮(N)和磷(P)的年环境负荷量分别减少28.51%~56.39%和25.63%~88.13%。此外,虾塘生态改造还将显著美化滨海湿地景观,为耐盐功能性植物开发利用和滨海休闲业发展奠定基础。"虾塘红树林湿地生态农场"兼顾了生态与生计同时所面临的问题,并可作为一种激励机制,促进退塘还林和蓝碳经济发展。最后,讨论了技术、农户积极性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可行性,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斜带石斑鱼在中国的养殖主要位于南方,养殖规模仍不及其他海水养殖鱼类,如卵形鲳鲹、海鲈、军曹鱼等。苗种培育成活率低是造成斜带石斑鱼养殖业发展滞后的主要“瓶颈”之一,这与石斑鱼仔鱼开口期缺乏适宜的生物饵料有关,尤其是浮游动物的缺乏。为此,文中设计了4种不同培水方式,研究其对斜带石斑鱼育苗池中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方式1中分别添加益生菌、虾片40 mL·m-3和4 g·m-3(组1),方式2中分别添加益生菌、虾片80 mL·m-3和8 g·m-3(组2),方式3中添加小球藻液2.5 L·m-3(组3),方式4中添加小球藻液5 L·m-3(组4)。每组设3个重复。育苗池规格2.5 m ×4.0 m×1.1 m(宽×长×高)。结果表明,组1和组2中浮游植物、浮游动物种类数高于组3和组4。益生菌和虾片的添加可显著提高育苗池中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密度。整个育苗过程中。组2所含浮游动物密度维持在较高水平(1.3 × 10.5~2.1 × 10.5 ind·L-1),组1和组2中浮游动物密度要显著高于组3和组4(P≤0.05)。从实验中可看出石斑鱼育苗池中添加一定量的益生菌和虾片,可获得较丰富的浮游动物群落,为石斑鱼仔稚鱼生长提供活饵料。  相似文献   

19.
在广西防城港市企沙镇进行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m)和日本对虾(Peraeus japonicus)轮换养殖试验。虾池为砂质土池,圆形或椭圆形,虾池深2.45m,每口池面积0.40~0.82hm^2,每池中心有一个排水和排污系统,池堤内斜坡用水泥预制板衬砌。斑节对虾于1998年和1999年的4~5月放苗,平均放苗密度分别为73.97尾/米^2和60.14尾/米^2。平均养殖天数分别为128d和124d;日本对虾于1998年和1999年的8~9月放苗,平均放苗密度分别为31.00尾/米^2和34.13尾/米^2,平均养殖天数为112d和110d,结果表明,斑节对虾的成活率为55.02%和56.00%,单位产量624.30g/m^2和601.55g/m^2,日本对虾的成活率为44.56%和44.93%,单位产量113.07g/m^2和127.09g/m^2。  相似文献   

20.
对厦门市潘涂虾场一口虾池1995年4月发生的一起简单裸甲藻赤潮进行跟踪调查,报道赤潮期间虾池水环境因子、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变化特征以及浮游植物的种类更替。调查显示,赤潮发生前浮游动物大量繁殖,快速消耗浮游植物进而引起池内无机营养盐(特别是活性磷酸盐)的积累是本次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赤潮发生期间,赤潮生物的暴发性增殖在抑制多数藻类(主要是硅藻)的同时,也促进了一些裸藻类、甲藻类和蓝藻类的生长繁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