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巍 《晋中学院学报》2012,29(5):115-117
中国鼓词文学从属于中国说唱文学,其学术性研究起于民国时期的赵景深、郑振铎、老舍、赵树理等先生,鼓词文学的研究至新中国成立后学者主要关注于资料的搜集整理著录,这为鼓词文学专题史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中国鼓词文学发展史》最近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填补了中国说唱文学中鼓词专题史研究的一块空白,这部专著从中国鼓词产生的先秦一直论述到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鼓词的现状发展,无论是从学术研究、阅读文本还是欣赏艺术的角度都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和精细的论证前提,也为同属中国说唱文学其他曲种专题史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贾凫西(公元1590——1674)名应宠,号澹圃,晚号木皮散人,山东曲阜人,代表作品《木皮散人鼓词》(简称《木皮词》)。他是明末清初具有封建叛逆思想的进步文人,他为我国鼓词艺术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今距其谢世虽已三百余年,但其独立思想,独立人格却倍受后世人推崇,其作品的思想艺术价值,也颇受人们重视。他是一位善于运用鼓词作为武器去揭露统治者教育人民的艺术家。  相似文献   

3.
明清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各地不同风格的俗乐——民歌、小曲、弹词、鼓词、十番、鼓吹、南北曲(戏曲)等等,在经济发达的沿海城市里广泛流行。本文阐述了明清时期民歌与小曲的艺术形态发展及特点。  相似文献   

4.
子弟书(单唱鼓词),是清代满族说唱文学北方鼓词的重要一支,是中国鼓词在发展过程中一个特殊的阶段性产物。它是以清代"旗人"阶层为社会基础而产生的一种民间曲艺。《清代八旗子弟书总目提要》,是在对清代八旗子弟书进行搜集与整理的基础上编纂的一部清代鼓词类书目提要,是目前国内第一部较为完整著录子弟书曲目和详尽内容提要的一部索引性工具书和子弟书目录学专著。本文通过介绍评述它的著录内容、编撰过程以及学术个性等方面的特点,客观展现这部反映最新子弟书研究成果的目录著作的整体风貌。  相似文献   

5.
在当下,电子媒介已成为口头传统"朝向当下"研究中不可忽视的视域。作为地方标志性口头传统,温州鼓词自20世纪中期以来经历了广播、录音带和VCD的传播过程,形成了不同特征的口头表演形态。电子媒介已成为现代口头传统重要的传播载体,并作为内在的建构力量形塑了口头传统的多样形态,展现了当代口头传统的多重面向,也丰富了口头传统的传承形式。当下口头传统的研究应该探求电子媒介对口头传统传承方式和传统形态的革新,全面呈现当代口头传统的传承生态。  相似文献   

6.
温州人以敢闯敢试的精神和胆识,创造了适合温州经济发展的“温州模式”,而温州地区各类专业、行业协会就是“温州模式”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赴浙江温州地区学习考察,听取了温州乡镇企业局领导的情况介绍,同时围绕协会工作,与温州市烟具协  相似文献   

7.
洪炳文是温州乃至中国近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戏曲家、诗人。《洪炳文集》多方搜罗,共收其诗词作品五百余首,但有遗珠之憾。从各种文献资料中搜出的这35首佚作,写作时间与背景各异,艺术成就高下不一,可为全面了解洪炳丈的思想、把握其艺术成就提供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8.
南朝著名的道教思想家、医家陶弘景曾隐居温州多年,在瑞安、永嘉等地留下不少遗迹和传说。不论编著道教典籍活动,还是炼丹活动,其重要的实践地都离不开温州。他并且在温州收获了弟子周子良,也留下了与温州有关的散文篇章。对陶弘景与温州有关的行踪作一考证,揭开陶弘景在温州的隐秘岁月之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9.
申丽珍 《科技信息》2013,(9):37-38,47
本文从地域文化的概念及内涵出发,搜集、整理了当前温州地区各公共图书馆和各高校图书馆与温州地域文化相关的特色数据库。首先,形成温州地区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表和温州高校特色数据库表。其次,从如何保存、推介地域特色文化数据库角度,分析当前特色库建设与维护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联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范畴,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之一。温州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联系观点和自身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通过温州商会、行业协会、世界温州人等中介连成一体,编织了温州人关系网。运用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方法,阐释了温州人关系的涵义和特征,分析了温州人对社会资本的运作和转换,揭示了温州人的本质在于温州人的社会关系网,逻辑地再现了温州人关系网的历史运动。  相似文献   

11.
拦街福是具有鲜明温州特色的大型民俗节日。其雏形出现在清初,清中后期盛行,至少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初以春祈、禳灾、求吉的民间信仰为主线,继而融入文化娱乐和商贸活动,并且吸收上巳节、花朝节民俗,最后发展成为集信仰、娱乐、商贸为一体的复合性民俗活动。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此俗衰微。近年来,温州市政府对此文化遗产进行了抢救,多次成功举办拦街福,现已成为该市每年旅游节的重头戏。  相似文献   

12.
“温州模式”从形成到发展,和温州民俗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温州民俗是历代温州人民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文化,它的“约定俗成”,对人们的思想以及生产、生活起着长期的潜移默化,甚至是不可抗拒和不可估量的影响,从精神因素中去探索,是基于全体温州人民对优良民族传统精神的发扬,如在创造“温州模式”中温州人所表现的勤劳耐苦精神,走南闯北艰苦创业精神,以及多次超前实践中表现的不屈不挠的顽强性格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等,都和几千年温州民俗文化对它们的孕育、影响有关,我们从“温州模式”的发展中,可以清晰地找到它们的轨迹,这正是温州民俗文化精神的延续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3.
南宋以来,温州地区经历了以闽籍徙温移民族群为主导的四次移民浪潮,分别是南宋时期因为“淳熙水患”而造成的补籍移民浪潮、明代初期卫所制度下的卫戍移民浪潮、明代中后期出于生存压力而出现的移民浪潮以及清代初期动乱所导致的移民浪潮,这四次移民浪潮使温州南部的平阳、苍南等地至今仍保留丰富的闽文化遗存和完整的闽文化社会形态,这四个时段成为南宋以来闽籍徙温移民的四个重要契机。对这四次移民契机形成原因及具体状况的探讨,有利于后人进一步研究南宋以来闽籍徙温移民宗族社会的发展与嬗变。  相似文献   

14.
元杂剧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创作遵照约定俗成的习惯来进行,可以说,它既是艺术表现,也是民俗表现,它与民俗文化关系极为密切。本文从民俗文化的四个层面,即民间传说、民俗语言、民间信仰、民间礼仪与《窦娥冤》的文本创作之联系,来具体阐述这样一个主题——作为元代时代精神的元杂剧,它的出现,是由民俗文化整合的结果,是由民俗文化赋予这个时代以鲜明个性,并以元杂剧这种文学体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作为温州著名的连锁餐厅品牌,天一角以温州小吃多而全著称,其营销策略运用了诸多的民俗元素,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民俗营销策略的应用使天一角既满足了本地人忆昔念旧的需要,又迎合了外来观光客的体验需求。天一角的成功之处在于:全方位挖掘了地方民俗资源,用现代化的手段对其加以包装,并在营销过程中积极与政府活动配合。  相似文献   

16.
两晋以来的温州文学,在诗学观念、创作风格等方面,呈现出了独特的传承发展规律。经千百年积淀的永嘉传统诗歌文化,不断地被本土诗人们吸收、弘扬。特别是随着南宋温州作家群体的兴起,并占据晚宋诗坛重要一席,在他们同群相和的吟咏和不懈的诗艺探求中,苦吟体物、精秀清圆的诗风得到了进一步的提纯和强化,成为温州文化整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清代光、宣年间,清朝政府的统治已经到了穷途末路,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但戏曲的发展却表现得异常繁盛,颇有“隔江犹唱后庭花”的末世味道。光、宣年间温州地方演剧之盛在张桐的《杜隐园日记》中得到了全面的反映,其重要表征为演出时间的日常化、演出戏台的多样化和演出戏班的多地化。  相似文献   

18.
明代温州知府何文渊是一位能臣、清官,但在温州民间传说中却被丑化为一个心胸狭隘、凶狠毒辣的封建官吏。历史与传说之间呈现出一道扑朔迷离的鸿沟。通过大传统与小传统的互动关系,运用族群认同以及历史记忆等相关理论,解读何文渊传说,探讨历史与传说的关系。研究表明:何文渊传说是明清以降温州人族群认同的形象表述,是温州民众对当地历史的"集体记忆"。中国传统社会里知识精英和普通民众之间的思想互动,使中国文化具有历史与民俗传统交融的特质。  相似文献   

19.
巴渝《竹枝歌》与文人拟作的《竹枝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被誉为“诗之《国风》,辞之《九歌》”的《竹枝歌》,本是巴渝民歌,它盛行于唐宋时期,以刘禹锡为代表的唐宋文人学习,拟作的《竹枝词》,对民间《竹枝歌》进行了艺术的提升,使之在唐宋诗中别具风韵,《竹枝歌》在民间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灵活变通性,它在传承和不断变异,以适应新的社会生活需要,《竹枝歌》展示了巴渝人民的文艺创作天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