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温州是一个典型的移民社会。移民带来了温州经济的发展。温州移民文化呈现多种形态,其中包括温州侨乡的移民文化、旅居地的移民文化和新温州人的移民文化。温州移民社会管理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温州移民社会是一个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来温州传教的英国传教士主要有循道会的苏慧廉、苏路熙夫妇和孙光德,以及内地会的曹明道等。在饮食、服饰和婚嫁习俗这三个方面,英国传教士与温州民俗都产生了某种程度的碰撞和冲突,同时,这些传教士在不放弃基督教文化以及对基督教文化充满优越感的前提下,努力调适自己的心态以适应温州民俗。这些传教士对温州民俗的妥协和适应主要是出于其生存需要和传播福音的功利性动机,而非对温州本土民俗乃至中国传统文化心悦诚服的接受。  相似文献   

3.
万年红 《科技信息》2011,(34):49-49,51
创意文化发展研究是发展温州区域文化、提升温州软实力、服务温州地方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论述了民营企业产业结构大调整时期温州创意文化发展背景及研究意义;以影视动画产业为温州创意文化的发展方向,介绍了发展温州创意文化的新思路,重点分析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应对措施。研究结果表明,温州创意文化发展对促进温州市、浙江省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申丽珍 《科技信息》2013,(9):37-38,47
本文从地域文化的概念及内涵出发,搜集、整理了当前温州地区各公共图书馆和各高校图书馆与温州地域文化相关的特色数据库。首先,形成温州地区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表和温州高校特色数据库表。其次,从如何保存、推介地域特色文化数据库角度,分析当前特色库建设与维护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饮食文化已经成为全球化过程中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显著标志之一。它保留了属于民众的特定文化记忆,是一个族群、一个地域的"记忆之所"。共同的文化记忆构成并强化了民众的地域文化认同。温州的饮食文化有异于其他地方饮食文化的明显特质,这些特质成为世界温州人的记忆之所,促进了世界温州人的地域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6.
潘玲珍 《科技咨询导报》2010,(15):185-185,187
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中国教育体制深化市场导向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认为温州文化就是一种温州人创业文化,并试图将温州高校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放置在整个区域文化背景下展开研究,立足温州,充分利用温州本地资源,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7.
温州鼓词始于明代,清初逐渐流行,具有悠久的历史。温州鼓词与诗歌、新乐府、近代曲和杨柳枝词等均有关,承受了古乐衣钵,融合了民间小调,集中了在野文人与民间艺人的智慧。随着当前人们消费方式和生活观念的改变,温州鼓词艺术受到强势文化的侵蚀。传承温州鼓词艺术,不仅是保护温州的民间艺术,更是重建温州人文形象与精神内涵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新疆为例,通过分析温籍企业家的创业文化和温州商会的形成与作用,找出温州企业内部及构造社会网络中的文化共性,从而得出结论并提出改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温州模式”从形成到发展,和温州民俗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温州民俗是历代温州人民所创造、享用并传承的文化,它的“约定俗成”,对人们的思想以及生产、生活起着长期的潜移默化,甚至是不可抗拒和不可估量的影响,从精神因素中去探索,是基于全体温州人民对优良民族传统精神的发扬,如在创造“温州模式”中温州人所表现的勤劳耐苦精神,走南闯北艰苦创业精神,以及多次超前实践中表现的不屈不挠的顽强性格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等,都和几千年温州民俗文化对它们的孕育、影响有关,我们从“温州模式”的发展中,可以清晰地找到它们的轨迹,这正是温州民俗文化精神的延续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0.
王冰 《今日科技》2013,(7):54-56
本文以科技部、文化部部间会议为背景,综述了科技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通过分析温州文化产业发展现状、问题,描绘了温州文化产业发展前景;提出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策略、工业园区改造与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1.
张詠、李师中、晁冲之、李昭玘是宋代菏泽籍优秀诗人,共存诗450余首。它们的内容涉及诗人日常生活的诸多领域,形式包括古体、近体的主要种类,风格亦自呈新貌,为牡丹之乡赢得了美誉,也为山东乃至中国文学史、文化史留下了一笔别具魅力的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12.
最早提出宋初"晚唐体"一说,并对其成员进行勾勒的是宋元之际的方回《送罗寿可诗序》,今人多从此说,然学界也有异议。笔者将现有文献史料和诗人诗歌创作实践等结合起来考察,认为将"九僧"、寇准、林逋、魏野、潘阆、赵湘归属于"晚唐体"应属无疑。宋初还有很多诗人受"晚唐体"影响,其诗具有"晚唐"风味,但这些诗人作品大多散佚,仅凭几首佚诗残句以及古人的评论,难以考征其诗风归属。  相似文献   

13.
探究永嘉四灵诗派背后的地方诗学传统,可以发现,南宋光宁两朝温州诗坛由两大诗人群体组成:乾淳诸老而能诗者,光宗宁宗朝始以诗鸣者。前者以诗社唱和为纽带,将主流诗坛最新诗学思想带入温州;后者则吸取了前者重唐诗、讲求句律和苦吟的诗学经验。  相似文献   

14.
盛唐时期的经济、社会、文化孕育了繁荣的盛唐诗歌和诗歌中独特的盛唐气象。这种气象 ,不仅从边塞诗歌作品豪迈、雄浑的风格中体现出来 ,也从山水诗歌作品清新、优美的风格中体现出来 ;不仅从天真、浪漫的诗人作品中体现出来 ,也从现实、沉潜的诗人作品中体现出来 ;不仅以诗歌的艺术形式来表现 ,也以诗人的情怀、理想、精神风貌来表现 ;不只是某个诗人的创作表现出这种气象 ,而是该时期诗人群体创作共同形成的时代气象  相似文献   

15.
“永嘉四灵”为宋诗重要流派。考论永嘉四灵诗派研究中的若干细节问题,如四灵之排名、四灵为叶适门人、徐照生年、翁卷生年及登乡荐年等,根据前人的不同记述和提供的线索,进行分析甄别,提出判断意见。  相似文献   

16.
孟浩然毕生的审美追求是“求真”“求自然”。这种追求为盛唐诗人的创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审美范式,它具体表现为三点:一是将日常生活入诗,二是将兴寄入诗,三是独特的抒情手法和入俗致雅的语言风格。孟浩然的创作,扩大了唐诗的题材,有效的抵制了初唐时期的浮靡诗风,谢灵运结合在一起,完成了由陶,谢到王维过渡,将山水创作推向繁荣,孟浩然的创作确立了平淡诗风在盛唐诗坛的地位,开启盛唐诸大家的视野。  相似文献   

17.
初唐宫廷咏物诗在内容上以应制咏物为主,但又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唐太宗时歌咏事功与时代风会交融的咏物诗,武后及中宗时期务求藻饰及童蒙示范的咏物诗都体现出初唐宫廷咏物诗不同的发展风貌。  相似文献   

18.
沉默的康桥--徐志摩《再别康桥》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别康桥》不是一首单纯抒发离情别绪的赠别诗,而是一首政治诗。既是诗人资产阶级理想破灭后的散发弄舟之作,也是诗人心灵苦旅中的一次总结性的沉默放歌。沉黩的康桥既是诠释诗人寂然内心的生动的诗歌意象,又是诗歌主旨之载体。它那轻柔的风格美,和谐的韵律美,整饬的诗体美,散逸着中国式的古典美,熔铸成一个诗的志摩。  相似文献   

19.
胡宿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诗歌创作极富特色的诗人,被清人视为“西昆后进”.胡宿天圣二年(1024)登上政坛、文坛,治平四年(1067)去世,这四十余年间正是北宋诗坛处在新旧诗风转换时期,因此,胡宿无论是诗风还是诗学思想均呈现出复杂多样的一面.在诗学思想方面,胡宿除主张华实并重外,已有“平淡”之论,是北宋诗坛较早提出“平淡”诗论的诗人,同时,他还赋予“平淡”如古乐一样平和雅正的意义,这与他诗文中多次提到的“正始之音”所包含的“雅正”含义一致;另外,与此相应,他还推动了“清”这一美学范畴在宋代的发展,充分体现出后期昆体诗人在对西昆体接受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文学观的复杂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