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可视化在科学史上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认知优势,并启发了大量的科学成果,但其如何形成这一认知优势可分解为三个认识论问题。本研究基于所有认知行为都是基于大脑内部的认知机制这一前提,认为科学可视化是通过外部视觉刺激影响内部认知,并在这个研究思路上,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与建模,构建了三个模型分别回答三个认识论问题:解释视知觉创造力的“意象-图式-表征”模型、解释外部视觉刺激带来认知优势的三要素解释框架、解释注意力与先验知识参与的双向模型。  相似文献   

2.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6):100-105
在德国学界近一个世纪不间断的文献整理和实践推助下,惯常以哲学家和数学家身份出场的莱布尼茨,如今又以技术发明家的面孔"重现江湖"。他的许多技术发明与实践被重新研究、复原、建模和评估,其技术思想也开始得到关注和研究。他的技术思想整体概括为系统性与自动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机械论的有机论三个方面,具体包含一般科学、技术交换、共同福祉、技术用于外在事物等方面。这不仅向世人展示了莱布尼茨的另一重身份,也丰富和推进了人们对当代技术哲学以及对近代哲学的理解视域。  相似文献   

3.
科学史的辉格解释与反辉格解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明雯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11):102-104,109
如何看待和解释科学的历史?用今天的观点和标准去审视衡量,还是以历史的眼光和尺度去看待、复原历史,西方史学中有"辉格史学"和"反辉格史学"之争.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历史的梳理说明能否正确处理这两种历史解释方式,必须有一种真正的辩证眼光.科学史家的任务不是给过去"打分",而是理解科学、理解科学的历史、理解科学历史长河中的科学家.  相似文献   

4.
科学解释具有实用特征(pragmatic aspect).这一特征与"科学解释的标准形式"相比,具有解释主体的相关性,即因解释主体的差异寻求多样化的解释形式.本文通过生物学解释的特征的分析,指出生物学解释具有因解释主体不同而形成的语境相关性,而这一特性决定了生物学解释与物理学解释的本质差异.  相似文献   

5.
亚当斯概率逻辑是研究有效推理中概率传递的一种逻辑.它来源于英国著名数学家弗兰克·拉姆齐提出的一种主现概率思想,与"拉姆齐检验"密切相关.亚当斯的概率逻辑的理论意义在于现代归纳逻辑随着逻辑经验主义的衰落而淡出西方科学哲学研究的舞台.正当现代归纳逻辑研究一时陷入沉寂之际,亚当斯概率逻辑的提出无疑是寒冬里的一声春雷.它使人看到了科学哲学和归纳逻辑发展的希望和曙光,开辟了把概率逻辑与条件句逻辑结合起来研究的全新道路.它是现代归纳逻辑系统的一支新秀,值得我们充分关注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亚历山大时期的数学家秉承了古典时期的数学家同哲学结盟的关系,同哲学的关系不是断交,而是续盟。克莱因在《古今数学思想》中认为亚历山大时期的数学家"同哲学断了交"。为了更清楚地理解克莱因这句话的含义,通过阅读克莱因书中的这句话在该节的相关内容与克莱因的另一部著作《西方文化中的数学》相关内容得出,克莱因强调数学家同哲学结盟是指数学家研究纯粹数学,这时候数学就是形而上学的哲学,数学家把数学应用到工程中就是"同哲学断了交"。本文从亚历山大时期数学家研究数学内容的视角、从理论数学转向应用数学的视角,从古希腊数学与哲学密切结合对后世影响的视角,从古希腊天文学发展的视角,从古典时期的哲学家对亚历山大时期的数学家影响的视角,都说明了亚历山大时期的数学家同哲学仍然是结盟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数学是我国基础理论科学中相对来说发展得较好的学科之一。解放以来,我国数学家作出了一批在当时或当前国际上领先的重要数学成果,有相当大的一支理论基础坚实、科研能力强、有一定经验和较高水平的中、青年数学家队伍。这是老一辈数学家辛勤培养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对科学课堂中学生的解释表现和教师的解释行为的研究表明,传统教学对科学解释能力的系统培养存在缺失。美国学者提出的"论断-证据-推理"框架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益尝试。然而在取得阶段成果的同时,此框架的哲学基础使其后续研究遇到了瓶颈。故我们引介了科学哲学领域对科学解释的思辨,在此基础上结合哲学理论和教育理论重新审视"论断-证据-推理"框架及基于此框架的科学解释培养模式。在借鉴其培养策略和测评方法的同时,本文限定了科学解释的概念范畴,建议以解释模型发展史为线索,在实证研究基础上重构科学解释能力的学习进阶。  相似文献   

9.
基于数学家探讨问题的方式,先后分析了先物结构主义对结构即抽象实体的先物强调、模态结构主义回避数学本体之消除主张各自面临的问题,最后以数学实践为基础,给出范畴论结构主义的本体论解释。数学对象即结构,而结构就是数学家们真正讨论的"事物"或"主题"——范畴中的对象。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一种传统的观点,科学的目标是解释而非理解.然而,包括爱因斯坦和亨普尔在内的许多著名科学家和哲学家都认为科学的目标是理解.但一些人坚持认为,即使这些著名科学家和哲学家用到"理解"这个词,他们只是随便一说;"解释是科学的目标"才是他们严肃认真的看法,至少对于亨普尔是如此.本文反驳了这一观点,探讨了"科学的目标是理解"这...  相似文献   

11.
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科学、媒体与公众之间却产生了信任危机.基于主体哲学的科学传播研究难以解释并解决这一信任危机.本研究试图从突出主体间性的现象学入手,总结出科学传播中的信任是一种正向的、积极的主体间关系,也是一种有约束机制的关系.这一关系的形成强调科学、媒体与公众三个主体的共同显现,同时与他们之间的"成见"有关....  相似文献   

12.
科学解释的语用学认为解释是与语境相关的。科学解释的语境相关特征对于生物学中多样化的解释模式能够给出合理说明。通过对生物学中每一种解释模式的语境分析,我们能发现每一种解释模式所包含的独特"解释内容"和每一种语境所特有的"描述性信息",即解释的"语境信息"。而生物学中各种"还原论"模式由于忽视了解释的语境相关性,因而损失了不同层次解释模式的"语境信息"。语境分析对坚持生物学解释模式的自主性和多样性,反对各种各样的"还原论"模式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阿伦特在对当代科学技术的批判思考中提出了著名的"阿基米德点科学"的概念。针对当代科学技术对人类整体影响的问题,她作出了"世界异化"与"地球异化"的基本判断。在其中她阐释了"普遍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对立,并表现出对"阿基米德点科学"无穷后退的担忧。她认为存在着这样一个"悖论",这一悖论使人类难逃地球"特洛伊木马"的身份嫌疑。而普列斯纳的"离心定位"(eccentricity)理论则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这一"悖论"。尽管如此,阿伦特把"阿基米德点科学"的思想与其"积极生活"理论以独特的方式融贯在一起,对我们深入认识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政治、社会价值都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技科学通常是指一种关于科学和技术之间相互缠绕关系的思维方式。近年来,人们开始从技科学视角去考察科学史。哈伍德《论技科学的起源》一文中的布尔迪厄式社会学分析属于人类主义解释,而皮克林SDST一文中的"去中心化的社会学"分析则属于后人类主义解释。两者的差异在于:前者偏重于社会维度解释,物质维度被忽视或不过是看作是知识生产的因果输入的共同来源,是技科学解释中的"外在因素";而后者突出了一种积极主动的物质维度,消解了"核心作用"和"主要原因"重要性在历史叙述中的作用,认为物质、社会和概念三个维度都是技科学史学解释中的缺一不可的"内在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作为宗教科学解释的典型代表,宗教认知科学将宗教起源与传播的原因归结为人类复杂的认知机制,在保持客观性与实证性的同时,构筑了一种超越历史与文化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宗教认知理论。笔者以为,作为一门以"解释宗教"为学术旨趣的学科,宗教认知科学应更广泛吸纳文化等因素以确保其解释的科学性。尽管宗教所寻求的合理性不会因宗教的科学解释而消解,但在科学的语境下,宗教转换存在方式并寻求与科学兼容是一种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6.
亨普尔科学解释模式的核心问题及其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解释就是论证"为思想核心的亨普尔模式,是科学哲学中第一个系统的关于解释问题的形式理论。它存在一系列尚未解决的问题,其中最本质的是难于阻止无关项进入解释的问题。本文指出,此一问题产生之根由在于严格的逻辑重建纲领,将解释与由普遍律导出被解释项等同。本文概括了亨普尔模式中这一难题的三种解决方案,并分析了各方案本身所遇到的关键难题。  相似文献   

17.
贝克突破传统社会理论的解释框架,创建了由"建构论的实在论"的认识论基本预设、"既是…又是…"的分析模式以及第二现代性或现代化理论所构成的、新的社会理论的解释框架。这一新的解释框架具有"混合性"或"融合性"的基本特征。贝克基于这一新的解释框架建构了独具特色的风险社会理论。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解释框架实现了对传统社会理论解释框架的一次"革命性变革",为我们认识与研究当代西方社会的转型、当代世界的深刻变迁提供了新启示、开辟了新视野。研究贝克风险社会理论的解释框架对于更为深入地理解与把握他的风险社会理论特色,建构适合于当代世界特征的、新的社会理论的解释框架具有非常重要的方法论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尼安德的"传递论证"中有两个不合理之处:第一,把个体性状出现的遗传学原因扩展为个体性状出现的所有原因,从而把完全因果解释理解成了对个体性状的历史解释;第二,要求对个体性状的解释包括对"原因的原因"的无休止上溯,从而把完全因果解释理解成了终极解释。索伯尔在回应尼安德时只是强调了遗传机制与选择机制属于两种不同的因果路径,没有指出尼安德对科学解释的错误理解,这就不能完全排除选择机制对个体性状的解释作用。  相似文献   

19.
马丁·海德格尔的"存在论"科学概念与他对存在与实体之间的本体论差异的解释,形成了一条理解科学定律及其必然性的崭新道路。就存在论的概念而言,科学是研究的实践,而不是从那些实践中提取出来的知识体。海德格尔的本体论认为,这种实践依赖于对这个研究领域中实体的"存在"的先验理解,而这支配了科学的方法论与概念化。这种理解既要求对这个领域实体的整体规律性(它们无论是什么,都"以相同的方式"行动)的信心,又要求一种可靠的、灵活的能力,它能在面对明显不可能的结果时,以支撑其规律性的方式来发展和阐明这种理解。由此,科学研究领域的规律性结合了该领域实体的反事实不变性与科学家对待那些有规律实体的行为的稳定性/与科学家视那些实体为有规律的态度的稳定性(在无法维持其规律性时,科学家甚至会放弃整个研究领域)。科学容易产生概念危机的可能性,确保了科学理解的真理性,如此,那些可通达其探究实体的基本概念与方法,也可对实体本身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20.
科学革命是科学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变革.历史上不少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其中科学史学家科恩提出的科学革命发生的四个判据很有代表性,对判断科学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这些判据不能解释曾发生的理论革命或较小的科学革命,使人们对是否发生过科学革命产生怀疑.文章通过对历史上关于科学革命研究的梳理与分析,重新界定了科学革命概念的内涵,审视了内外史解释的不足,分析了"科恩解释"的局限性,提出了科学革命发生的"语境解释"及语境转化模型,说明了此模型对于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创建自主创新型国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