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群体选择论的预先假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选择层次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群体选择概念在解释诸如利他行为这类性状的进化中是否必要?目前,这一争论主要是在还原论和基因决定论的框架内进行的。按照这种预先假定,群体选择论主要是用个体的平均性状或者某类性状个体的密度来定义群体特征,从而不能给出具有独立于个体意义的群体概念。这样,所谓选择层次就成了一种约定。近来已经有学者表明,基于多层选择理论和个体论的两种模型在数学上是等价的。本文的主张是:在还原论和基因决定论的框架内,不可能有独立的群体定义;对群体选择的理解一定要依赖于群体结构的假定。  相似文献   

2.
社会突现论是基于系统论与心灵哲学等学科而发展起来的关于社会本质与社会现象解释的方法的一种新型整体主义理论。社会突现论认为,社会一方面由个体聚集突现而成,前者具有后者所不具有的特殊属性;另一方面,社会与个体属于不同的层次,前者不能化归为后者。社会突现论视域中的社会因果研究是以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之争为背景,对于社会层次是否具有因果效力的研究。社会突现论所关注的社会因果问题是某个社会事件是否能够作为不以个体意志为转移的因素对另一社会事件或社会中的个体产生影响。社会突现论认为,某个社会事件能够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影响其他的社会事件或社会中的个体。社会因果既与个体密切相关又不可化归为个体的属性。  相似文献   

3.
李贝特的"迟半秒"实验以及魏格纳的副现象论直接威胁了自由意志的本体论地位,引起了"自由意志危机",但国内外许多著名学者通过新的解读认为这些并不能证明自由意志不存在,其中蒂莫西.奥康纳的自主体—因果力理论则是独树一帜的。他关注的是行动的整个因果链及其解释,从本体论的角度讨论了自主体的原因作用和理由的解释相关性,认为自主体具有基于突现属性的自主体—因果力,是行动产生的原因。但该力具有概率性的结构化倾向,理由则从因果上构造了自主体—因果力并为该力发挥选择作用限定了范围。该理论对因果关系的形而上学问题、心灵的动力学问题以及行动哲学中的行动解释问题有所启示,不失为解决自由意志危机的一种系统而有深度的方案。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以来,非还原式物理主义逐渐成为了当今关于心身问题的主流观点。在这一本体论框架内,虽然笛卡尔式的心理因果难题不复存在,但"心理因果何以可能"仍让人困惑。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大多数非还原物理主义者都接受物理领域的因果闭合性,从而心理性质的因果效力遭到了物理性质的排斥,心理性质的因果效力变得可疑,这也就是所谓的"因果排斥问题"。通过考察可发现,"因果排斥问题"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大多数非还原物理主义者将"原因"等同为了"充足条件"。如果采纳另一种因果理论——干预主义因果理论,那么心理性质的因果效力将不会遭到物理性质的排斥,心理性质从而可以成为行为的原因,"因果排斥问题"也有望被消解。  相似文献   

5.
一些学者将排他性论证中的因果关系解释为特定内涵,并以此消除排他性论证,我们将这种研究称作"因果释义"进路。本文分析了两种因果释义进路:反事实条件句的释义进路和INUS理论的释义进路。经分析,这两种方案都无法彻底消除排他性论证。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分析了因果释义进路的本质,讨论了它不能彻底消除排他性论证的原因。最后的结论是:排他性论证的排斥性并不来源于因果关系本身,所以对因果关系赋予特定解释不能消解排他性论证,因果释义并不是消除排他性论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R.Keith Sawyer提出非还原个体主义并利用Fodor的多重实现和狂野析取论证为不可还原性和下向因果关系辩护,但遇到了论证困难。Fodor的论证无法排除社会性质到个体性质的部分可还原或局部可还原的可能性,而且其论证本身主要是论证了特殊科学的自主性,并不足以证明下向因果关系。导致非还原个体主义论证困难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对依随关系解释模型的过分依赖。第二,心物关系与社会——个体关系未必是平衡的,把非还原物理主义完全移植到社会领域作的论证尚缺解释力。第三,缺乏对社会性质的下向因果的解释模型。因此,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放弃依随关系的静态模型而采用动力学模型;修正认识论上的强突现观点;对社会性质的下向因果论证必须分清三个层次和三种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7.
R.Keith Sawyer提出非还原个体主义并利用Fodor的多重实现和狂野析取论证为不可还原性和下向因果关系辩护,但遇到了论证困难。Fodor的论证无法排除社会性质到个体性质的部分可还原或局部可还原的可能性,而且其论证本身主要是论证了特殊科学的自主性,并不足以证明下向因果关系。导致非还原个体主义论证困难的主要原因是:第一,对依随关系解释模型的过分依赖。第二,心物关系与社会——个体关系未必是平衡的,把非还原物理主义完全移植到社会领域作的论证尚缺解释力。第三,缺乏对社会性质的下向因果的解释模型。因此,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放弃依随关系的静态模型而采用动力学模型;修正认识论上的强突现观点;对社会性质的下向因果论证必须分清三个层次和三种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最近的二十年中,科学哲学越来越关注各门具体科学中的因果作用和科学说明,形成了介入主义与机制论这两种相互竞争的因果理论。对机制论观点的辩护有赖于"生成"概念的澄清。目前已有的对生成概念的刻画深陷于某种"两难困境"。而"事件属性论"的观点——即把生成作为事件的某种特殊属性来刻画——则提供了摆脱这种困境的可能方案,进而有可能为因果机制理论提供更好的辩护。  相似文献   

9.
自休谟以来,因果问题一直是哲学界感兴趣的话题。学者们对于"C引起E"这种惯用的因果表达式的解释长期以来争论不休。随着量子力学的兴起及其产生的广泛影响,使得学者们从因果决定论逐步转向对因果进行概率分析。然而,罗素从科学定律的陈述形式来解释因果,引发学者们拒斥概率分析因果的还原路径,他们主张原因与结果之间存在着不可还原的连续过程。这两种解释进路都在不程度上面临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鉴于此,诸多学者主张,将这两种进路综合起来,为各自面临的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思路。由此,通过剖析相关的典型案例,深入讨论这两种路径各自遭遇的问题和挑战,进而考察道尔的综合方案,指其面临的反例和问题,并提出解决思路和新修正方案。  相似文献   

10.
从个体确定名称指称的角度看,描述论没有考虑个体对自然类对象的内在划分;因果论以所谓直接指称为特征,以因果链搁置对个体指称过程和经验的考察;混合论的两个主要分支都没有真正给出指称的机制,布朗对自然种类词项成分问题的解决也是不彻底的。本文将从各种名称理论中提炼出其关于自然种类词项指称机制解释中的直觉依赖,提出一个关于个体如何确定自然种类词项指称的推理观,并初步检验其解释力。  相似文献   

11.
在理论的群体生物学中,有三种模型都是通过性状适合度(trait fitness)的分布来解释和预见种群结构变化的量和方向。双因子和单因子模型都将性状适合度看成是一种因果属性,而丹尼斯.沃尔什(Denis Walsh)等则指出它们仅仅是一种统计学的属性。笔者通过分析沃尔什的有力论证,尝试表明如果将性状适合度看成是一种因果属性的话,将导致Simpson悖论,因而是不融贯的。所以,关于种群结构变化的统计学解释要优于因果解释。  相似文献   

12.
特殊性与普遍性,是哲学讨论中的基本范畴。然而不论是亚里士多德逻辑,还是西方中世纪形成的传统逻辑,都未能对"普遍性"做出清晰的逻辑刻画。现代逻辑奠基人弗雷格的研究表明,在自然语言中关于普遍性的表达是没有个体词的,而要揭示普遍性的深层逻辑结构,必须诉诸对个体词的分析,普遍性需要借助个体词来表达。只有认清个体词的逻辑性质,才能认清普遍性的性质,也才能更深刻地表达普遍性。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essay we argue that the notion of machine necessarily includes its being designed for a purpose. Therefore, being a mechanical system is not enough for being a machine. Since the experimental scientific method excludes any consideration of finality on methodological grounds, it is then also insufficient to fully understand what machines are. Instea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a machine it is first required to understand its purpose, along with its structure, in clear parallel with Aristotle’s final and formal causes. Obviously, purpose and structure are not machine components that can physically interact with other components; nonetheless they are essential to understanding their operation. This casts an interesting ligh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nd and body: for just as an artifact’s finality and structure explain its operation, so also consciousness is the explanation—not the efficient cause—of specifically human behavior. What machines and human beings have in common is tha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m, it is necessary to appeal to the principle of finality. Yet while finality is given and extrinsic in the case of machines, we human beings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ability to self-propose our own ends. Since the principle of finality is essential to understanding the production of machines, the traditional view in modern Western philosophy that finality lies beyond the scope of objective/scientific knowledge should be rectified to allow for a genuine science of the artificial. We think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final causality will overcome current resistance to this principle.  相似文献   

14.
严复天演哲学思想的内容主要来源于西方近代进化论学说以及思想领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同时积极吸收了部分中国传统思想。严复天演哲学主要解决的是作为"天行"领域的生物进化学说及其自然选择机制与作为"人治"领域的人类社会发展之间的对立与统一关系。首先,严复通过将生物进化论的原理和自然选择机制提升和泛化为一种普天之"道",使其适用范围超出了生命现象的领域而成为对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宇宙万物都普遍有效的原理,从而将"天行"与"人治"统一了起来;其次,严复强调,在遵循"人治天行,同为天演"的前提下,要突出发挥"人治"的作用,一个社会、国家和民族才能取得进步而不遭淘汰。  相似文献   

15.
转基因生物自产生之日起就成为国内外论争的主要问题。唐娜.哈拉维对转基因生物并没有简单地予以拒斥或者接受,而是从其赛博格的理论出发进行解读。她分析了转基因生物的特点,剖析转基因生物被拒斥的根源——传统科学观所坚持的基因的纯洁性以及传统科学哲学维护的"谨慎的见证者",继而哈拉维引入"技术科学"对此进行批判。文章通过解析哈拉维对转基因生物的解读,进一步对哈拉维的后现代解读进行反思以期加深对转基因生物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社会生物学家开始试图从进化的角度来说明人类利他行为,但却不愿意复活达尔文自然选择的残酷涵义.因此在其基础上先后建立了群选择和亲选择理论,在群体和亲族的范围内解释了利他主义行为.艾利奥特·索伯和大卫·斯洛恩·威尔逊在他们<向着他人:非自私行为的进化论和心理学>一书中,从生物学和心理学上给我们一种新的视角,即将群选择理论精致化,细分为群内选择和群间选择.根据这一进化模型,尽管在群内选择中利己主义占有优势,但在群间选择中利他主义占有优势.从全球范围看,利他主义将得到进化.  相似文献   

17.
自洛克以来,对个人同一性(Personal identity)的心理说明一直是种重要理论,依照这种理论,我们可以设想不同个体“互换身体”的情况,并且这种情况对心理说明提供了支持。当代学者伯纳德·威廉斯(Bernard Willianrs)对这种理论提出质疑,认为在说明个人同一性问题时,身体要素必不可少。威廉斯的质疑通过反驳互换身体的例子展开,本文将对威廉斯的反驳作出回应,指出该反驳存在的问题,以及为什么在说明我们的存在时,身体的必要性可能并不像威廉斯认为的那样确定。  相似文献   

18.
数学的有效性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的有效性始终是数学史及哲学史上广为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而要对之达到深刻的理解,还必须作出本源性思考,回到数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源头--人类能动的社会实践去.本文立足于对历史的深入考察,指出从人类现实的社会实践中抽象而来的"实体"范畴乃是数学的最根本的前提性预设,是理解问题的关键.进而对"实体"概念的现实基础及其理想化色彩作出了深入分析,由此揭示了数学乃至科学和现代技术的有效性及其限度,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与之相关的一系列科学哲学及技术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