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在塑造人物有高深造诣的《水浒传》中,潘金莲当然是不引人注目的。然而,《水浒传》塑造人物高妙之处,正在于它对不显赫的人物同样反映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同样可以看出其形象的社会意义。潘金莲是清河县一个大户人家的使女,“年方二十余岁”,生得“眉似初春柳叶”,“脸如三月桃花”,因此,“那大户要缠她”。潘金莲为了摆脱老户主的纠缠,  相似文献   

2.
近年,不少研究者着眼于《水浒传》描写的“负面行为”,对这部古典小说名著的意义和价值提出了怀疑。针对这一现象,本文试图结合《水浒传》的理解史,探讨作品所表达的意趣,并由此观察作品对水浒人物所谓“负面行为”所持的立场。  相似文献   

3.
人物称呼语是研究《水浒传》人物语言的一个小视角,它们可以被归纳为多种类型,体现出当时社会贬己尊人、尊卑有序、男尊女卑的文化传统和交际特点,它们对《水浒传》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水浒传》续书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对原著中的人物进行了合理的再塑造。或模拟继承原著中的人物性格,或对原著人物形象进行创新发展。但总体而言,民国时期《水浒传》续书对《水浒传》中人物的再塑造,并没有突破《水浒传》的艺术高度。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有关仇富心理、富人安全问题和《水浒传》的讨论文章颇多。有人认为“仇富心理”乃中国国民独有的劣根性,而《水浒传》便是“仇富心理”的典型。本文针对《水浒传》的“仇富心理”说,结合《水浒传》“逼上梁山”和“杀富济贫”两方面的特点,从心理层面剖析梁山好汉“逼上梁山”和“杀富济贫”心理动因,并对《水浒传》“仇富心理”说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元杂剧水浒戏和小说《水浒传》中的李逵都是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形象。在水浒戏中,李逵是个喜剧角色;而在小说《水浒传》中,李逵这一形象虽然也有着一定的喜剧因素,但是总体来看,他是一个悲剧人物。水浒戏和《水浒传》产生的时代背景的不同、创作主题的不同和故事流变等原因使得“两个”李逵的形象大相径庭。  相似文献   

7.
从《水浒传》看江湖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江湖具有多重含义,《水浒传》所描写的江湖是江湖人的江湖。这种江湖人是以游民为主体、以社会边缘人物为中坚构成的,因此可以说江湖是游民生活和奋斗的空间。《水浒传》第一次把这种江湖告诉了读者,《水浒传》是江湖生活的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新闻报》副刊《庄谐丛录》刊载小说《新水浒传》历时两年刊载32回,在《新闻报》上占据一定分量。《新水浒传》基本延续了《水浒传》为“诲盗说”这一观点,采用“旧瓶装新酒”的写作方式,凸显了报刊小说独有的实时性与纪实性特征。该小说的发掘与研究不仅可以完善民国时期《水浒传》的接受面貌,而且蕴含其中的时代风貌与社会境况亦足可供后世研究者审视与思考。  相似文献   

9.
《水浒传》内容之丰富、人物之众多、气魄之恢宏、构思之新奇、语言之精粹、影响之深远,令世人赞叹不已。宋江是《水浒传》的"第一流人物",也是《水浒传》中最有争议的一个人物,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解读,从《周易》的角度,以《鸿雪因缘图记》中《梦芗谈易》篇为基础,对宋江及其绰号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0.
《水浒传》“农民起义说”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并成为至今最为流行的观点。对于这种观点的形成,学界一般归因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实际上,“农民起义说”的形成还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明清两代、民国时期《水浒传》思想评论状况是“农民起义说”形成的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11.
《水浒》文化肯定“仁者好人”、“富者好仁”的正确理念,启发及时行义的社会责任,宣扬大一统思想,《水浒》文化中的忠义传奇故事目前轰动了台湾,这些都说明《水浒》文化具有现代价值.当此大时代快速进步转化之际,《水浒》文化也在去芜存菁中更新转化,在继承传统中转化传统,以适应新时代、新社会.  相似文献   

12.
作为我国古代英雄传奇小说的代表作,《水浒传》在1972年被香港邵氏兄弟有限公司以情节"节选"的方式改编拍摄成为电影《快活林》。该片导演张彻在相对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对武松这一小说中极富传奇性的人物形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改编式重塑,通过对其侠义性格的着意彰显与小说中男性情谊的有意张扬令这一艺术形象更显丰满、立体,体现出改编者对于小说原著思想内涵的特殊理解及当时香港电影对于《水浒传》的独特诠释。  相似文献   

13.
作为《水浒传》核心人物的宋江,一直是《水浒传》研究的热门话题,他性格的复杂性、他的既忠且孝、既忠且义,他的重情重义与无情无义一直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而他人生理想的错位与现实处境的错位又与义军的成败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4.
元代山东境内的济宁至东平、东平至临清运河的开通,把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起来。梁山泊周围盛传着水浒英雄的故事,濒临梁山泊的东平是元杂剧“水浒戏”的发祥地。罗贯中原籍东平,对水浒故事特别熟悉;后来沿运河南下,寓居杭州,仍不辍收集水浒故事素材,最后为《水浒传》成书展示了自己的创作天才。  相似文献   

15.
水浒故事在演交过程中具有系统完整性.<民间大水浒>一书在2008年的出版显示出了水浒故事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间基础.把水浒文化与相关地域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具有较大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从以上三个方面可证:构建大水浒文化体系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明刊《水浒》的版画插图在插图形态上主要有上图下文的"全像"和整版全幅的"出像",《水浒叶子》为清代"绣像"《水浒》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出像"的图目较"全像"概括。"全像"的插图风格较为质朴通俗,"出像"的风格体现出明显的雅化倾向,《水浒叶子》的风格更趋向文人化。"全像"的图文关系极为紧密;"出像"图与文的位置较为疏离,但图文关系仍密不可分;《水浒叶子》的图像虽从文字独立出来,但受文字的影响痕迹依然很深。  相似文献   

17.
从故事编年的层面对《水浒传》进行研究,何心先生是第一人。何心先生这种做法不仅“很别致”,而且也很有意义:第一,有利于《水浒传》的传播;第二,可以为《水浒传》之成书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第三,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模式。然而何心先生之《水浒传编年》也存在明显的局限,主要表现为:第一,某些事情的发生时间明显存在错误;第二,事件遗漏现象比较严重;第三,对存在于《水浒传》中的时间错乱现象重视不够;第四,把七十一回以后之事置于《水浒传编年》之外,显得不完整。  相似文献   

18.
《水浒》中法纪荒废,江湖义气泛滥,义与不义尖锐对立,社会结构严重窳败。梁山起义的失败,宋江用忠来调解社会结构要素冲突的破灭,都说明建设和谐社会要依靠社会规范的建构,利用规范把个体的行动和社会秩序统一起来,使人的主观意志服从于规则和特定的价值体系。《水浒》以其剔肤见骨的深刻和真实,从反面为我们昭示了一条走向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