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高速发展带动了城市化进程,使得很多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如何安置城中村失地农民,将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任务。城中村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存在保障缺失、制度缺陷、传统养老功能弱化、农民缺乏保险意识等问题。构建城中村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应完善土地补偿政策,加大财政投入,完善保障措施,提供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  相似文献   

2.
失地农民权益受损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失地农民在遭受制度不公和社会排斥的情况下,形成了他们独有的希望获取更多利益补偿的行为方式。这是以“道义经济”为根基的“理性经济”行为,即在“道义经济”和“理性小农”之间寻找到的共生点,是国家制度因素、基层政府因素和农民自身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农民与国家、基层政府利益博弈的结果。政府应充分重视失地农民行为背后的生存伦理,切实把握失地农民的心态,把失地农民的负担控制在其经济上能承受、文化上可认同的合理范围内。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儒家文化中"仁"、"以人为本"、"礼"、"中庸"、"和谐"等几个方面分析其在失地农民体育文化建设中作用,并提出了以"和谐"为指导,建设失地农民体育精神文化;以"礼"为指导,建设失地农民体育制度文化等失地农民体育文化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旨在通过体育对失地农民社会融入的作用进行分析,望能更好的促进城镇化建设.采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城镇化机遇下体育对失地农民社会融入的功能进行分析.发现体育对于促进失地农民社会融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体育的广泛参与性有助于削减市民对失地农民的排斥感;体育的社会互动性可为失地农民提供了一个与市民交流的平台,从而增强社会互动的亲和力;体育的社会教育性有助于失地农民进行自我的优化,主要包涵如何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等;体育的社会组织性可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多的社会参与、社会互动与社会学习的机会,达到促进失地农民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提出营造良好的健身氛围,积极引导失地农民健身的生活方式、建立以体育行政单位为主体,其他单位协同的管理体系、大力发展社区体育,促进失地农民融入城市生活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使得大量耕地转变为非农建设用地,加之征地制度缺乏相匹配的安置措施、政府片面追求硬件城市化等原因导致部分农民陷于失地、失业的生存危机,解决这一社会问题首先政府需要树立“以农民为本”的思想,坚决维护失地农民的根本利益;其次,改革现行征地制度,建立征地保障机帝】;再次,采用多种保障形式建立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真正建立“就业有门路、生活有保障”的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模式,从根本上消除失地农民的近忧远虑,促进城市化建设的稳步发展和社会安定。  相似文献   

6.
东莞“三旧改造”中市民的诉求与拆迁补偿意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莞现有“三旧改造”特别是在拆迁补偿安置政策存在的失地农民仍难享土地增值收益、忽视对城中村失地农民社会权利的保障、房屋产权调换制度不够细化、被拆迁房屋市场定价失灵等现象已经引起市民的不满,因此必须重视市民意愿表达和基本权利的维护,建立多元化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细化房屋产权调换制度,并探索征地补偿标准的科学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生存困境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宪雯 《科技信息》2010,(18):119-120
都市"另类农民"是城市化进程中的特殊群体,河北省保定市"城中村"改造中出现的该类问题很具有代表性,为此在对失地农民生存现状充分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城乡二元体制、失地农民状况及国家政策等三方面的分析,初步弄清楚了都市"另类农民"问题产生的多方面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了通过社区经济共同体方式使问题得以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外延式扩张的深入,产生了“城中村”这一特有现象。在对城中村的改造中忽视了生态文明建设,出现了景观、管理、社会、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使“城中村”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不和谐音符。用生态文明理念对其整治,注重内涵式构建,使物质景观、村民的文化与行为方式、规划与管理机制、村民的就业观念等融入城市,实现城中村的城市化和城市生态化。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体育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也随之发生变化。文章在文献资料、专家咨询、调查研究基础上,对现阶段我国农民体育发展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政策法规环境、人文环境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便促进农民体育蓬勃发展,繁荣农村文化生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民的大量土地被占用,导致众多农民也失业了。就业是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之一。但由于征地制度不完善、农民的思想观念陈旧、文化素质偏低等,失地农民未很好就业。本文以蚌埠市孙郢村为例,对失地农民的就业状况和影响失地农民就业的因素进行研究,为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成都市不同阶层居民体育文化消费现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成都市不同阶层居民体育文化消费状况进行调查,从经济变迁、生活方式多元化及消费阶层和体育产业的发展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文中所指的阶层大致分三层,上层包括领导干部、私营老板和有名的知识分子等,中间层包括一般的工薪阶层,下层包括“农民”、“下岗工人”、“民工”等,通过调查可知体育文化消费,不同阶层受不同经济条件、生活方式的影响而影响:上层人员以健身、时尚、休闲、娱乐、社交为取向达到较高的体育消费水平;中层人员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较高,但体育消费的投入却很低;下层人员几乎不参加任何体育活动,体育消费接近零。  相似文献   

12.
孙春香 《科技信息》2010,(30):I0022-I0022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部分农业用地、居住用地转变为工业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千百年来赖以生存的土地,失地农民的生活问题进而引发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迫切。在我国目前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农民社会保障资金严重缺乏的情况下,高度重视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问题,研究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筹集的渠道,探寻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资金筹集的新模式,以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生活稳定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城中村”存在污水管网不完善,雨污混排、居民生活污水及小企业工业废水混排等缺少水污染防治设施的现象,“城中村”带来的城市水污染问题比较严峻.为进一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做好环境保护工作,本文结合广州棠涌村“城中村”规划环评实例,对水环境影响问题及减缓措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浅议城中村改造——以驻马店为实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各明  付鹏 《科技信息》2009,(13):122-122
在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全部或大部分耕地被征用,农民转为居民后仍在原村落居住而演变成的居民区——“城中村”。如何改造“城中村”,是全国几乎所有城市都正在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5.
孙春香 《科技信息》2010,(10):I0010-I0010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部分农业用地、居住用地转变为工业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千百年来赖以生存的土地,失地农民的生活问题进而引发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迫切。在我国目前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尚不完善的情况下,高度重视失地农民的生活问题,研究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发展的对策,探寻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新模式,以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生活稳定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为失地农民构建合理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也是政府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必须综合考虑,统筹兼顾,既要有利于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又要从保障农民的生活需要出发。既要研究解决征地费用偏低、就业困难等问题,最大限度的维护农民的利益;还要从保障农民长远利益出发,探索制定深化体制改革的政策,切实做好失地农民的生存、发展、就业等各方面的保障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出路问题,以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7.
“城中村”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的现象,处在“城中村”的留守老人的生活状况极具脆弱性.通过对合肥市z村留守老人进行深度访谈,分析该村留守老人生活脆弱性的表现,尝试构建包含家庭、社区政府、民间组织四大主体的“城中村”留守老人社会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8.
基于对失地农民现代城市化社会融入过程中体育参与困境的三个问题进行分析:经济问题造成的体育参与边缘化,原社会背景对体育参与的影响,文化、心理认同的阻碍,文章认为要重新构建失地农民的体育参与意识,一方面需要我们有意识地"破坏"他(她)们原有的关于体育的认知,另一方面则必须引导他们进入现代城市文明,认同现代体育观念,参与相应的活动。而这一过程的完成,则必须结合现代文明理念,有针对性的挖掘失地农民这一特殊文化群体"迁移源头"的观念和行为来进行。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园林规划在城市建设中显得越来越重要.然而很多地区的“城中村”改造中的园林规划设计却不尽人意.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没有获得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笔者认为,在“城中村”改造中的园林规划要依托于本土地域景观文化特征以及“城中村”改造的现状,坚持与贯彻生态学、经济学、美学等科学理论和原则.因地因时制宜,切实完善“城中村”改造中的园林规划建设.  相似文献   

20.
城市“补充空间”在利用城中村本身价值基础上,结合城市的发展方向补给城市的必要性空间,使城市的这部分功能空间得以充分利用.就目前从城中村的改造实践来看,城中村作为城市“补充空间”在居住、商业、文化三种类型上补充了城市的功能空间.通过对实例的探讨,提出适应城市发展的、立足发挥城中村城市补充功能和城中村自身特色的、多元方向的城中村改造更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