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CBA赛事观众上座率和电视收视率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优秀外援的人格魅力、技战术水平等是观众最大的看点;(2)赛事的可观赏程度和悬念能够满足观众精神上的需求;(3)观众不同类型的动机满足心理上的需要;(4)CBA赛事品牌因扩大获得了观众的认同感.提出发展市场化、注重赛事的基础性设计、由“管制”到服务等对策提高观众上座率.  相似文献   

2.
幽默的实现是幽默素材、幽默演绎者、幽默欣赏者共同作用的结果,牵涉到复杂的社会文化心理机制,是一个多方互动的审美过程。幽默的实现中,听众的社会文化心理和欣赏习惯起关键作用。黄西的幽默段子在美国广为流传、深受欢迎,因为它扎根于美国的社会文化之中,凸显了美国社会中的“乖讹”之处,所以引起了美国观众的共鸣。  相似文献   

3.
高校图书馆读者违章行为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四种:(1)损害文献资源;(2)不守阅览规则、违反借阅制度;(3)不爱护公共设施、破坏环境卫生;(4)不尊重工作人员及其劳动。违章行为受违章动机和违章心理的支配,每一种违章行为的背后都有它的动机,每一种违章行为过程中都进行着不同的心理活动,产生着不同的心理反映,认识和分析这些违章动机和心理反映,可以帮助我们查寻违章行为产生的根源和屡禁不止的原因——主观的、客观的;自身的、社会的,便于加强对读者的教育引导,然后进一步制定出纠正和防止违章行为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对图书馆读者的不良行为进行了分析,通过剖析读者不良心理形成和行为实施中的心理状态,认为图书馆一方面要提高馆员素质,另一方面要宽容对待每一位失范读者,并提出了纠正读者失范行为的具体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5.
读者阅读需求心理是读者内在意识与外部活动的统一,其心理的内在意识具有隐蔽性,它看不见,摸不着,要捕捉它比较困难,轻而易举地掌握读者的内心活动更不可能。同时,读者心理的表现形式又具有外向性,它可以感知,可以认识,可以改变。  相似文献   

6.
市教育局在我校举行了心理健康教育观摩研讨会系列活动(即参观心理咨询室、观摩一节心理课、大会经验交流)。我大胆尝试了新的教学模式——心理工作坊模式(心理工作坊不是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一对一的,在工作坊中,是一个咨询师同时和一组参与者进行。它不只是上课、讲座,而是将互动与主题相结合,让参与者在体验中潜移默化地获得提升)。(以下简称工作坊)  相似文献   

7.
从我国排球联赛看主客场赛制的主场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我国排球联赛1996-1997赛季至2000-2001赛季共5个赛季的主客场比赛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发现我国排球联赛(主客场赛制)存在主场效应,引起主场效应的主要因素有:环境、观众、裁判、运动员的心理状态等。  相似文献   

8.
高校图书馆读者违章行为及心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图书馆读者违章行为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四种:(1)损害文献资源;(2)不守阅览规则,违反借阅制度;(3)不爱护公共设施,破坏环境卫生;(4)不尊重工作人员及其劳动。违章行为受违章动机和违章心理的支配,每一种违章行为的背后都有它的动机,每一种违章行为过程中都进行着不同的心理活动,产生着不同的心理反映,认识和分析这些违章动机和心理反映,可以帮助我们查寻违章行为产生的根源和屡禁不止的原因--主观的,客观  相似文献   

9.
网络文学是古老的文学和全新的网络相互融合产生的。一方面,它必然符合文学的根本属性——文学是由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要素构成的一种活动。因此,它产生作为文学活动而存在;另一方面,它的技术属性又使文学在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四个层面上发生了众多的变革。  相似文献   

10.
近读(接收美学与接受理论)一书,不禁联想到了现代文阅读教学,深感其主要思想对我们有许多有益的启迪。接收美学主要是一种文学理论,它在本世纪六十年代崛起于西方美学界,主要以姚斯和伊瑟尔为代表。他们着意于文学的接受研究、读者研究、影响研究。他们认为读者对本文的接收过程就是对本文的再创造过程,也是文学作品得以真正实现的过程,文学作品不是由作者独家生产出来的,而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读者不只是鉴赏家、批评家,而且也是作家,因为鉴赏和批评的本身就是对文学作品的生产,就是文学作品的实现。这样,他们就把读者…  相似文献   

11.
柳永词因其对歌妓舞女的露骨甚至色情描写而在宋代被人以淫艳鄙俗之名棒杀,但在当代的批评中,其词却又被拔高到为妓女写心、代女性立言的高度。这两种评价都不免走入极端。诚然,柳永词在男性视角下的女性描写有局限性,但其花情柳思、俚俗之体对宋词的发展亦有深厚的涵养;另一方面,当时的社会由男性掌握话语权,女性缺乏自己的声音,在男性意识的笼罩之下是不可能出现真正代女性立言写心的词作的。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宏观上评价前一段文坛上的王朔、金庸之争,认为这是文化板块运动碰撞的反映.王朔是北京文化的雅中之俗,金庸是港台文化的俗中之雅.王向金挑战,一是自身不硬,二是选错了对象.但王朔率性而为,天真可爱,歪打正着,打破了两大板块之间的沉闷的平衡.王的飞刀欠准,金的弱点在于缺少塞万提斯的洞穿历史的眼光.  相似文献   

13.
文章探讨了王夫之的中庸解析,通过与朱子解析的比较,研究了王夫之解析的特征。王夫之首先探讨了中庸是什么。朱子在《中庸章句》中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王夫之认同朱子对中的解释,但对朱子"不偏不倚"是未发之体,"无过不及"是已发的作用的说法表示反对。王夫之在未发或已发时,中都是本体。另外朱子说中和之中是本体,时中之中是作用;王夫之则认为中和之中、时中之中都是本体。总之,王夫之主张中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是本体。王夫之对朱子"庸是平常"的说法进行了反驳。他说在朱子之前没有"庸是平常"这一说法,而且古文献的庸字都是指作用,所以王夫之认为庸是作用的意思,在其理解上,中庸是中的作用。此外,对于《中庸》首章首三句的解析,王夫之的主张如下:1.命不是命令,是法度。2.性和道是人性与人道,不包含物性与物道。1)物性是以人为中心规定的物性。2)物道是以人为中心规定的物道。3)尽物性是尽人所赋予的物性。4)尽人物之性是在"志可动气、气可动志"限度之内的。3.教是中庸的核心,教的具体内容是礼。  相似文献   

14.
杨时继承了洛学的“天理”本体论,以“理一分殊”的观点纠正张我“民胞物与”思想中的“兼爱”色彩。强调“格物致知”这一向外求索的路向,另一方面,却更多采纳程颢的思维路向,将“格物致知”最后落实在“反身而诚”之上。播扬洛学,促成了日后阀学形成以及朱子学的诞生。  相似文献   

15.
汉字是世界上现存的唯一的一种经历几千年的发展变化,至今仍在使用的表意体系的文字。它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和载体,不仅仅记录了中华民族的物质生产、生活和精神风貌,而且在字里行间影缩着历史的瞬间。男性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地位在汉字构意中有较明显的体现。本文通过分析“姓”、“男”、“夫”、“父”、“君”、“士”、“祖”等字形构意,结合民俗史料,探讨古代男子在社会中的地位变迁及其在生产、家庭婚姻生活、政治领域、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地位状况,试图让人们能更全面地了解古代男子社会生存状态,从文字中挖掘出更多的中华民族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6.
彭维新的《墨香阁集》中有3题8首诗记载了他与著名诗人赵执信的交往.彭维新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冬至雍正元年(1723)秋曾任山东学政,《墨香阁集》中关涉赵执信的诗作应作于彭氏任职山东学政期间.笺释、考证彭维新的8首诗,可以补正前人在赵执信生平研究上的失误和不足.赵执信《饴山堂集》中之所以对彭维新只字未提,可能与彭维新后来获罪以及赵执信晚年删订诗集时舍弃应酬之作有关.  相似文献   

17.
回望解放前《新疆日报·妇女与家庭》专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妇女与家庭》是解放前新疆妇女报刊中最贴近读者、期数最多的一份专刊,但以往的妇女报刊研究并未对其予以重视。《妇女与家庭》专刊紧扣婚恋、家庭、育儿问题展开,为广大妇女提供生活指导和建议。其最大的成功经验在于贴近读者,对妇女关心的职业与家庭的平衡问题献计献策,并积极为处于困境中的读者排忧解难。其文艺稿量少质优,保留了一份难得的解放前新疆妇女的生活写真。其服务读者、多元丰富、健康向上、注重实效的刊物特色也可为我们今天的妇女报刊发展提供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的本质力量的不断增长,人类与自然界打交道的深度与广度已到达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方面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另一方面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肾张,突出表现就是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问题,这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的共同难题。为了寻找一个能拯救关乎人类未来的生存发展的“诺亚方舟”,我国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的社会发展模式。“两型”社会的内涵丰富,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韩愈的“文中之诗”,是指其文章作品中所存在的诗体。此处的“诗”是个广义概念,凡用韵语写成的作品均可视为“诗”,相当于“押韵之文”。对韩文中的“有韵之文”的性质判定,我们当从韩愈自道,其时人及后人的看法乃至今人的见解等三方面入手。韩愈的“文中之诗”,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可由此进一步把握韩愈的诗学观、古文观,并由此可见韩愈诗歌多样风貌的成因,另一方面有利于对韩愈“以文为诗”现象的公允诠释与《全唐诗》的“新”辑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