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毛云年 《科技资讯》2008,4(12):246-246
博弈论又称对策论(Games Theory),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理论和方法。通俗地讲,它是一种"游戏理论",指一些个人、团队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约束下,依靠所掌握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收益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系统论作为一种一般方法论,被引入了西方的政治学。系统分析作为一门技术,已经成了西方政治学研究中的有力工具,当代西方政治学中的结构——功能分析、交际理论和博奕论都以系统理论为基础。最先使用系统方法对政治进行分析的,是美国的大卫.伊斯顿(Darid Easton 1917——),他是政治系统分析派中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本文拟以伊斯顿的学说为底本,评介西方政治学中的系统方法。  相似文献   

3.
智能五子棋博弈程序的核心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工智能是一门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综合性很强的边缘科学,而博弈是人工智能的主要研究领域之一,本文通过一个五子棋博奕程序的设计,介绍了博弈程序设计的核心内容:包括博奕树搜索和估值函数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博弈论漫谈     
<正>"博弈论"大家肯定都听说过,印象中,这可是个"高大上"的理论。那么,在专业研究者的眼中,博弈论又是个什么样子呢?名正则言顺在介绍内容之前,不妨先来看看"博弈论"这个名字是怎么得来的吧。"博弈论"这个术语出自英语的"Game Theory",直译就是"游戏理论"。这个直译有点过于直白,已被遗弃了,而"博弈论"则典雅一些,现已成为了标准译名,至少在中国内地是这样。在台湾地区,它被译成"赛局理论",听起来跟游戏更接近了,但也容易让人联想到"田忌赛马",笔者觉得这是一个比较糟糕的译名。至于为什么说"容易让人联想到‘田忌赛马'的译名就不太合适",后面我们还会说到。  相似文献   

5.
由“流观”论、“游观”论和“物观”论等构成的中国古代审美“观”论体系包含深刻的生态美学智慧,它不仅有助于我们考察古代中国人的自然观、时空观、生命观特征,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领悟古代中国人在“天—人—地”生存网络中的谛视方式,以及在这一谛视方式主宰下古代中国人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安顿自我生命等重要理论问题。这些生态美学智慧中的合理成份,可以为当今艺术生态学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从有交流的策略形式的博奕(strategic-form game)和有交流的贝叶斯博奕(Bayesian game)两个方面介绍了引入有交流的博奕(Game With Communication)的概念能极大地简化博奕模型,而且能够得出更易于分析的均衡解,并指出了有交流的博奕的概念在经济活动中设计激励相容的协调机制中的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宋旸  李琼玲  赵铎  顾沛 《实验室科学》2010,13(3):122-124
西尔维钱币游戏是由数学家J.H.Conway发明的二人博弈游戏,最早记载于介绍博弈理论的通俗数学名著《稳操胜券》中。在游戏进行中,两名游戏者依次挑选一个正整数,要求所选之数不能是已选数字正倍数的和。第一个选择1的游戏者为输。对这个游戏的理论研究涉及数论、博弈论、运筹学等多个领域。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计算机算法设计中,可以为这个游戏设计一套简单高效的算法,为今后的软件开发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对策论亦称竞赛论或博弈论,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对策论学科还比较年轻,1944年冯.诺依曼(von Neumann)与奥斯卡.摩根斯特恩(O.Morgenstern)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出版,才标志着现代系统博弈理论的初步形成,从此博弈论按着非合作博弈和合作博弈两个经典框架发展起来。本文在这里整理一下博弈论的发展史,预测下博弈论在未来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中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9.
Vidale—Wolfe微分对策广告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告竞争是市场竞争的重要形式,亦是目前营销活动中经常选用的竞争策略。在广告策划中,广告决策的选择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对策过程。作者运用博奕论将著名的Vidal-Wolfe广告模型推广为微分对策广告模型,旨在量化阐明广告投入的市场运作“法则”,其结论可为解释当前有关广告竞争博奕方案的比较或选择提供新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中医饮食医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饮食物进行养生、健身、防病、治病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本文就其理论从阴阳整体论、后天脾胃论、脏象五味论、精微精气论、食物性味论、辨证施自论、饮食禁忌论、饮食养生论等七个方面进行必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1.
何为艺术及其本性?这是艺术现象学的根本问题。在后现代语境中,我们基于生成论与无原则批判理论,在现象学与符号学、解释学的视界融合中,提出文本—经验—存在三者的游戏说,也即生成论艺术现象学。不同于一般的艺术现象学,生成论艺术现象学把艺术生成作为事情本身。在这种游戏中,经验经由文本去遭遇存在,从而让艺术得以生成并显现出来。在此基础上,艺术与美将获得一个崭新的阐释维度。  相似文献   

12.
在人事考核中,考察失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并困惑着人事(人力资源)部门。本人从考核参与人为理性人的角度,以博奕论为工具分析了考核信息失真的原因,并提出了改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体育游戏与人的社会化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游戏,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生活现象,是人类的一种特殊活动形式.然而,这种现象,少为世人所重视、所研究;同时,游戏这种现象,还受到了种种抨击,甚至否定.即便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日,仍有不少人对游戏抱有偏见和误解.基于此,研究游戏,不仅具有学术上价值,更具有极为广泛社会意义.一、游戏的特征及其社会本质玩耍、竞技运动、劳动是与游戏颇有关系的三种社会现象,对其进行比较分析,有助于从不同的视角来观察、审视游戏,从而客观地、较为准确地把握游戏的诸多特征及其社会本质.l、游戏与玩耍很难概说玩耍的具体涵义,…  相似文献   

14.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博弈行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博弈论是应用数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们在一定的环境和规则下,如果选择行为和策略,以期达到最优结果的一门数学分支.近年来,在经济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的研究思想方法,特别适用于国际商务谈判.本文应用博弈论的理论和方法,对国际商务谈判的过程进行分析,寻求国际商务理论研究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心是胡宏哲学的重要范畴。本文试图从天地之心、人之心、人的良心等三个角度论述胡宏的心。首先,论述天地之心在天是天道、天命,天地之心在人是人之心,更确切地讲,是人的良心。其次,论述人之心是人的天命之性之用、之已发,人之心能认知万物、体知天地,能主性情、宰制万物。人若尽其心,就能如圣人,体用合一,不於已发未发分,其心与天地同流,其心纯粹是天地之心即良心,人若尽其心,就能成已成物。最后,论述人的良心,良心是人的本质属性,知、仁、勇皆原于良心,人若察识、扩充其良心,就能成仁成人。这是胡宏心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维特根斯坦的后期语言哲学核心内容为"语言游戏论",他通过对日常语言的实际用法、具体功能的深入考察和认真研究,全面地了解了各种语言游戏,并阐述了语言游戏的多样性、规则性、实践性等特点。本文通过对"语言游戏论"及维特根斯坦关于"教授语言和习得语言的游戏构成语言游戏"的观点的分析,指出"语言游戏论"对语言学习,尤其是英语教学有着较大的启示作用,并为其提供了坚实的哲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运用控制论、信息论、博奕论和网络论的原理,对体育教学与训练过程中随机控制、体育竞赛中随机选择最优策略控制等体育科学理论,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人”、“物”、“道”标示了庄子哲学观的生存论、生态论、宇宙论三个环节,“人与文”、“物与文”、“道与文”是庄子从其哲学观出发,审视并揭示文学起源的三重维度。与此相应,庄子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生存论、生态论及宇宙论的文学观。从生存论出发,文学是对生存的诗性观照,是真人自由生命的映射;从生态论出发,文学是对物性的体认及回归;从宇宙论出发,文学是对宇宙情怀的书写,是向大道的归藏,是天与心的交融。在文学的三维书写中,庄子揭示了文学的本质就是见证生命的自由。  相似文献   

19.
宪法学是一门法律科学,这是由宪法学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所决定的。宪法学应然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宪法思想(宪法哲学)、宪法规范与制度及宪政运动规律。相应地,宪法学的研究范围也应该包括宪法原理论、宪法制度论、宪法保障论和宪法价值论。  相似文献   

20.
<正> 序言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变化,在生命科学、管理科学等学科研究中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对某现象研究时既要作定性研究,还必须作定量分析,都重视应用各类数学工具作定性定量综合全面的研究.如线性代数在回归分析、线性与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运筹学申的排队论、博奕论、网络、图论、以及系统仿真等研究中,它是重要的工具,已得广泛的应用.矩阵又是线性代数研究的主要对象.它在网络理论,计算方法等更广阔的方面有着极广的应用.特别是要用到逆矩阵(以下简称逆阵).因为用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