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长之关于中国文艺复兴的文化构想在现代文化出路的讨论中独树一帜。他通过重释“五四”,立足于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在对“中体西用”、“全盘西化”和“中国本位”三种典型文化观的反思中确立了现代文化建构的方向。他关于现代文化建构的思想是现代文化史研究的重要理论资源,对当代文化建设具有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等级观念,“官本位”思想,“重德轻刑”治国方略,重义轻利的“义务本位”观,“性本善”人性哲学等等不符合现代法治的理念。这些思想文化与现代法治所倡导的平等、自由、人权、权力制约的精神有着巨大差异,是法治国家建设中应加以检视并逐步摒弃的东西。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化语言学在 2 0年的发展中逐渐丰富和完善 ,形成了的全新的范畴系统。将这一范畴系统进行梳理 ,并尽可能清晰地定义 ,从而为这一具有中国文化本位特色的学科和其他中外语言学流派的对话建立新的学术平台  相似文献   

4.
依循建筑学、旅游学和文化学研究者的视界,古村落文化研究的焦点依次从保护、开发到“文化自觉”。最终汇聚到“文化拥有者”自主转型能力的培育。在教育学视域下,古村落文化既是一类独立的旅游资源,也是村落社区教育资源的基本内容。在自身“造血功能”衰竭、“文化转型”能力不足以胜任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借助外部力量开发古村落旅游资源客观上为教育资源建设提供了基础,社区教育资源的开发反过来能够进一步提升旅游资源的品质。基于两者良性互动关系的“文化自觉”是现阶段古村落可持续发展的理想路径。为此,资源开发应共同指向文化转向和可持发展这一终极目标,并通过建立政府主导和多元开发主体间的制衡机制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中国市民文化和市民文学是在不断蜕变中的文化冲突和文化重构中获得发展的。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冲突和融汇构成一百年的艰难,一百年的尴尬,一百年的阵痛,一百年的壮烈。中国古代市民文学中所表现的文化冲突,如“本末冲突”、“城乡冲突”、“义利冲突”、“情礼冲突”等依旧是20世纪中国市民文学基本的文化母题,只是它们是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背景上展现出来的,它们是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冲突中展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翻译史上,翻译的定义经历了从"译"到"翻译"的变迁。中国文字的发展经历了从单字本位到双字词本位的发展。从"译"的字本位定义到"翻译"一词的出现及其理论依据来看,翻译定义的变迁过程不仅仅是定义从单个字到双字词的变化,而是体现了早期翻译实践者和理论家对翻译的探究,体现了翻译活动在中国文化中不断前进,体现了中华文明对其他文明的内化与吸收。  相似文献   

7.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时期 ,是中国文化的大转型时期 ,长江下游则是文化转型的先行地区与枢纽地区。吴越文化柔、细、雅的区域个性 ,以及从汉代以来长期形成的政治色彩较淡的传统特点 ,使它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转型过程中表现突出 ,居全国最前列 ,而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时期没有出现先知先觉的全国性领袖人物 ,到民国时期 ,这种情况才开始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明的宗旨是重所学知识的现实实践价值,因此中国传统文明形态具有“学而优则先”的特性。这种特性造就了中国的文化基准层次结构:在“政治本位”制度下表现为“学而优则仕”,成为中国政治文明发展的推动力;在“经济本位”制度下则体现为“学而优则富”,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中国应以“学而优则先”的传统文化为基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的系统转型历经特殊过程,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转型开始,到思想意识系统初步成型,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文化范式根本转变,中国现代文化系统框架基本形成。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怍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大学”是一个历史性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大学”具有不同的内涵特征.适应于中国古代礼乐社会文化背景的中国古代大学,从教育对象、教育目的和教育层次上区别于“小学”而存在,具有明显人伦色彩.与西方大学突出“求真”与“自由”的文化理念不同,中国大学突出的道德本位色彩强调通过教育达到“修齐治平”的最高境界,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大学的文化理念和终极追求.在中西合璧的现代大学文化理念探索过程中,西南联大在吸取西方大学文化理念的基础上,始终坚守对中国传统道德本位“大学之道”的自觉文化抉择,是它在中国教育史上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人之为人、审美之为审美、美学之为美学曾经是一个美丽的神话.在20世纪,这个神话已经破灭,并开始了人性自觉、审美自觉与美学自觉.这意味着美学的生命论的转向.美学开始了对于个体生命的关注,并且从对于主客关系的关注转向了对于超主客关系的关注,从知识论的美学转向了智慧型的美学.  相似文献   

12.
胡适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发生 ,人们只有将其置于整个 2 0世纪文化转型的背景中 ,才能确定其历史的地位 ,充分认识其意义与价值。从晚清到五四 ,现代性思想主题与价值认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晚清的思想主题是建立一个现代的“国家” ,而五四知识分子所关心的问题是个人自由、个性解放。五四关于人生观的讨论 ,以及贞操问题、妇女问题等各种问题的讨论 ,实际上是一种对传统的总体性的文化批判 ,是个人的重新发现与创造 ,是一种深刻的社会革命和价值重建。从这个角度看胡适在五四时期的思想言论 ,以及他对实用主义哲学的吸收、运用 ,对国故的整理等活动 ,即具有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三个代表"思想解读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及其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理论认识的苏联模式窒息了各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气勃勃的创新精神,使社会主义事业遭受了严重挫折;毛泽东关于由新民主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理论体现了"三个代表"的思想要求;邓小平理论初步解决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真正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相似文献   

14.
重新审视现代文学史上颇有争议的小说《呼兰河传》,该小说所展示的20世纪的呼兰河城是民俗社会的一个缩影。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以单个人物特写为“点”,将整个呼兰河城形象和魂魄摄取,凸现于读者面前,深层揭示了呼兰河城人物的“生活相”及其共同的文化心理。作者以巧妙独特的艺术技巧,反思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以达到批判愚昧和改造民族灵魂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15.
为了适应 2 1世纪国际竞争、培养一代新人的需要 ,教育必须加大改革力度 ,转变观念 ,实施素质教育。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重视人文观、创新观与整体观的确立和强化  相似文献   

16.
复兴中华文化是 2 0世纪中华儿女为之奋斗不息的标的。孙中山在 1 9世纪末至 2 0世纪 2 0年代 ,提出对传统文化要“翻陈出新” ,主张融合中西 ,“创获”一种民族的、民主的、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科学的、文明的新文化 ,科学地将文化的民族性和时代性结合起来 ,成为中华文化复兴思潮中的一面旗帜  相似文献   

17.
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 (即科学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信息素质教育 )势在必行 ,强化人文教育尤为必要。新时代呼唤通才 ,加强素质教育应有得力措施 :学习传统文化、正确对待专业与非专业的关系、及配置合理的教学课程。  相似文献   

18.
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20世纪,随着城市化进程、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特别是全球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文化赢得了自身的独立与自主,成为当代社会政治、经济之外的第三种重要力量;其次,文化改变了其固有的角色,它演变成为一种商品,并逐渐发展为经济领域的一支有生力量,形成了生机勃勃、潜力无限的文化产业。正是由于大众文化的极度扩张与科技文化的发展,人类才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一新的历史时代,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的地位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19.
考察 2 0世纪的“人文危机”实质上是“人文学科”的危机和“人文精神”的危机。“人文重建”包括了“重振人文学科”和“人文精神重建”两个方面。“维护自身的合法性”、“反思和反抗现代性”以及“参与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构成了重振的内涵 ;“知识分子的重新定位”和“重建批判职能”则为重建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世界文明古国之一,15世纪的明代中叶以前,中国的科技都远远领先于同时期的世界其他各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影响巨大。16世纪开始,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相继通过工业革命发展了科技,而中国的科技却从此时开始停滞不前,开始了远远落后于西方的历史。笔者不赞同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阻碍中国近代科技的观点,并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特点及精神实质及其价值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