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梁士楚 《广西科学》1998,5(1):58-61
对红海榄1年生幼苗的株高、茎高、基径、节数、叶数、根长、根高和叶面积等主要形态因子以及根、胚轴、茎、叶等器官的生物量进行了测定。根据实测的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多元线性和非线性回归进行拟合,得到34个红海榄幼苗主要形态因子和生物量的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2.
老顶山人工油松林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海拔1200—1300m处的28年生油松人工林生物量进行了研究。乔木层的生物量采用回归模型预测,其为:油松W树干=2.316(D2H)0.658,W(枝条)=1.313(D2H)0.989,W叶子=1.412(D2H)0.831和W(根条)=1.589(D2H)0.753,灌木和草本植物用表测数据计算。结果表明:6月份人工油松林的总生物量为43.470g/ha,其中乔木层35.679吨/公顷,林下灌木及草本层7.791t/ha。  相似文献   

3.
阿尔泰山林区云杉和落叶松生物量分配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分析阿尔泰山地针叶主要树种生物量分配格局,【方法】基于2012、2013年研究区西伯利亚云杉(Picea obovata)和西伯利亚落叶松(Larix sibirica)实测样木,从年龄、径阶、林分郁闭度等角度,分析树木各组分器官生物量比例变化规律。【结果】两树种树干占整株树木地上生物量比例分别为48.1%、61.9%; 云杉枝、叶占地上生物量比例均高于西伯利亚落叶松; 两树种地上总生物量占整株生物量比例分别为79.8%和79.5%,平均根冠比为0.268和0.270。西伯利亚云杉树干生物量随径阶增大而提高,树叶和树根生物量随径阶增大而降低,树枝生物量随径阶变化幅度较小。西伯利亚落叶松树干生物量随径阶增大而提高,但在30 cm以上径阶比例稍有降低,树枝、树叶生物量与树干生物量呈相反变化趋势。两树种树干生物量均随年龄增加而提高,树枝、树叶生物量随年龄增加而降低。西伯利亚云杉树根生物量随年龄增加而降低,西伯利亚落叶松树根生物量随年龄增加呈先降后增的趋势。西伯利亚云杉树干生物量随郁闭度增加而提高,树枝、树叶和树根生物量随郁闭度增加而降低。西伯利亚落叶松总体上随郁闭度增加树干生物量呈先降后升趋势,树枝和树根生物量变化趋势与树干相反,树叶生物量随郁闭度增加而降低,但变化幅度很小。【结论】西伯利亚云杉和落叶松各组织器官生物量比例均呈现树干>树根>树枝>树叶的趋势。随径阶、年龄、郁闭度增大,西伯利亚云杉树干生物量所占比例逐渐提高,树叶比例则逐渐降低,树枝与树根生物量此消彼长。西伯利亚落叶松各器官生物量所占比例在不同径阶、年龄和郁闭度条件下虽有变化,但幅度不大,总体趋势不变。  相似文献   

4.
黑石项自然保护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量与生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生长分析及树干解析法,分析了黑石顶自然保护区马尾松种群从幼苗幼树至成熟个体的生长特点及规律。①总生物量的增长从幼苗期开始便呈幂函数增长,直至整个生长旺盛期,②最初几年的幼苗,具较叶生物量和较低的根生物量(分别占总生物量的30%~60%和20%以下,最低仅6%~7%)。和径向生长相比,幼苗生长较快。③自然生长的2、3年生幼苗的相对生长率分别为3.499×10^2和6.618×10^-2g/g.we  相似文献   

5.
肉桂幼林生物量与营养元素分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广西高峰林场界牌分场对林龄1~4 年的肉桂幼林进行生物量及营养元素测定, 研究肉桂幼林的生物量和营养元素 (N、P、K、Ca、Mg) 在各器官中的分布。结果表明, 肉桂幼林生物量随林龄的增大而逐渐积累,4 年生肉桂幼林生物量达到16 361.4 kg/hm 2,其中经济生物量为9 284.5 kg/hm 2·a, 平均林分净生产量为4 090.4 kg/hm 2·a; 林龄增加, 树叶、树枝、树干的组成比例增加, 树根和干皮则呈下降趋势; 各器官的营养元素含量以N最高, 其次是K 和Ca, P和Mg 最低; 各营养元素贮量在树叶最高, 树干最小; 85% 以上营养元素集中在树叶、树枝、干皮和树根中。  相似文献   

6.
油松人工林根系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油松人工林中设置标准地,分别径阶选定样木,测定根径大于1厘米的根系生物量,用土柱法测定根径小于1厘米的根系生物量。结果表明,35年生人工林每公顷根系生物量占林木总生物量的14.32%,根系生物量与林木径阶的变化有极显著的相关性,根径小于1厘米的根系集中分布于0-20厘米的土层中。  相似文献   

7.
光皮桦种群生物量的测定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用相对生长模型W=a(D^2H)^b和幂函数改进模型W=aD^αH^β,对福建邵武卫闽光皮桦种群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幂函数改进模型要优于相对生长模型,并且光皮桦林分总生物量为33.47t/hm^2,其生物量大小顺序为树干>根>枝>皮>叶。  相似文献   

8.
李庆云  万猛  樊巍  吴泽鑫 《河南科学》2008,26(4):434-437
对黄淮海平原农区5,9,11,13年4个不同树龄阶段的杨树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测定和研究,结果表明,生物量依次为16.35,90.49,92.82,127.82 t/hm2;平均净生产力分别为3.27,7.05,8.44,9.83 t/(hm2.a,)各树龄阶段的单木生物量与胸径和树高之间均存在着紧密的相关关系,其生物量分配格局都为树干>树枝>树根>树叶.同时建立了4种龄级杨树人工林及其各器官生物量的回归模型,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落叶松在我国东北地区广泛分布,是重要的造林和用材树种,具有生长速度快、耐寒等优点。为了准确地估算落叶松人工林林分生物量,构建了落叶松林分可加性生物量模型。【方法】以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黑龙江省的304块人工落叶松固定样地数据,采用非线性似乎不相关回归的方法建立了可加性生物量模型系统,使用留一交叉验证法对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林分断面积和林分平均高对树干、树枝、树叶和树根生物量模型有显著影响,林龄和海拔也显著影响林分树干、树叶、树根生物量;坡率和坡向对树枝生物量有显著影响。树叶生物量与林分平均高、林龄和海拔呈显著负相关,树干与树根生物量则与之呈显著正相关,树枝生物量与林分平均高呈显著正相关。在所建立的可加性生物量模型中,调整后决定系数(Radj2)均在0.94以上,均方根误差(RMSE)较小。检验指标平均误差(MPE)和平均误差百分比(MPE%)均接近0,拟合指数(IF)均大于0.93,平均绝对误差(MAE)较小,且平均绝对误差百分比(MAE%)均小于11%。【结论】建立的落叶松人工林可加性生物量模型...  相似文献   

10.
岷江上游辽东栎天然次生林生物量测定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通过对岷江上游理县境内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天然次生林生物量和生产力测定与研究,结果表明:辽东栎天然次生林生物量为488.49t/hm^2,其中乔木层生物量占绝对优势,达林分总生物量的99.22%,其余依次为枯枝落叶层、灌木层、苔藓层和草本层;乔木层中各器官生物量由大至小排序为:树干材、树枝、树根、树皮、树叶、果实;不同根系部位生物量由大至小为:根桩、粗根、中根、细根。灌木层不同部位生物量由大至小为:根、干枝、叶,草本层根的生物量大于地上部分生物量,枯枝落叶层的生物量大小依次表现为落叶、枯枝、落果。  相似文献   

11.
晋西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华北落叶松胸径(D)、树高(H)、冠幅(C)和冠长(L)四个测树指标之间,测树指标与干、枝、叶生物量之间以及营养器官生物量之间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2)应用测树指标对地上部分生物量进行了回归,建立了华北落叶松相对生长方程,根据相关系数r,选择最优模型,干为Wt=705.35D1.8105,地上部分为Wo=224.49(D2H)0.9489;枝为Wb=-0.31H2+7.1577H-32.378;叶为W1=-3.4601C2+18.531C-22.163;(3)晋西地区华北落叶松地上部分生物量和生产力分别为41.9299t/na和1.6768t/na/y;(4)干生物量主要集中在下部,而枝叶生物量主要集中在中部。  相似文献   

12.
云顶山虎榛子灌丛群落学特性及生物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云顶山海拔1700米处的虎榛子灌丛的生物量用多种回归模型进行了预测,选出最优回归模型为:虎榛子(枝)=2.1206(D~2H)~(0.5976),(叶)=0.2638(D~2H)~(0.6144),(根)=1.7739(D~2H)~(0.5469);土庄绣线菊模型形式与虎榛子相同,其余灌木和草本植物用收获法测定。最后得出,在6月虎榛子灌丛的总生物量为6.245吨/公顷,其中灌木层生物量为6.105吨/公顷,草本层生物量为0.14吨/公顷。此外,用相关指数来检验曲线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而不采用在类似的研究中用相关系数来检验曲线回归这一不合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硬头黄竹地上生物量分配特征及模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硬头黄竹不同龄级、径级地上生物量分配特征,建立全竹龄和不同竹龄地上单株及各器官生物量模型,准确估算硬头黄竹的林分生物量。【方法】选取了硬头黄竹全径级(1.0~7.0 cm)分布的1、2、3年生硬头黄竹各50株,测定各器官和总生物量。采用11种常用生物量模型,分别对硬头黄竹全竹龄和不同竹龄地上单株和各器官生物量进行拟合,筛选最优生物量拟合方程,并应用模型估算不同龄级、径级林分总生物量。【结果】硬头黄竹地上竹秆、竹枝、竹叶生物量占比分别为84.82%、10.84%、4.34%;不同龄级单位面积林分总生物量差异显著,竹龄为1、2、3 a竹生物量占比分别为31.92%、47.15%、20.93%;4.6~5.5 cm径级各器官和总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径级,占林分生物量的62.60%。11种生物量模型均可以较好地模拟硬头黄竹地上单株及各器官生物量;优选出全竹龄硬头黄竹地上单株和各器官生物量模型6个,不同竹龄的硬头黄竹地上单株和各器官生物量模型19个(1 a的6个、2 a的7个、3 a的6个)。【结论】硬头黄竹不同龄级、径级各器官生物量占比均为竹秆>竹枝>竹叶,林分生物量主要集中在2龄级、4.6~5.5 cm径级的竹株。全竹龄和不同竹龄地上单株与各器官生物量拟合模型中幂函数的拟合效果最优,其次是多项式函数和指数函数;地上单株与竹秆生物量模型拟合效果受胸径、株高的影响较大,竹枝、竹叶生物量模型拟合效果与胸径关系更密切。全竹龄硬头黄竹地上单株和竹秆生物量模型拟合效果均优于不同竹龄的模型,不同竹龄硬头黄竹地上竹枝、竹叶生物量模型拟合效果均优于全竹龄模型的。  相似文献   

14.
季风常绿阔叶林短刺栲群落的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本文采用维量分析以估测滇西南季风常绿阔叶林短刺栲群落的生物量,并且较详细地分析了短刺栲群落活生物量的径级对市、层次分布、器官分布和种类分布.12年生的幼龄林总生物量为92.875t/hm~2,其中树干占47.57%,枝占17.17%,叶占7.53%,根占22.29%,草食动物采食量占0.61%,凋落量占4.82% 42年生的中龄林总生物量为166.956t/hm~2,其中树干占53.54%,枝占20.59%,叶占4.13%,根占18.83%,草食动物采食量占0.44%,凋落量占2.71%.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滨海白茅盐生草甸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以及地上部分生物量动态。该群落生长季为八个月时间,其间白茅自始至终起着较大的群落学作用。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变化呈单峰型,可分为峰值两侧的上升期和下降期。上升期生物量的迅速增长又为一个白茅花期生物量增长缓慢的时期分成两小段。生物量与气温变化之间的关系较为密切,与降水量和土壤含盐量间看不出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正> 毛竹竹冠由秆、枝、叶三部分组成。竹秆分枝部分是竹冠的支柱,竹秆上每一个分枝的节和枝、叶合称为一个枝盘。每一枝上着生主枝、侧枝、小枝,各种枝条按一定规律分布在竹秆四周,构成竹冠的空间支架。每一个叶枝上着生3—5片竹叶,均匀分布在竹冠上形成绿色的叶层,有效地利用太阳光能进行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质。竹冠结构是指竹冠中秆、各种枝条、竹叶的数量及其在各盘枝上的分布。关于毛竹的秆形结构,作者曾作过报道,本文主要论述毛竹竹冠结构的规律性。1979年以来,我们在江苏宜兴县林场,共调查70株标准竹,每株标准竹伐倒后,记录竹龄、胸径、高度、枝下高、总节数、枝下节数、竹冠节数(枝盘数)、竹秆重量以及枝、叶重量等,并按枝盘号调查主枝、侧枝、小枝、叶枝、叶片数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无性系四川桤木1年生嫁接幼苗的生物量及其分配特征,了解不同无性系嫁接幼苗对环境的适应策略和能力,为筛选适宜地区发展的优良无性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将苗圃地划分为3个区组,每个区组包含若干个小区。2015年11月将采自四川省宣汉县、恩阳区和金堂县的34株四川桤木优树穗条嫁接于长势基本一致的砧木上,每小区内约嫁接100株(重复3次)。2016年8月中旬测定小区内所有嫁接幼苗的株高和基径,根据测定结果在每个小区内选出3株平均株作为待测植株,测定待测植株不同部位的生物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比较不同无性系嫁接幼苗生物量及其分布特征的差异。【结果】四川桤木嫁接幼苗地上部分鲜质量表现为叶>主干>侧枝,叶片和主干相对含水量在50%以上。叶片和主干在地上部分生物量中占比较大,侧枝生物量占比最小;地下部分各根径生物量大小表现为粗根>细根>中根。生物聚类分析表明,34个四川桤木无性系嫁接幼苗可分为3类,其中第2类无性系幼苗总生物量最大,第1类次之,第3类最小。3类无性系幼苗之间生物量分配比较,第2类无性系植株分配给侧枝和细根的生物量最大;第1类无性系植株主干生物量占比较高,而叶片和细根生物量占比最小;地下以第3类无性系植株叶片生物量占比最大,侧枝和主干生物量占比最小,粗根生物量占比最大。【结论】不同无性系四川桤木1年生嫁接幼苗的生物量及生物量分配特征具有一定差异,其中第2类无性系幼苗总生物量最大且各器官生物量分配较均匀,可能对光照条件和土壤水热条件的适应能力最强;第1类无性系总生物量次之,可能对光照条件适应能力较强,但是对土壤水热条件的适应能力不高;第3类无性系总生物量最低,可能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低。  相似文献   

18.
山杨,大青杨,毛白杨组织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辽宁大学校园栽培的毛白杨和铁岭县山区栽培的山杨、大青杨嫩叶、新梢为材料,经消毒接种到相应的培养基上。材料经初代培养、继代培养和生根培养,最后,形成再生植株,其新梢接种在生根培养基上,经培养直接生根,形成完整植株,生根率可达95%以上。  相似文献   

19.
应用形态特征对比、孢粉学、树木的物候观测等方法对山杨、大叶山杨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山杨、大叶山杨形态与物候特征差异显著.据此,对大叶山杨分类地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