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于分形理论的中原城市群规模序列和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丁志伟  刘静玉  刘勇 《河南科学》2010,28(3):346-350
运用分形的有关理论对中原城市群的城镇体系的规模序列与空间结构进行了具体分析.研究认为:在城镇规模序列结构方面,中原城市群城镇体系的首位度相当突出,但中等序列的城市较多,中原城市群离成熟状态具有一定距离,且偏离程度较大,尚未形成完整的规模序列结构.在空间结构方面,城镇之间的空间关联程度、空间相互作用一般,空间布局较分散.据此,进一步提出了中原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2.
中原城市群地区城市规模结构与空间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分形理论对中原城市群地区的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和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中原城市群城市体系的优化对策,并指出研究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3.
杜汜敏  苗长虹 《河南科学》2012,30(2):249-252
通过对中原城市群城镇布局结构分形维数的计算和分析,发现其聚集维数为2.016,信息维数为1.281,表明郑州在中原城市群中的中心地位不太突出,城镇空间分布呈线状;并分析了中原城市群城镇布局结构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4.
根据分形理论和维数合成法,可算出陕北地区城镇体系位序——规模分维数和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分维数。计算结果表明,陕北地区总人口分布相对合理,非农业人口分布不太合理,城镇人口分布和理想分布差距较大,而且这个差距具有变大的趋势。对此,可根据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分维数,构建对应的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分形模型;以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分形模型为基础,建立城镇体系发展的数字化规划模式,使陕北地区城镇发展模式与地貌形态、人口分布和经济结构相适应,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运用分形理论,对关中—天水经济区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进行了定量分析,计算了城镇体系的首位指数及分形分布的分维数,讨论了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的特点.用城镇密度、关联维数分析了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得到了目前城镇体系的特征.进一步探讨了城镇体系结构特征形成的内在机制,提出了未来城镇体系发展的相应对策,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和优化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等.  相似文献   

6.
利用分形维数将城市群空间结构特征与城市群整体收益损耗联系起来,建立包含投入、产出和人口规模等多因素空间分布分形特征的城市群最优空间结构模型,明确城市群最优空间结构的经济内涵,为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提供理论支撑。以陕西省关中城市群为例,在利用城市规模效益对比检验模型有效性的基础上,对比最优分形维数与Zipf维数演变趋势,发现模型预测的空间结构优化方向与城市群空间结构Zipf维数等于1的优化标准并不相悖。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分形理论的角度研究川南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这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具有一定的价值。选取川南地区29个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川南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进行定量分析,得出该地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分形维数,并且分析该地区域镇体系空间机构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以济南都市圈为例,对其城镇体系等级规模和空间结构的分形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计算出了济南都市圈等级规模分形维数和空间结构分形维数,结论如下:济南都市圈城镇数量和规模分布不均匀,区域集聚力不强,一体化程度不高.由此提出济南都市圈城镇体系建设的优化途径.  相似文献   

9.
以渝东北三峡库区11个区县为例,基于分形理论从城镇体系规模结构方面,计算了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体系的首位指数,城市规模分形分布的分维数;从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角度,计算了其空间结构的关联维数.结果表明: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体系存在空间分形结构和分形特征;城镇体系首位城市万州的垄断特征不明显,中间位序城市数目较多,人口分布比较均衡;城镇空间布局较为分散,空间关联程度一般.最后基于分形理论的测算与分析结果,从优化区域内城镇体系结构和功能角度,提出了培育万州增长极、开发沿江城镇带、建设特色小城镇和完善交通与信息网络等建议.  相似文献   

10.
根据城镇体系空间相互作用原理,运用分形理论,以位于武陵山区的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重庆市秀山县为研究样本,采用关联分维数对山区县域城镇体系规模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同时结合山区的特殊地理环境进行了县域交通网络分形分析,结果显示:山区县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具有分形特征,城镇体系规模等级较低,中心城镇(特别是县城)首位度不高,属于低首位度城镇.对其他乡镇的带动辐射职能不够突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不平衡,呈现主要城镇沿交通布置;系统内部交通通达度差,制约了各乡镇之间的经济联系度.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中原城市群的概况,指出了中原城市群物流业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构建菲德模型对现代物流业对中原城市群协调发展的贡献率进行了测算,对河南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战国 《河南科学》2014,(6):975-979
郑州市在中原经济区、中原城市群中居中心地位.随着我国经济重心西移,郑州市在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战略地位凸显.构建郑州国家级中心城市是大势所趋.规模小、实力弱、层次低是制约郑州中心城市转型升级的主要矛盾,其根源在于城市空间框架小、组织结构不合理.应坚持提升中心、强化核心、放活外围,拓展发展空间,优化空间结构,提升目标定位,加快打造"多中心"大郑州都市区和"多核心"大郑州都市圈,重构一体化中原城市群.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中原经济区主体城市群节点城市的发展状况,按照聚类分析原理,运用聚类分析法、相关系数法、极大不相关法和征询专家意见法,选取自然生态相与人文生态相中的27个因子,构建生态宜居评价体系。引用熵值理论,采用物元分析法,联系模糊集与欧氏贴近度,建立熵权模糊物元评价模型,对中原经济区主体城市群生态宜居进行分析评价。结果显示:中原经济区主体城市群生态宜居整体水平为中等偏好,提升空间很大;群域内各节点城市发展不均衡,生态宜居水平差别较大,其中,郑州最好,济源、新乡、漯河、许昌次之,焦作、洛阳、开封、平顶山较差。并结合实际,提出了进一步加强中原经济区主体城市群生态宜居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豫北地区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多分形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以河南省北部为研究区,对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多分形性质进行了实证研究,证明城镇体系是地球表面分形支体上发育的多标度分形系统。计算结果表明,豫北地区城镇体系的多分维Dq和奇异谱f(a)在参数q≈-1处发生了标度间断,多分形测度只在q∈[0, +∞)范围内发育,当q≤1时,标度紊乱,f(a)函数和Dq谱均不收敛,从而证明:多分形是由单分形演化而来,城镇体系的多分形结构是由测度集中区向测度疏散区不断发展、逐渐形成的。另外,从人地关系、系统演化以及测算方法等角度对有关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以2012年陕北非农业人口和陕西省交通地图为主要数据,借助分形理论对陕北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空间结构和空间集聚特征进行量化研究。结果表明:延安和榆林城镇等级规模较为集中,分布较为均衡,中间位序城镇较多;陕北城镇之间交通通达性较好,各城镇之间具备开展经济协作的基础设施条件,两市的城镇体系在空间上分布比较集中,城镇主要分布于沟谷河流沿线,形成城镇体系的主要发展轴线;陕北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从中心向四周密度递减,城镇体系呈现集聚分布状态。  相似文献   

16.
中原城市群应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率先实现工业化打好基础.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同时,注意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商贸金融中心.通过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建设充满活力的开放型经济区.  相似文献   

17.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5,(5):121-125
2011年9月28日,国务院颁布《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原经济区是中部经济发展的关键,但目前全区发展不均衡,城市竞争力是进行城市一体化研究的重要参照指标,实现整合性的一体化发展对于中原经济区的良性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