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忠诚”语境中的道德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忠诚”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的道德话语,但学界中至今没有对其内涵、作用和地位给出科学的界定,尤其是人们对忠诚的评价还褒贬不一,对其学科归属尚未有一个明确定论。然而,忠诚又是现实生活中极为重要的道德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行,具有其他道德规范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一忠诚是一种传统伦理,更是一种现实伦理。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忠与诚是两个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范畴。自先秦以来,忠孝始终是中国传统上维系社会稳定,规范人们行为方式的道德支柱,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诚、信、恕等相互联系的范畴。忠、恕、诚、信作为一种外在的道…  相似文献   

2.
忠德是儒家伦理学的重要德目之一,也是常被人误解的道德范畴。欧阳辉纯教授的《传统儒家忠德思想研究》一书从做人之忠、为政之忠等多维度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释、梳理和考证,阐释了儒家忠德思想的真正内涵,厘清了忠德思想发展的历史逻辑,科学分析了儒家忠德的历史地位及其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代表了新时期研究儒家忠德的最新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庄子关注人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认识到忠孝在社会存在的必然性。庄子从名实和真假关系出发,批判了世俗错误的忠孝观,提出了"不用而寓诸庸"的践行忠孝的方法。庄子理想的忠孝观是"入于寥天一"。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代社会的堕落以及现代社会的道德滑坡并不是源于人们对中国传统化的遗弃。相反,铸就中国历史悲剧的,正是中国历史上专制政治为儒学确立的高贵的历史命运。千百年来,儒学作为道德的规范获得了以暴力为后盾的法律地位并成为维护专政的工具,最终年致了反人性后果——中国人格的奴性化,中国要想获得光荣的历史命运,造就高贵的人格,只有让儒学退回到人们考古的范围,而不应当让它成为人们的精神圣火。  相似文献   

5.
忠孝观念一般指一个人的国家伦理、社会伦理以及家庭伦理观念。在国为忠,在家为孝,可以说忠、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6.
儒家一向要求人们爱父母、尽孝心,但许多时候也遭遇尴尬,或尽孝则不能尽忠,或尽忠则不能尽孝。刘邦封自己的父亲为"太上皇"则成功地解决了忠孝之间的矛盾。君王与父母同丧,早先时代,原始亲情浓郁,往往孝大于忠,先孝而后忠,一旦皇权至尊,君臣关系凌驾于血缘关系之上,则忠大于孝,先忠而后孝。历代善为政者都是鼓呼牺牲个体自我,服从整体大局的高手。危难时刻,孝必须无条件服从于忠。赵苞先报君,再殉母,是孝融入忠的典型案例。实际上,忠也是一种具有类特性和族群性的高尚价值需求,忠的对象可以是亲情之外的天下所有人。义高于亲、高于生命,于是,忠又具有超越孝、不被孝所统摄的内涵。仁者亲亲,义者泛爱众。义出于仁,但也推广了仁。仁、孝一致,忠、义通融是儒家道德与伦理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7.
1.儒学的价值系统驱使社会风俗向善,在传统社会中起着“美俗”的道德功用;但过分地着重人格的道德精神层面而泛道德化的倾向容易培养起道德至上的意识,实际上阻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2.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决定于儒学的人格理想;知识分子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实质上是儒学价值观的历史的落实。3.知识分子是中国社会的良心,是中国社会人伦价值的倡导者,承担者和传播者,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发挥着巨大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丰富的中华传统道德遗产中,重视道德的社会作用和从政者的道德修养,以及忠、孝、诚、信、礼、义、廉、耻等道德规范,结合今天的实际,加以改造,综合创新,赋予新的时代精神,对于“以德治国”方略的实施,有开发利用和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咏史诗可以归纳为感史诗、述史诗和议史诗这三种主要类型,各自有其不同的历史阐释方式。感史诗更多依赖直观感悟的方式去理解历史、咏叹历史,侧重对历史的整体渲染和直觉判断;述史诗主要以一种克制隐忍的目光来捕捉历史、剪辑历史,委婉地传达诗人的复杂历史情绪;议史诗主要以理性思辨的方式来剖析历史、解读历史,惯于对具体的历史细节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反思。这三种咏史诗的历史阐释方式彼此相互纠结缠绕,体现出中国传统文人对于历史的复杂情绪和在历史观念上的矛盾与思想冲突,即在历史认知观上的"历史可知观"和"历史不可知观"的矛盾、在历史范畴观上的"历史有限观"和"历史无穷观"的争议、在历史本质观上的"史理本质观"和"史情本质观"的分歧。  相似文献   

10.
“忠”是中国传统伦理中的一个重要观念、一种重要规范。当它随着儒家学说传入日本后,对日本的传统伦理产生了非凡的影响。“忠”在中日两国各自的传统伦理中究竟具有怎样的地位呢?尽管已有学者作过探讨,笔者以为仍有不够严谨之处,为此撰文讨论。恩格斯说:“一切已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134页)中国传统伦理就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各种伦理观念和规范也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发展变化,不断改变着它们的自身涵义,以及它们在中…  相似文献   

11.
主要论述了孔子的孝道思想。通过阐发他的孝道观产生的社会背景、具体内容,回顾其历史实践并分析其中消极层面的影响,在立足当代社会实际的基础上,表达出孔子孝道观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忠”——武士道和日本精神的价值核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忠”是人类社会的美德之一,它像水、像火、像空气一样,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宝贵财富。“忠”是日本最高伦理道德,是武士道和日本精神的价值核心。1192年以来,尤其是明治维新至今132年的历史表明,“忠”在日本有着举世无双的物质化能量。统治者对“忠”的恶用,“忠”成了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侵略政策的杀人屠刀;统治者对“忠”善用时,“忠”则成了日本成功之路和经济奇迹的民族底蕴。一、武士道是“忠”的宗教日本封建社会的武家政治时期,“忠”在武士的名誉训条中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1],是武家社会占首要位置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日本幕末时期,国家内忧外患,为解决社会上诸多问题,出现了心学运动和报德思想运动。明治后期,国家面对社会危机,仍然提倡"二学",实行德化教育,以打造新日本国民形象,阳明学和报德学均提倡忠孝、至诚和实行等,体现了德行伦理内核。但是道德规范并非法律法范,不能作为"戒律"或"禁条",这在中国历史上和日本近代道德教化实践中都有过教训。世界上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道德法律教育传承方式,这在中国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文化中应有保留。  相似文献   

14.
创业是农业合作化小说特有的叙事话语,它促成了中国农民由个人创业主体向创社会主义集体大业的历史主体身份的转换。在这种转换中,个人创业主体的叙事内涵虽然明显大于历史主体,但历史主体的精神价值也得到了充分的开掘,并建构起特殊的关于财富的一种道德训诫方式。同时,历史主体的集体创业,也对乡村的爱情和婚姻道德生活带来了明显的改造。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道德思想作为一脉相承的体系,在最终目标上,追求“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在价值导向上,强调个体服从整体;在分寸把握上,具有中庸性质;在价值取向上。具有“重义轻利”的倾向。这些特点中的积极因素对于解决目前社会发展的道德困境和社会个体的道德退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知识观是对知识本质的哲学反思。西方知识观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古希腊知识观,文艺复兴之后的近代知识观,现代知识观,后现代知识观。随着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知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对知识的本性、标准和价值的把握和反思日渐深刻,知识观的演变和发展又有了新的趋向。  相似文献   

17.
何军  陶斯文 《凉山大学学报》2002,4(3):118-120,136
儒学对苗族伦理道德的影响,本文从婚姻道德、等级观念、礼仪规范、忠孝、诚实、勤俭,团结和谐等方向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李自成》的巨大成功与社会效应,促成了历史现实主义规范的确立,并对中国当代历史小说创作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但随着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及当代文艺思潮的发展,当代历史小说创作逐渐叛离这一规范,并且规范自身也在发生蜕变。历史现实主义规范被确立、承传、叛离及其发生蜕变的命运轨迹既是文学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折射了中国当代历史小说创作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9.
近来读了些有关道德建设的书籍和文章,心中不免忧思如草。道德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价值范畴。健康、合理的道德,有益于人和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要对当代中国的道德建没有所引导,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确立健康、合理的道德标准,倡导健康、合理的道德价值取向。在这个问题上,有人言必称“17  相似文献   

20.
周玲玲 《科技信息》2009,(29):I0225-I0226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和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公平观,指出公平是历史的、阶级的、社会的范畴,其内涵、特征和实现途径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阶级的性质等密切相关。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不公平的深层次矛盾逐渐凸显出来。马克思恩格斯公平观对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出现的公平问题具有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