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2 毫秒
1.
莫言是新时期的重要作家,莫言的写作突破了当代文学的传统规范,具有一种革命性的意义。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既被视为“寻根文学”的终结,也被视为“新历史小说”的重要起源和代表作品。《红高粱》中人物描写的方法与当时有关人物性格复杂性的理论探讨有着密切的关联,反映了当代典型理论的重要变化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规范的崩溃及其对于创作的影响。《红高粱》和“新历史小说”的潮流与20世纪50年代《红旗谱》等“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强大规范构成了明显的对话关系,其“情欲化的历史”和“迷宫般的历史”鲜明地体现了对“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颠覆和重写。同时,《红高粱》的解读和“新历史小说”现象的命名与阐释本身也是一个在阐释中不断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美国当代作家菲利普.罗斯在以上世纪末创作的美国三部曲为代表的后期作品中表现出了以历史与虚构相互融合为显著特征的新现实主义走向。这不仅是创作手法的简单转向。罗斯在小说创作中巧妙运用了美国社会历史特殊时域、地域及在此背景之下的中产阶级典型人物代表的塑造等三个新现实主义文化要素,描述了二战后美国社会重大历史事件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再现了当代美国人在荒谬的历史中所面临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3.
凌力是当代最深得“红楼”艺术精髓的一位历史小说作家,她的历史小说不论在对历史悲剧的深刻发掘、女性形象的复杂塑造,还是对历史题材的生活化和人情化处理等都深得“红楼”艺术神韵。凌力创作的这种审美追求有利于历史小说创作走向深化发展,代表着当下历史小说创作的健康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历史小说创作领域,随着时代主题的变迁和作家主体性的日益张扬,更具人性深度的创作面被开掘,阶级、革命、历史等宏大叙事逐渐为人性的抒写所取代,"人的回归"主题得到了愈益鲜明的体现,其经历了从隐性显现到狂欢表演,最终走向正常表达的三个阶段。本文结合当代文学发展进程中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学作品,具体分析了当代历史小说的总体创作走向。  相似文献   

5.
莫言的《红高粱》与“新历史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莫言是新时期的重要作家,莫言的写作突破了当代文学的传统规范,具有一种革命性的意义.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既被视为"寻根文学"的终结,也被视为"新历史小说"的重要起源和代表作品.<红高粱>中人物描写的方法与当时有关人物性格复杂性的理论探讨有着密切的关联,反映了当代典型理论的重要变化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规范的崩溃及其对于创作的影响.<红高粱>和"新历史小说"的潮流与20世纪50年代<红旗谱>等"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强大规范构成了明显的对话关系,其"情欲化的历史"和"迷宫般的历史"鲜明地体现了对"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颠覆和重写.同时,<红高粱>的解读和"新历史小说"现象的命名与阐释本身也是一个在阐释中不断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拆解历史、颠覆宏大叙事构成新历史小说独特的审美意趣,这一重要的创作现象的出现和形成,既有西方新历史主义理论的支撑,也是新时期学自身发展的必然。小说家们以历史本化的观念进行创作,实现了重新解读历史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7.
20世纪的西藏和中国其他地区一样,是西藏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变最为剧烈的时期。文学作品如何看待这一百年的历史,如何展现这一百年来人的精神世界所发生的巨大转变,体现了不同时代西藏文学的精神风貌和发展轨迹。文章以《格桑梅朵》《无性别的神》和《祭语风中》三部反映西藏不同历史阶段面貌的现实主义小说为例,分析不同时期的小说叙事话语和风格的转变及其所反映的西藏文学创作中现代性意识从确立、追溯到反思的特征,并结合西藏当代知识分子作家的生命历程和创作变化,来管窥西藏不同时期小说创作所折射的时代精神"症候"。  相似文献   

8.
中国自古就有“文史一家”之说,悠久的史官文化与多样的民间奇闻逸事,都为历史题材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写作资源。即以当代历史小说而言,自1976年姚雪垠《李自成》的前两卷问世伊始,到20世纪90年代凌力、刘斯奋、唐浩明、二月河、熊召政等一批中年作家运用较为传统的历史还原手法,创作出诸如《梦断关河》《白门柳》《曾国藩》《雍正皇帝》《张居正》等一大批优秀的长篇作品,再到以苏童、叶兆言、刘震云、格非、莫言等青年作家为代表的新历史小说创作的异军突起,中国当代长篇历史题材小说一直都保持着稳健的写作或发展态势,并在当代小说创作中占有较高的思想艺术水准。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下半叶的台湾,中国文人传统的精神活动空间已被现代化进程侵蚀殆尽。高阳却以历史小说为工具,力图保有一份文人传统的优雅、闲适情致并争取社会的认同。他的历史小说既迎合大众猎奇心理,又加以合理化修正和雅化处理,其作品对传统与现代、通俗与高雅的调适为当代历史小说创作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0.
柳青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在其独特的人生经历中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创作理念。这些创作理念所促成的其对农村题材的开掘、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坚守以及对历史的描摹等创作风格,深深地影响着陕西当代作家及创作,为陕西当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下半叶的台湾,中国文人传统的精神活动空间已被现代化进程侵蚀殆尽。高阳却以历史小说为工具,力图保有一份文人传统的优雅、闲适情致并争取社会的认同。他的历史小说既迎合大众猎奇心理,又加以合理化修正和雅化处理,其作品对传统与现代、通俗与高雅的调适为当代历史小说创作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道家文化对于二月河、唐浩明的历史小说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道家思想精髓不仅使二月河、唐浩明获取了匡扶人性扭曲的有利资源,其关于个体独立的精神诉求也启悟作家以一种大胆超异的视角去把握历史的内在精神,并取得了成功。考镜道家文化对当代历史小说创作的滋养,对于学术文化视野下拓展历史小说研究畛域,加强学术研究的薄弱环节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井上靖是一位大量取材中国历史、特别是从中国史传学为素材进行创作的当代名作家。他在人物的选取、人物性格的刻画以及题材的组织等方面具有鲜明的特点。在这类历史小说中,寄寓了作对人生对历史 的独特思索。中国史传学的叙事模式等艺术实践经验等方面,井上靖也有所承受与借鉴。总之,井上靖的学创作与中国史传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新历史小说创作存在着明显的古典艺术回潮迹象。这既与创作的历史转向有关,也是叙述形式探索及创作的解构性所导致的。然而思想内蕴与艺术形式的背反显示作者意图不在重温古典旧梦,而是“仿古说今”。不过,这种艺术倾向丰富了新历史小说创作的审美探索和思想意蕴,形成其解构与建构相交织的复杂文化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15.
现实主义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当代,亟需一种充满人道主义、批判精神和理想精神的现实主义精神.毕淑敏正是始终坚持以现实主义精神创作,实现着对现实主义创作的新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一、当代中国美学转型的前奏 从1974年7月到1980年2月,在这七年时间里,姚雪垠为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创作问题和茅盾通信88封,而《茅盾姚雪垠谈艺书简》收入了他们围绕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创作问题和其他重要文艺理论问题的通信73封。茅盾和姚雪垠这些信中的美学思想曾经极大地推动了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中国文艺界的思想解放。  相似文献   

17.
1949年到1966年间的文学,习称为“十七年”文学。重新全面审视“十七年”中文学发展,可看出数量众多的还是从社会、政治的角度去选取和反映生活,且以工农兵为主角的小说。“十七年”现实主义文学的美学成就也主要体现在小说领域中。沿着“十七年”现实主义小说两条纵向发展轨迹,可知社会生活题材以及冷静客观地反映人性、人情、干预生活的现实主义小说的几次明显的创作浪潮。但由于当时的历史限制,它们都可谓坎坷行进,成为现实主义小说的一次断章。  相似文献   

18.
七哥和拉斯蒂涅都是野心家,但他们欲望的性质、产生演变的过程和实现的手段或途径不同,原因在于中西方社会文化的差异.由此可见,方方的创作受批判现实主义影响之深,虽然"风景"时期和"过程"时期有明显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色彩,但批判现实主义是方方创作的更浓郁更持久的底色.这是由中国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中国文化的中庸传统和作者学生时代所受教育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创业史》作为十七年现实主义的典型文本,充分体现了恩格斯的现实主义“典型”论述.从创作主体的角度说,它在文学信念、社会信念和政治信念完全统一的艺术观念层次上,明显地反映了文学服务于政治的时代创作特征.在美学上,其意义在于形成了时代创作的主观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真诚地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热情地注视当代生活进程,文本中贯注着创作主体的人格精神,体现出一个与所描写的社会和生活既往相联的灵魂.同时,在用生活故事概括时代精神面貌,展示历史发展行程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了消解典型环境的历史范畴的弱点:过分夸大政治和社会变革对人的思想、意识、感情和心态的决定作用,由典型环境的简化造成了理想人物的“个性”被“更多地消融到原则里”,从而影响了作品的高度真实性.  相似文献   

20.
莫里亚克以其独异卓绝的现实主义小说创作,为西方现实主义文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深入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他对现代西方社会资产阶级家庭丑恶内幕的敏锐体察、深入开掘及其成功独到的艺术表现,不仅为20世纪西方现实主义文学提供了崭新的题材、内容;也使得其小说创作的中心主题──—“爱的沙漠化”,成为高度概括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际关系本质特征的至理名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