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城市边缘区的扩展状况密切关系着城市空间结构和形态的演变.基于1994、2000、2005、2009年4个时期 TM 影像资料提取出的建设用地数据,通过建设用地扩展强度指数、建设用地扩展规模系数和建设用地密度指标,利用象限 缓冲区分析法将大兴区分成8个象限进行扩展分析,研究1994—2009年大 兴 区 建 设 用 地 扩 展 的 时 空 分 异 特 征.分析表 明,大兴区在15a间建设用地剧烈增加,且增加的强度越来越快;各 区 建 设 用 地 密 度 的 差 距 越 来 越 大,但 差 距 并 非 均 等 变大;大兴区建设用地扩展影响因素主要是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因素与政策因素   相似文献   

2.
运用1991年、1999年、2004年三个时期的广西都安县城土地利用TM影像图和2009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提取四个时段城镇用地空间数据,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对都安县城城镇用地扩展面积、扩展速度、扩展强度指数、城镇用地弹性系数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1—2009年间,都安县城镇用地扩展明显。都安县城镇建设用地扩展以交通—河流主轴线状城镇扩展模式为主。都安县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主要驱动力是国民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政策因素、交通条件改善。  相似文献   

3.
杨义炜  刘辉  付银 《贵州科学》2020,37(3):50-58
以多时相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选取最优波段组合,采用监督分类方法提取城乡建设用地。综合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城乡建设用地扩展测度指数法、象限方位分析法以及GIS空间分析法,从景观格局演化、时空规模动态、空间分异特征以及扩展模式更替4个层面揭示就地城镇化下晋江市城乡建设用地时空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1996—2016年晋江市城乡建设用地在景观中的优势度逐渐显现,内在连通性不断提高,边界形态逐渐规则化,空间上呈现出聚集连片的发展趋势;2)1996—2016年晋江市城乡建设用地规模不断增加,扩展速度和扩展强度不断提高;3)晋江市城乡建设用地扩展主要以北、东北和正南方位扩展为主,其扩展速度分别处于高速扩展和快速扩展;4)晋江市城乡建设用地增长方式以边缘式扩展为主,填充式和飞地式扩展为辅,但边缘式扩展规模呈现下降趋势,填充式扩展规模则表现出上升趋势,城乡建设用地利用更趋于集中化。  相似文献   

4.
以安徽省宿州市为研究对象,分别从Landsat TM/ETM+和Landsat 8遥感影像提取1987年、2000年、2005年和2013年四个时期的土地利用信息,每个时相的遥感影像分为建设用地、林地、水体和耕地四类,从城市建设用地扩展速度、扩展强度、分形维数、稳定性指数、城市扩展弹性系数、城市扩展方向等方面详细分析了26年来宿州市城市扩展的时空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宿州市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一直持续增加,扩展速度进一步加快,扩展强度也进一步增强.1987-2013年,建设用地面积净增50.67 km2,扩展速度为5.18%,扩展强度为1.63.城市空间格局由填充式逐渐向外延式转变(即由老城区向外延伸扩展),主要向南、北、东南和西北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5.
2000-2013年西安市建设用地扩张特征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GIS空间分析,采用2000年、2005年、2010年、2013年4期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提取西安市4期的建设用地,通过象限分析法、同心圆分析法,以扩展强度、分形维数等扩展指标分析西安市近年建设用地的扩张特征,并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环境效益三个方面对西安市建设用地扩张效益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0—2013年西安市建设用地扩张较快,年均增长率高达5.81%,尤以2010—2013年扩张最快,扩展方向主要集中于南、北、西北,扩展范围集中于以钟楼为中心的6~18km处。14年间西安市的经济效益较好,在2005—2010年达到最高;社会效益较低,建设用地扩张快于人口扩张,在2010—2013年城市规模弹性系数高达5.12;环境效益呈下降趋势,热岛区在建设用地扩展的中低速区、中高速区及高速区分别扩展了0.41倍、3.45倍、6.41倍。  相似文献   

6.
基于年度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 通过分析城市建设用地的时空变化、扩展强度和景观格局, 探究深圳市1996―2016年城市建设用地扩展过程及其特征, 揭示高度城市化地区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空间分异, 并采用回归分析模型, 探讨社会经济因素对建设用地扩展的驱动机制, 得到如下结果: 1) 深圳市建设用地扩展呈持续增长趋势, 新增建设用地扩展模式差异显著, 福田区和罗湖区以内部填充为主, 南山区和宝安区以外部扩展为主; 2) 不同区域的建设用地扩展强度与景观格局指数的差异变化表明, 建设用地空间扩展正从无序、同质化、低效蔓延, 逐步向有序、异质化、高效利用转变; 3) 社会经济因素与建设用地扩展均显著正相关, 常住人口的回归系数最大(0.578), 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回归系数最小(0.000), 皮尔森相关性排序为常住人 口>产业结构>GDP>固定资产投资额, 说明人口对于建设用地扩展起决定性作用, 固定资产投资体现为连接功能。  相似文献   

7.
2001—2017年哈尔滨市建设用地扩张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静  郭磊  赵超越  吴昊  刘楠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31):12948-12954
以哈尔滨市2001年、2008年、2013年和2017年四期遥感影像解译数据为基础,运用规则格网法、等扇分析法和公共边测度法等空间分析方法,以及用形状指数、斑块密度、聚集度等指标分阶段分析16年间哈尔滨市建设用地扩张强度、形态、方向和模式等特征。研究发现:(1)2001-2017年间研究区建设用地扩张呈现由缓到强势增长后又缓慢扩张态势,并且各个区域建设用地扩张强度指数也有所不同;(2)2001-2017年间,聚集度、斑块密度逐渐增加,形状指数逐渐减小;(3)城市扩张方向性明显,总体来看,向南扩展速率最快,并且实现了城市扩张格局由主要朝单一方向发展变为朝多个方向同时发展的转变;(4)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内研究区建设用地扩张模式有所不同。整体看来,蔓延式扩张面积占建设用地总增加面积的比例最大,飞地式扩张面积所占比例最小,且所分布区域比较分散。  相似文献   

8.
以重庆都市功能拓展区之一的北碚区为研究对象,利用2000,2008,2009,2012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借助SPSS统计软件和GIS空间分析手段,探讨了2000-2012年以来建设用地的时空扩展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北碚区建设用地扩展明显,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有所提高,并且城镇用地、交通用地的增加是其重要原因.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与城市化、区位因素、政策因素是建设用地扩展的驱动因素,其中,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为北碚区建设用地扩展的主要驱动力.与都市功能拓展区其他区域类似,国家一级平台开发开放区域如蔡家组团、水土组团为扩展主要空间,高度发展的经济对建设用地的强劲需求与有限的规划建设用地剩余指标这一矛盾明显.  相似文献   

9.
采用宿迁市2007年、2012年和2017年3个时相的遥感(RS)数据,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工具,对2007—2017年宿迁市建设用地扩展的空间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宿迁市的建设用地进入高度扩展时期,宿城区、泗阳县和沭阳县的建设用地空间扩展强度占据优势地位.同时,宿迁市建设用地扩展强度空间差异较大,2007—2012年强扩展型和稳定型区域主要位于宿迁市的东部和西部,2012—2017年各种扩展类型区域分布较为分散,剧烈扩展型区域主要分布在北部,强扩展型区域主要分布在中部,弱扩展型区域主要分布在西部,稳定型区域主要分布在南部.  相似文献   

10.
基于AHP-TOPSIS模型,从投入产出、社会服务和利用布局3个方面选取了19项指标因素构建了建设用地利用强度评价系统,评估了内蒙古2001—2015年建设用地利用强度,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影响建设用地利用强度的重点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建设用地利用强度呈现出V型的变化趋势;投入产出、社会服务和利用布局3个子系统均存在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灰色关联分析表明投入产出和利用布局2个子系统与综合强度关联性较高.该研究结论有助于丰富建设用地利用强度研究的深度和内涵,为内蒙古建设用地利用集约高效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2012年河南省18个地市的城镇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权重矩阵、空间自相关性检验和空间计量模型,对河南省18个地市的城镇建设用地及扩展的驱动因素进行空间计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河南省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展存在着空间正相关性,且在郑州、新乡、焦作、济源存在"高-高"集聚的局部空间正相关;(2)城镇化率、第二产业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第三产业产值是河南省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主要因素,说明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是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主导因素,其中前三个因素对河南省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起着正向促进作用,而第三产业产值起着一定的抑制作用,说明河南省应在调整产业结构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走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2.
基于重心测算的厦门市建设用地时空变化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解译1986-2007年6个时间剖面的遥感影像,并提取建设用地斑块,借助ArcGIS9.0空间分析模块计算各研究单元的建设用地重心坐标.以建设用地重心的转移速率和转移轨迹作为建设用地时空变化的刻画指标,结合同期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变化,解释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驱动力.将影响厦门市建设用地变化的驱动力归纳为发展驱动、政策驱动和自然限制3个方面.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化和工业化推动建设用地的扩展,经济发展是建设用地扩展的根本原因,政策因素控制建设用地的时空变化,地表自然环境影响建设用地的扩展.  相似文献   

13.
建设用地是人们生产生活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是土地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哈尔滨市辖区为研究区,在分析哈尔滨市辖区1994—2013年建设用地动态变化、探讨其驱动机制的基础上,构建了灰色马尔科夫预测模型,并对其未来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1994—2013年哈尔滨市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整体呈上升趋势,尤以1999—2006年最为明显,年均增长率为14.39%.2007—2013年哈尔滨市建设用地结构供应量变化显著.(2)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建设用地面积也相应增加.(3)1994—2013年哈尔滨市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扩大不尽合理,其建设用地变化弹性系数为3.08,远大于1.12的合理值.只有少数年份的建设用地变化弹性系数在合理值范围内,说明哈尔滨市应放慢建设用地的扩大速度.(4)人口、经济及交通因素、产业结构因素成为哈尔滨市城市建设用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力.(5)灰色马尔科夫模型预测精度高于灰色预测模型,经预测,2020年哈尔滨市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为476.557 4km~2,2025年为538.162 6km~2.  相似文献   

14.
采用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数据,计算城镇用地扩展强度和扩展速度指数,通过空间关联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定量揭示了区域城镇空间扩展特征的多样性、空间组织异质性和热点区格局演化.研究发现:1990年代以来,苏北地区城镇空间扩展是以中心城市集聚为主导的空间过程,中心城市的主导地位逐渐加强,各中心城市之间差距逐渐缩小,次级中心城市的集聚作用开始显现,城镇用地空间分布趋于分散.在城镇空间扩展的驱动力上1990~2000年为人口增长驱动型,主要表现为人口增长和人均GDP增加;2000~2010年为工业增长驱动型,主要表现为区域生产总值和人均GDP增加.此外,苏南产业转移加快了苏北城镇空间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以重庆市璧山县为例,通过分析城镇建设用地扩展强度指数,对西部地区城镇建设用地扩展动力机制进行了探索.认为璧山县城镇建设用地扩展驱动力如下:①地理区位配合政策优势;②城镇发展动力机制差异;③工业园区经济拉动.  相似文献   

16.
以上海临港新城1994、2000和2006年高精度影像为信息源,对临港新城开发前后的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对比分析.1994~2000年,建设用地面积仅增加31.10hm2,水域面积增加193.56hm2,耕地面积减少203.24hm2;土地利用强度从296.43%降为295.94%.2000~2006年,建设用地大幅上升,面积增加2041.47hm2,主要来自耕地和水域的转化;水域面积减少556.42hm2,耕地减少2207.62hm2;土地利用强度迅速升至302.89%.研究区域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为水源涵养和废物处理,二者之和占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的50%以上.1994~2000年,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增加0.08亿元;由于水域面积增加,水源涵养、废物处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娱乐文化等功能价值呈增加态势;园地、草地和耕地面积减少导致气体调节、气候调节、土壤形成与保护、食物生产和原材料等价值有所减少.2000~2006年间,新城开发使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减少0.46亿元,除原材料外其余八项服务价值均呈下降趋势;废物处理价值减少最多,水源涵养次之.研究表明,临港新城开发逆转了土地利用强度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原有发展趋势,对周边区域的土地利用和生态系统服务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长春市的发展处于高速城市化阶段,大规模的开发区建设与产业拉动机制是长春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的主要原因.从长春市建设用地扩展的速度与效率入手,对长春市建设用地扩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调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1年—2010年长春市建设用地扩展基本满足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建设用地投入处于报酬递增阶段;(2)建设用地对长春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低于资本和技术投入,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待提高;(3)建设用地面积-GDP弹性系数不断上升,建设用地的边际产量开始下降;(4)主要经济指标增长1个百分点所消耗的建设用地过多,城市边缘区出现城市蔓延现象.最后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前提下,提出抑制城市蔓延的长春市建设用地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8.
以杭州市城区为研究对象,以1984年、1994年和2005年3期MSS/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遥感技术获取杭州市城区扩展信息,从扩展形态、扩展趋势、扩展速度、扩展强度、动态度、人口-城市扩展指数等方面分析了城区扩展的时空变化特征,结合社会经济数据,构建主成分分析模型,探讨杭州市城区扩展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空间上,杭州市城区除西南方向外,其他方向均扩展显著;外形上,杭州市呈现扇形扩展为主,并伴有轴向延伸;未来向南和东北方向扩展迅速.规模强度上,1984—1994年城区扩展面积的年平均绝对增加值为6.58km2,1994—2005年为9.67km2,其扩展速度在加快;以杭州市区土地总面积为基准,其扩展强度变快.动态度和模式以上一时期的面积作为基准,其扩展速率变慢;人口-城市扩展指数表明杭州市城区扩展集约程度有所提高.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归纳出经济增长、城区建设、人口增长、交通发展为杭州市城区扩展的重要驱动因子,4个因子对城区扩展的驱动作用逐年增强.  相似文献   

19.
2005年、2007年和2009年三个时相的中巴CCD遥感影像对比表明,厦门环东海域规划区土地覆被类型存在明显转换.2005年至2007年,土地覆被变化以海域向陆地(裸地和建筑用地)转化为主;2007年至2009年,土地覆被以林地、耕地和裸地向建筑用地转化为主.总体上,2005至2009年间,海域减少约17.8 km2,林地减少约6.0 km2,耕地减少约7.2 km2,裸地增加约6.6 km2,建筑用地增加约24.3 km2.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带来土地覆被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20.
基于遥感数据通过地学信息图谱手段提取宁化县的2001、2007和2013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状况,计算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3个时间段与8个象限内的扩展与收缩强度;并以象限为单位,探讨象限内的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矩阵,为宁化县土地治理措施的科学性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结果显示:区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明显,且重视水土流失整治后,森林与毛竹林的总体面积有所增加,但各个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的象限内变化规律并不一致,在3个时间段与8个象限内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