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为化解城市内部医疗资源利用"倒三角"和居民就医需求"正三角"之间的对立关系,结合分级诊疗模式的主要特征,探讨社区卫生机构交通可达性主要影响因素的选取依据,通过剖析步行交通阻抗的构成要素及其作用范围有针对性地设计了测度交通可达性的改进潜能模型,将该模型应用于西安市城三区社区卫生机构交通可达性的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准确衡量步行交通阻抗是分级诊疗模式下城市社区卫生机构交通可达性测度建模的关键点,而步行交通阻抗系数的确定需要同时考虑路段通行条件和交叉口过街设施条件;西安市城三区社区卫生机构的交通可达性呈现不均衡空间分布特征,其成因可归结为规划政策调整带来的医疗资源暂时性短缺、土地供给不足造成的设施选址不合理以及复杂城市道路环境引发的步行就医交通阻碍;因此,决策部门在构建城市分级诊疗体系时应科学合理规划社区卫生机构。  相似文献   

2.
基于改进的AHP法和模糊综合评价,在满意度影响因素和出行者特性的基础上,从经济性、可靠性、便捷性、舒适性、可达性5个方面着手,建立了城际公交出行满意度评价体系;结合广佛城际公交出行调查数据,计算出了各指标层的权重及满意度评分,绘制了重要度-满意度四分图。结果表明:舒适性、可达性对广佛城际公交出行满意度的影响较大;广佛城际公交出行满意度总分为63. 8,介于"一般"和"满意"之间,且可达性和经济性方面得分较高。  相似文献   

3.
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是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关键,医疗服务空间可达性是衡量城市居民就医公平性的重要手段。梳理国内医疗服务空间可达性研究进展及概念,阐述可达性研究常用的几种方法(潜能模型、两步移动搜寻法、GIS的空间分析)优点及其局限性。总结医疗空间可达性在不同尺度(乡镇、行政村、地块尺度)、不同群体(居民、中低收入者、老年人群)中的应用。提出未来需要不断完善和拓展的研究方向,应加强非空间因素、大数据等在医疗服务可达性中的研究,使城市就医服务设施布局更加科学化与智慧化。  相似文献   

4.
为建立非机动交通可达性模型,用以准确评估城市规划与交通规划方案,以体能消耗作为可达性阻抗,确立了多段式阻抗函数形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体能消耗的非机动交通可达性数学模型(NABE模型),并比较了各类可达性模型计算结果。研究结果表明:NABE模型能够体现出机动化交通设施对于非机动交通出行圈的影响;当阻抗增加时,NABE模型能合理表现可达性变化趋势;阻抗接近于0时,模型也能在极限状态下表述出非机动化交通可达性。上述特点弥补了传统可达性模型在描述非机动化交通可达性时存在的问题,其趋势更符合非机动化交通特征,NABE模型应用于交通规划方案评估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中心城市的快速扩张带动了卫星城的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城际公交应时而生。文中结合广佛城际公交满意度调查数据,对不同交通工具类型的城际公交满意度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乘客对不同交通工具类型的城际公交细分化满意度需求。结果表明,在城际公交不同类型的交通工具选择中,对乘客总体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的因素各不相同。在城际地铁出行中,提高经济性满意度、舒适性满意度和可达性满意度可以对总体满意度产生显著正影响;在城际轨道出行中,提高经济性满意度和可靠性满意度可以对总体满意度产生显著正影响;在城际道路公交出行中,提高经济性满意度、舒适性满意度和可达性满意度可以对总体满意度产生显著正影响。在所有交通工具中,便捷性满意度均对总体满意度无显著影响。研究结果对甄别已有各类型城际公交服务在运营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把握细分化满意度需求以及有针对性地改善城际公交服务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公路网对外交通的可达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指标、多目的地点的可达性综合评价方法。首先运用ArcGIS软件,以最短出行时间和最短出行距离为评价指标,设定广东省各地级市政府为起始点,省内港口、高铁站、机场为目的地点,通过采用综合集成赋权方法,建立兼顾系统"功能性"与"均衡性"的评价模型,得到各城市到达3种目的地点的可达性评价值。然后根据评价值进行层次聚类,把所有地级市分为可达性较好、可达性一般、可达性较差3个等级。最后根据已有的等级进行判别分析,得到进行综合评价时3种目的地点所占的权重系数。研究结果表明,城市节点的几何居中性越好,其可达性的评价值越高;3种对外交通方式中,省内区域至高铁站的可达性对评价对外交通水平影响较大;根据可达性水平把地级市分为3个等级,并建立不同等级的线性判别模型,可依据此模型判别广东省内任一区域的对外交通可达性水平。此综合评价方法适用于各地区可达性研究,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7.
探讨公共交通方式下的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对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基于城市公共交通综合评价贵阳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研究结果表明:1)步行与常规公交可达性均由城区核心位置呈不规则环状向外围逐渐变差;2)公园绿地步行可达性较好,87.43%的居住小区与82.63%的城市居民覆盖在30 min范围内;3)常规公交平均可达性较好且差异较大;4)步行与常规公交均可达区域分布于城区中心位置,市民出行方式选择多样化,综合可达性好;步行与常规公交均难可达区域分布于城区边缘区域,市民出行方式选择单一,综合可达性差。在上述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探讨贵阳市公共交通与公园绿地布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8.
城市交通规划中交通可达性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解决城市交通规划问题,从定义、内涵和评价模型3方面对现有5种交通可达性模型进行了比较研究。以大连市中心城区早高峰时段公共交通出行的可达性为例进行了应用研究。辨析了交通可达性与机动性在城市交通发展中的关系,提出了可达性导向的交通规划思路。与传统规划不同,该可达性导向的交通规划更加以人为本,更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城市交通规划问题,从定义、内涵和评价模型3方面对现有5种交通可达性模型进行了比较研究。以大连市中心城区早高峰时段公共交通出行的可达性为例进行了应用研究。辨析了交通可达性与机动性在城市交通发展中的关系,提出了可达性导向的交通规划思路。与传统规划不同,该可达性导向的交通规划更加以人为本,更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相似文献   

10.
通勤乘客是在早晚高峰出行并具有一定出行规律的人群,准确地从公交刷卡数据中识别通勤人群,对采取措施缓解早晚高峰交通拥堵和整个城市公交线网规划和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珠海市公交IC卡数据为依托,提出一种基于差分进化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SVM)的公交通勤识别方法。首先通过通勤乘客调查和实际刷卡数据相结合,分析出通勤乘客出行的特征属性;然后采用SVM算法构建分类识别模型,并利用差分进化算法(DE)对SVM进行参数寻优,得到最优识别模型,其识别准确率高达94.28%,优于其他算法模型;最后利用该模型对珠海公交IC卡数据中的通勤人群进行识别,结果显示其公交通勤人数为178 259人,占公交出行总人数的21.47%。  相似文献   

11.
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信令数据识别交通方式并制定出行政策的方法,旨在促进中等城市的绿色、可持续发展。首先,针对中等城市信令数据的特点,结合基站定位原则和信息报送机制等因素,确定出行速度区间;然后,使用地图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获取交通方式的速度,并通过调整速度区间和基于出行时间可靠度感知的Logit模型,完成交通方式的识别;最后,选取荆州市中心城区作为研究实例,对空气污染物排放量等数据进行验证。综合考虑扩展时空信息、路网交通状态和出行策略等方面,该文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地完成交通方式识别。此外,根据污染物排放可视化和居民出行情况,讨论了出行政策。研究结果表明:需加强学区和医院区的交通组织管理,以减少机动车在低速行驶阶段的污染物排放;在高峰时段,传统公交吸引力不足,应开设需求响应式公交;另外,可采用硬件与管理相结合的方式,鼓励特定人群使用非机动车。  相似文献   

12.
西安市公共交通现状分析及战略规划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针对西安市城市交通的发展,通过交通调查与分析,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在分析了西安市居民出行方式结构、公交线路网特性及公共交通客流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西安市公共交通发展战略措施和规划方案。认为西安市公共交通体系应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地面公交为主体,其它方式为补充,干支结合,面向城镇群,发展多层次立体交通体系。  相似文献   

13.
在人口密度等级区划的基础上对研究区进行网格划分,运用搜狗地图API计算出武汉市内任一社区距离任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间的最短公共交通出行时间(包括从出发地到起始公交/地铁站点、抵达站的公交/地铁站点到目标地的时间、乘坐公交/地铁的时间),结果显示:1)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可达性最优的地区集中在硚口区,江汉区和江岸区的沿江地带,这些地区的公共交通出行时间均在1 h之内,甚至是一刻钟.2)汉阳区、洪山区西部以及江岸区北部的后湖街道等区域的可达性较好,公共交通出行时间在1.5 h左右.3)东西湖区、汉南区2个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可达性欠佳,公共交通出行时间在2 h左右.4)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4个远郊区的绝大部分区域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可达性极差,公共交通出行的时间甚至高达5 h左右.针对武汉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可达性“中心优外围差”的空间分异格局,提出合理布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打造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改善公共交通的结构,交通管理精准化;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改变发展模式四项基本措施,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空间格局,以达到一城之内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研究信息条件下单线路公共汽车交通服务水平评价指标及方法,信息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公布的公交车辆运行数据,二是公交出行乘客出行经验积累的数据.通过对公交营运公司提供的公交车辆AVL运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获取公交车辆运行信息,将乘客划分为四个类别,以调查问卷及车内统计的方式采集各类乘客的出行信息.通过建立信息条件下乘客出行行为模型,并结合建模方法,在自主开发的仿真实验平台上,对上海市49路公交车服务过程进行仿真实验,以公交服务可靠性为评价指标,对公交服务水平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技术, 利用改进的两步移动搜索法, 研究潍坊市中心城区的就医可达性。考虑分级诊疗对居民就医可达性的影响, 以社区为基本单元, 分析中心城区的医疗资源分布特征。结果表明, 潍坊市中心城区就医可达性呈多中心分布, 中部社区、东北部社区和东部部分社区可达性水平较高, 中心城区边缘社区可达性水平较低; 在不同转诊率水平下, 分级诊疗均能提升社区居民的就医可达性水平; 由于二、三级医院分布集中于中部和东北部, 分级诊疗也会加剧各社区之间就医可达性的差异, 且难以兼顾服务的公平性。根据研究结果, 建议优化医疗设施布局, 将医疗资源向中心城区边缘地区引导, 着重在社区中心位置布局基层医疗设施, 提升居民就医的便利程度。  相似文献   

16.
基于游客出行轨迹的网络结构特征,分析旅游目的地交通结构已成为研究交通可达性的重要内容.该研究通过筛选、挖掘网络游记文本中的时空信息,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可达性模型、耦合模型等,以西南民族旅游目的地黔东南州为例,分析了州内自助游网络结构特征与州内交通可达性,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州内自助游发展水平与交通可达性的耦合协调关系,为民族地区自助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研究表明:1) 通过网络游记数据挖掘,州内自助游旅游节点主要有27个,且主要分布在交通干线经过的县(市);2) 黔东南州自助游网络整体密度较低,边缘与核心节点联系较弱,互动性差,网络结构整体呈现出不均衡性;3) 27个旅游节点中平均最短出行时间179.67分钟,其中肇兴侗寨可达性最佳,加车村及加榜梯田可达性最差;4) 旅游节点与所在县(市)自助游发展水平与旅游交通可达性耦合度与协调度整体较低,其自助游发展水平与旅游交通可达性存在一定错位.  相似文献   

17.
公共自行车出行质量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上海闵行区公共自行车系统为例,调查获得人们在公共自行车系统实施之后出行方式的转换,采用离散选择模型解释这种转换下的决策机制.发现公共自行车特征、出行时耗以及服务点可达性是出行方式转换的重要影响要素.应用模型发现公共自行车使用者的出行质量显著提升,而出行总质量提升最多的集中于较为功利性的出行目的.转换自公交方式的出行获得质量提升最多,转换自小汽车的出行质量提升最少.预估并比较服务站点密度增加和公共电动自行车两种服务方式的竞争力发现,后者对出行质量提升的效果明显高于前者.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紧密结合我国城市交通结构发展现状和公交优先国家目标需求,立足于公交主导型交通网络条件下居民出行特征与多方式网络承载力特性的深入研究,揭示地面公交网络—轨道网络—道路网络的相互作用机理,建立交通网络多方式系统耦合理论,并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多方式交通网络效能评估。项目研究总体上从公交主导型多方式交通网络出行需求与供给特性分析、公交主导型多层次交通网络相互作用与系统耦合、多方式交通网络效能评估这3个紧密相关、依次递进方面上开展理论与应用研究。首先,基于对公交主导型交通网络条件下居民出行行为特征与出行需求的合理认知、把握与诊断,该年度开展大量调查,获取并分析公交主导型交通网络条件下居民出行特征基础数据,实现公交主导型多方式交通网络下基础数据的采集及数据库的建立,构建公交出行行为辨识模型、基于满意度的公交服务贝叶斯网络模型以及以大运量公交为主的多方式联合出行整体效用模型,解析公交主导型多方式网络中的多重复杂出行需求;其次,从多方式交通网络的地面公交运行特性与通行能力出发,研究多层次交通网络对客流影响,探讨地面公交与轨道运输能力一体化的衔接方法,构建宏观客流在多层次交通网络上的转移模型;再次,在宏观层面上对居民出行分布与公交主导型网络结构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分析,形成基于结构耦合模型的公交网络等级配置、公交网络布局以及轨道交通与地面交通网络换乘设施的优化方法,深入分析公交主导型多层次交通网络系统耦合作用机制;最后,在明确了轨道网络与地面交通网络的耦合内涵基础上,综合宏观网络层面与微观通行层面,建立了包含出行效率、公交承载力、排放与能耗、建设费用在内的差异化指标评价体系,并采用实地调查获取的道路及交通流参数建立多方式交通网络效能分析实证平台,提出了基于公交及社会车辆通行效率评价的优先策略反馈机制和基于MATLAB的污染物浓度分布可视化展现。为成果在交通结构优化和节能减排方面的推广应用提供扎实的基础和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提出基于Nested Logistic模型的轨道交通换乘自行车的方式选择预测模型。以构建双层Logistic模型来模拟出行者的交通方式选择与换乘方式选择行为,其中上层模型用于分析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之间的选择行为,下层模型用于分析自行车、机动车、公交与步行方式换乘轨道交通方式的选择行为。模型标定与检验结果表明:出行目的、出行距离与交通方式设施的方便性与安全性是影响轨道交通换乘自行车出行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旅游出行、出行距离在3~5km之间,认为轨道交通换乘自行车方式便利与安全的出行者倾向于选择该种模式。为了更好地推动轨道交通换乘自行车出行模式,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以下政策建议:增加旅游景点周边的租赁自行车布点,增加自行车停车设施,推广公交与公共自行车服务整合的一卡通业务,发展慢行交通设施,开辟自行车专用道。研究结果对西安及其他城市鼓励倡导自行车出行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老年友好视角下旧城区公园绿地步行可达性评价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州市旧城区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老年友好的视角,结合城市公园绿地斑块、街道人口分布、道路网等基础数据和网络开放数据等多源数据,构建数学模型,采用GIS网络分析方法,通过选取与老年人实际出行方式更接近的慢行系统步行可达时间和基于老年人群服务人口的步行可达性2个指标,对公园绿地的步行可达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总体上现阶段公园绿地的可达时间约为11 min,略长于建设导则要求,且可达性属一般水平;规划后步行可达时间缩短至6.8 min,可达性也有所改善;但仍有9个管理单元存在步行可达性较低,或存在现状控规方案未能有效提升其可达性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