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0 毫秒
1.
叙事学的叙述者研究,是为了解决发现叙事文本中"谁在说话"的问题。"叙述者是叙述本文分析中最核心的概念。"①本文以叙事学理论为依据,从叙述层次、叙述层次的格局、不可靠叙述者三个角度来分析威廉.福克纳《押沙龙,押沙龙!》的叙事特色。  相似文献   

2.
《押沙龙,押沙龙!》通过塞德潘建立家园遭到失败的故事来反映美国南方社会的衰落。塞德潘的悲剧是一种工具,用以反映画面更为广阔的社会悲剧。  相似文献   

3.
互文性理论强调文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提倡译者根据不同的体系对文本进行翻译,从而为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研究开拓了新的研究方向。文章从英语电影汉译名的"变异"现象出发,阐释互文性与目的语变异的关系,并据理论证片名翻译变异的互文性原则。  相似文献   

4.
在福克纳的名著《押沙龙,押沙龙!》中有许多令人费解的谜团,朱迪思与查尔斯.邦的情感关系尤为突出,也是昆丁和施里夫竭力解读的中心,本文试图对文本进行梳理以解答这一谜团。  相似文献   

5.
"互文性"又称"文本间性"、"文本互涉"或"文本互指性"。受到俄国学者巴赫金的启发,朱莉娅·克力斯蒂娃在1969年出版的《符号学》一书中首先提出了"互文性"这一术语。她认为,每个文本的外形都是用马赛克般的引文拼嵌起来的图案,每个文本都是对其它文本的吸收和转化。"任何一部作品里的符号都与未在作品中出现的其他符号相关联,任何文本都与别的文本相交织,每一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折射,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化,它们互相参照,彼此牵涉,形成一个潜力无限的开放网络,从而构成文本过去、现在、未来的庞大辐射体系和文学符号的演变过程"许多学者如罗兰·巴特、德里达和哈提姆都对互文性理论进行了多层次的界定和分类。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互文性理论的提出,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契机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因为"翻译本身就是一种互文性活动"。中国古典诗词中包含了丰富的互文性,互文性理论的提出要求译者将文本置于整个民族的文化、文学传统中加以思考,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意蕴和内涵。本文拟从互文性的角度,探讨李清照《声声慢》一词中"雁"这一意象的翻译,从而进一步证明将互文性理论引入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英译《围城》为例,结合互文性理论对书中的互文性现象进行解读,分析处理互文现象所采取的策略,探讨翻译中文本的解构和重构的具体过程,表明了对互文性的深入研究对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工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互文性是语篇的一个基本特征之一,不同的文本通过互文性联系了起来,本文旨在具体考察翻译中互文性的传递效果,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这种互文联系也应该尽量予以延续。通过对《玉阶怨》的英文翻译和原文文本进行对比研究我们发现,由于中西语言,文化差别很大,互文传递只能是相对的。但可以预见,文化的不断交融势必会减少这种遗憾。  相似文献   

8.
所谓互文性,是指文本是由它以前的文本的遗迹或记忆形成。在互文性基础上,热奈特提出了承文本性,即对源文本的扩写、改编及翻译。中文歌词与古诗词之间、英语歌词与圣经神话故事之间存在着互文性。中西方歌词分别来源于中国古典诗词和西方《圣经》,实质上体现的是中西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英语报刊消息是各种文本的集合,体现了新闻语篇的互文性特征。由于互文性本身的复杂性,对其互文性进行分析存在一定困难.而辛斌提出的体裁互文与具体互文的分类法对报刊消息的汉译提供了启示。从宏观角度对英语报刊消息的体裁互文性从体裁、风格、主题、结构、功能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汉译时处理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互文性与结构主义、符号学、文学批评和批评语言学相结合.覆盖面十分广阔.Genette提出了跨文本性,互文性成为五种跨文本性的其中一个类型.本文从垂直互文性的角度,依据Genette的划分的五种琦文本性类型,分析新闻语篇的跨文本性特征.  相似文献   

11.
后结构主义者所提出来的“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最先由克里丝蒂娃提出。基于网络的数码技术带来的一种开放的、活的文本--电子超文本更是使“互文性”理念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同时,这种“互文性”理念又深化了人们对于文本特性的认识,并启迪人们去探索新的文本空间  相似文献   

12.
翻译是在语言、文本、文化和思维等多层面展开的一项具有互文性质的语言转换活动.译者必须让译文通过译语文化背景与译文读者的认知图式形成最大互文性,在此原则指导下,本文从宏观层面(语篇层面的体裁互文性)探讨了互文性对文学翻译的影响和价值.并将文学翻译中的体裁互文性的不同互文场在中英文化中进行比较,对语篇翻译调整进行探讨.作为译者,既要充分认识到翻译中的互文现象,又要采取适当的策略传递互文契合.  相似文献   

13.
谈互文性理论对英语翻译教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文性理论在本质上是在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中产生的一种文本理论。互文性理论对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带来了许多启示:翻译教学应强调要让学生认清翻译互文性的意义,注重提高学生的母语和外语运用能力,扩展学生跨文化知识面,强调学生作为译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引导学生利用互文优化翻译效果。研究互文性理论...  相似文献   

14.
马纳瓦卡系列小说中的互文性是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刻画人物、展现主题的重要手段。通过对五部马纳瓦卡小说中人物、情节和故事主题的分析得出互文性是文本的内在属性。在互文性视野下,劳伦斯的民族观和人文主义思想得到全面的诠释。  相似文献   

15.
西方互文性理论强调文学历史中的文本存在着普遍的相互联系相互指涉关系。钱锺书的著作旁征博引,引合众多话语现象,具有强烈的互文性特征。在钱锺书的文学批评中,话语现象的聚合不是简单的罗列堆砌,它们通过不同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组成形形色色的文本网链,达成不同的批评目的。对这些文本网链的描述与分析,从一个方面揭示出钱锺书的文学批评与西方互文性理论的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6.
词语的意义是多层次的和开放的,意义的建构往往和文本中其它成分或其它文本联系在一起。词语的意义被放置在互文性编织成的意义网络之中。从词语的内涵意义、感情意义、联想意义等角度探讨了互文性对词语意义建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在《拉维尔斯坦》这个文本里,索尔.贝娄运用了各种不同的后现代写作手法,其中最为显著的莫过于互文性:对经典文本结构和内容上的引用,对社会历史现实以及人物的参照,对自己其他文本的映射。这些互文性手法相得益彰,为读者揭开了伟大灵魂人物拉维尔斯坦的种种谜团,巧妙而又精细地刻画了这个充满悖论人物的方方面面。通过互文性,贝娄还借助两个主人公对他笔下的其他主人公的超越,表达了他对犹太问题的高度关注与认真思考,以及对美国文化和学术问题的担忧。  相似文献   

18.
克里斯特瓦在巴赫金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互文性”概念。随着克里斯特瓦思想的发展,“互文性”概念的理论内涵得到了充实和深化。在其论著《诗歌语言革命》中,克里斯特瓦将精神分析理论融入到“互文性”概念之中,将“互文性”视为重构主体意识、反抗社会规约的革命性动力。同时,“互文性”是“文本”概念的属性,是马拉美、洛特雷阿蒙等人创造的“诗性语言”的内在特征。  相似文献   

19.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概念首先由法国女学者克里斯蒂娃提出,指文学文本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之后,巴特、热内特和里法泰尔等对"互文性"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将其界定为在不同文本互动间的意义建构。本文通过对爱丽丝·沃克的《日常用品》和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的互文性阅读,透视摆脱奴隶制的非裔美国年轻一代,在对立与错位的多元文化和伤痛文化的夹缝中生存的精神危机,解读他们的自我意识、自我认同和身份认同的模糊性、矛盾性和混沌状态,探寻黑人身份认同的正确认知。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文本的互文性特征入手对日本明治时期著名文学家坪内逍遥在《小说神髓》全书进行了整体细读,归纳和统计了该文本对其他文本引用和吸收的具体情况,对其中的主要互文性手法进行了分析,并对《小说神髓》有直接影响的外源性前文本以及作者完成书稿前撰写的相关论著等内源性前文本进行了比较,从中可以看出《小说神髓》是融合“和”、“汉”、“洋”多种文化背景中无数文本,对其进行歪曲、改编、模仿、借用、剪贴、拼凑,它的最后成书是作者坪内逍遥超越前辈作家、评论家以及超越自我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