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押沙龙,押沙龙!》通过塞德潘建立家园遭到失败的故事来反映美国南方社会的衰落。塞德潘的悲剧是一种工具,用以反映画面更为广阔的社会悲剧。  相似文献   

2.
《押沙龙,押沙龙!》标志着福克纳后现代主义的创作转向,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互文性的写作策略之上。文章拟以文本结构、人物选择和神话模式的易位为切入点对文本进行互文性解读,以求对文学传统与文本独特性之间的关系进行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在酒楼上》作为一篇"同故事叙述"(叙述者与人物存在于同一故事层面的叙述)文本,鲁迅选择了对话的一方"我"作为叙述者,在这些表现为第一人称叙事模式的作品中,叙述者不仅仅是故事的讲述者,还是事件的参与者、经历者,既担当叙述者的诸多功能,还表现出人物角色的功能,因此,叙述者的叙述出于种种原因引起人们对其可靠性进行质疑。在多重关系下,其叙述能否做到完全真实可靠,这个问题引起了叙事学的极大关注。尤其是在目前中学教材"去鲁迅化"的背景下,借助叙事理论展开对经典的重读,以新的视角和方法对《在酒楼上》叙事的可靠性与不可靠性进行具体解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运用叙事学中关于叙事逻辑、叙事视角、叙事时间等方面的理论,分析<水浒传>中"逼上梁山"的叙事艺术.认为"逼上梁山"的逻辑结构是镶嵌式复合序列,视角的转换、时序的调节和概述的运用使叙述方式多样化,故事结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5.
论《左传》的干预叙事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传》同时采用了客观叙事和干预叙事2种效果不同的叙述者模式,即为了确保历史叙述的客观性,叙述者在故事中极力"隐身";而为了实现价值引导,叙述者又以"君子曰"、"仲尼曰"的身份频频露面。为了实现二者的统一,《左传》采取了叙事与评论分离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小说家塞林格的代表作,这部小说自诞生之日就毁誉参半,对同一部作品的认识如此泾渭分明,主要是由于审美差距的存在.这里通过叙事学角度对主人公霍尔顿形泉进行分析,发现不可靠叙述者的选取和双重叙事手法--叙述自我与经验自我的交替运用是审美差距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叙事学的基本理论在初中叙事散文教学中的运用,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其充分领略丰富的散文艺术世界。本文主要探讨了散文的视角、叙述者、叙事时间等简单叙事技巧在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8.
兴起于60年代的叙事学研究给文学作品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研究方法。传统小说叙事理论我们可以追溯到18世纪英国以菲尔丁为代表的第三人称全知叙述与理查逊为代表的书信体小说。二者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到了19世纪,在叙事理论方面,奥斯丁脱颖而出,弥补了书信体所造成的小说篇幅冗长、故事停滞及由第三人称全知叙述所产生的读者与故事之间的离间效果,形成了其自己的一套独特的叙事技巧。本文就试以奥斯丁最为成熟的作品《爱玛》为例,结合叙事理论代表人:巴特尔,布斯及格雷马斯等的叙事原理,从故事和叙述者这两个叙事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层面上来分析奥斯丁的叙事技巧。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探讨《人寰》的叙事策略人手,通过对具体文本中的时序、视角的分析,发现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的内在一致性,分析严歌苓小说异于传统的先锋叙述特色;探究特异的视角,具体阐述作者、人物、叙述者的语态关系,发掘严歌苓创作中时常存在着的经历者和叙述者的双重声音。从以上角度对《人寰》的叙事结构做出整体性认知,并对严歌苓小说的叙述特色及其带来的文本张力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小说区别于古代小说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叙事方式的改变。其中,反讽叙事,就是一个特殊的例子。在反讽叙事文本中,作者运用设置超叙述层、启用不可信叙述者、以及隐含作者与叙述者演双簧等表现手法,使故事表层叙述与深层内涵构成强烈的反讽,有效地扩张了文本的意蕴,增强了作品的艺术张力。这是一般叙事方式所无法达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重点论述《史记》“其文直,其事核”的实录性叙事特点。论文从西汉末年至近代人们对《史记》实录性叙事特点的认识过程开始介绍,具体分析了《史记》叙事实录性特点的三个具体表现:“考而后信”;实事求是,秉笔直书;简笔交代,不枝不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史记》篇章中在真实性上受到人们质疑、人们认为有违于叙事实录性的情节进行了分类,并依类展开解读,指出这些情节都没有违背叙事实录性的原则,叙事的内容和过程都是“文直,事核”的,也体现出叙事的实录性特点。  相似文献   

12.
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的小说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震惊文坛。从叙事结构、叙事时间、叙事角度等叙事学角度来看,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交汇中鲁迅小说的叙事模式是接受新知与转化传统并重的。  相似文献   

13.
《远大前程》完成于1861年,是狄更斯晚期重要作品之一。文章从叙事视角入手,结合作者独特的“叙事技巧”分析了《远大前程》这部历史作品的叙事艺术,并对文中不同叙事视角进行了对比分析,考究了作者在《远大前程》中叙事技巧的巧妙应用并肯定了其叙事手法的独特性和开创性。  相似文献   

14.
由于社会动乱的原因,相似的文人命运使唐末五代文人首先确立了杜诗“诗史”地位并效仿之作了大量的现实主义作品;又由于文人大多得不到重用,各个政权的腐败,杜甫的讽谕手法及寓议论于叙事的艺术手法也被唐末五代文人继续发扬。尤其突出的是托古讽今的咏史诗和韦庄对杜甫的接受和仰慕。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标设计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学目标的陈述策略是教学设计科学、合理的体现。结合地理新课改,借鉴世界三大有影响的教学目标陈述技术,提出了符合当前教学改革的科学的目标陈述策略,即以地理课程标准中的目标陈述为重要参考,行为动词外显化、行为结果可测化,同时结合三大目标陈述技术优势,采取灵活处理、“宜简则简,该繁则繁”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散文中的时间,是指散文的叙述和描写过程,即时间的切入、线索发展、抒情主人公的情绪变化,被描写对象的心理历程、浓缩与扩展,回叙与跳跃,暂断与延伸等等。本文着重探讨在散文创作的形式构架上引进时间思维的问题,这对繁荣散文创作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南方民族叙事诗叙述故事在时间上不可避免是线性的,但不可能与"真正"的故事时间完全一致。表现在"时长"上,叙述时间的总量不可能与"真正"的故事时间的总量完全相等,它们之间的关系有省略、概要、场景、延缓、停顿等。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背景下,高等师范院校公共教育学教学面临诸多新问题,在其课堂教学改革中,应当尝试新的教育理论表达方式.教学中运用叙事的方式来表达教育理论.对培养新课程需要的理想型专业教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爱的三部曲小说中,反复使用的模糊叙事手法。认为模糊叙事既是莫里森对黑人传统文化理念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她对现代以读者为中心的创作思想的实践。介绍了莫里森通过人物身份的不确定性、开放式结尾和多种声音叙事等方法达到叙述的模糊效果,同时也激发了读者参与阅读的热情。  相似文献   

20.
鲁迅小说中的叙述者“我”是鲁迅研究中较少涉及的一个论题。但这并不能掩盖“我”的重要性:从叙事意义上而言,“我”承担了叙事功能的角色并使作品与读者之间产生间隔这一特殊效果;从人物塑造意义上而言,“我”又与作品中的其他人物构成精神同构的关系。这不仅增强了鲁迅小说的复杂性与深刻性,并赋予其作品文化内涵与现代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