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熵权法对重庆市40个区县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的主城区和一小时经济圈应优先和重点开发,渝东南翼和渝东北翼等自然环境相对脆弱地区应限制开发,国家自然保护区等部分地区应禁止开发。  相似文献   

2.
旅游产业效率研究对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采用超效率DEA-MI模型分析了"十三五"期间重庆市39个区县的旅游产业效率.结果表明:(1)"十三五"期间重庆市旅游产业效率逐年增加.(2)主城区的旅游产业效率水平最高,且波动较小;渝西片区旅游业发展平稳;渝东北片区发展势头良好,逐年增长,整体水平略低于渝西片区;渝东南片区旅游业发展水平仅次于主城区,2018年旅游业发展"大跃进",效率值排名前3的区县依次为彭水县、武隆区、万盛经开区.(3)重庆市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每年以17.9%的涨幅增加,主要由技术进步拉动;81.58%的区县旅游业都存在技术进步现象,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不同区县间差异不大且波动较小,大多数区县的规模效率递增.  相似文献   

3.
根据重庆市域范围内不同区域的经济、社会、自然、历史等多重因素和区域经济空间发展格局,将重庆辖区内40个区县(自治县)划分为4个研究区域(主城区、环主城区、渝东北和渝东南),从要素投入视角探讨1998-2010年间重庆市辖区范围内处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4个区域城镇土地资本劳动要素总投入密度、资本投入密度、劳动投入密度变化趋势及其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联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城镇土地资本劳动要素投入密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变化趋势具有同步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镇土地要素投入密度也越高,一小时经济圈(主城区、环主城区)城镇土地资本劳动要素投入密度大于两翼地区(渝东南、渝东北),年均增长速度大小顺序存在渝东南,渝东北,环主城区和主城区。城镇土地要素投入密度的提升主要是由资本驱动的结果,城镇土地资本投入密度比例和劳动投入密度比例在时间序列上呈“剪刀差”,主城区、渝东南城镇土地资本投入密度比例大于环主城区、渝东北。在工业化初级发展阶段和工业化高级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主要依靠城镇土地资本投入驱动,而在工业化中级发展阶段,城镇土地劳动投入驱动效应更为明显。因此,保持资本、劳动要素投入是稳步提升城镇土地集约度的前提,而适度控制城镇土地扩张速度则是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经济-城镇化-碳排放间耦合协调规律,为促进重庆市新型城镇化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参考。【方法】以重庆市38个区县为单元,建立经济-城镇化-碳排放子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两两间耦合协调模型,分析2015、2017和2019年子系统耦合协调空间分异及演变特征。【结果】1) 耦合协调空间分布受区县综合发展水平影响大,高水平耦合协调区县中,大都市区区县占比约为60%,渝东南区县占比仅16%左右;2) 耦合协调变化具有趋同对应特征,大都市区为双高水平耦合协调,双高区县占比约为93%,渝东北、渝东南为双低水平耦合协调,渝东北区县占比约52%、渝东南区县占比约33%;3) 耦合协调度变化差异明显。空间上,耦合协调度呈“点+线”结构,以中心城区、渝东北万州、渝东南黔江为中心辐射点,形成东高西低梯度线;时间上,耦合度为反“L”型上升曲线,协调度为“M”型波浪曲线。【结论】因重庆市区县经济、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碳减排政策须因地制宜,在产业协同、城乡统筹、开源节流方面实施差异化策略。  相似文献   

5.
基于因子分析的重庆市县域综合实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取重庆市40个区县2006年的相关统计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14.0中的因子分析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各因子的载荷,在此基础上计算各区县的综合得分,并进行排名,再利用ARCVIEW软件绘制空间格局图。结果表明,重庆市区域内部存在明显差异,一小时经济圈综合实力最强,渝东北综合实力次之,渝东南地区综合实力最弱。  相似文献   

6.
以当前重庆市三大经济区的划分和重点发展轴线为基础。并结合未来空间上的可通达性和远期经济发展的需要等因素。未来重庆市原则上可以划分为“两圈两带”共四个经济区,即新都市发达经济圈、环都市次发达经济圈(或大渝西经济圈)、渝东南经济带和渝东北经济带。  相似文献   

7.
文章依据《重庆统计年鉴2011》的相关数据,对重庆市40个区县2010年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根据重庆自身情况,选取年末总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区县级地方财政收入、区县级地方财政支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工业总产值、进出口总值共9个指标,并将其转化为F1、F2两个综合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各区县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F=(70.145%F1+13.937F2)/84.082%,从而得出重庆市40个区县经济发展状况的具体综合排名。结果表明,一小时经济圈的经济发展优于渝东北地区,渝东北地区整体上又优于渝东南地区;其中一小时经济圈渝北区发展最好,渝东北地区万州区的发展最好,而渝东南地区黔江区的发展最好。  相似文献   

8.
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与房地产可持续发展为目的,针对当前沈阳城市土地供应中存在的总量偏大、空间配置不均衡、结构欠佳等问题,采用2002~2006年的数据,以供地面积、固定资产投资等为输入单元,以土地出让金、GDP等为输出单元,运用DEA数据包络分析(C2R模型)评价了土地供应的总体效率以及空间结构、用途结构等效率.并结合实例,测算出决策单元指标的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值;同时就非DEA有效年份,利用投影理论提出了对应的改进建议,实现了改进后的效益预测.有关方法可以成为未来评价城市土地供应效率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9.
采用土地规制效果评价的数据包络分析法(DEA)中的BCC模型,建立了土地规制效果评价的指标体系,对重庆市38个区县的土地规制效果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重庆市尚未实现土地规制的DEA有效,DEA非有效的区县投入冗余,且产出不足.DEA方法是一种评价土地规制效果的有效手段,结合重庆市土地规制的评价分析结果和实际情况,提出了加大土地规制的投入力度,优化劳动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洪涝灾害作为自然灾害的重要险种之一,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根据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理论,以重庆市为研究对象,从洪灾危险性、敏感性和易损性3个角度出发,选取降水、地形、植被指数、单位面积GDP等8个评价要素指标,以县级行政区划作为评估单元,利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对重庆洪灾进行综合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洪灾危险性、敏感性和易损性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空间地域特征,危险性呈由西向东逐级递增的特点,峰值集中在渝东南和渝东北的两翼地区;受地形、河网密度和植被指数综合影响,洪灾敏感性指标分布与长江干流流向体现出了高度的空间相关性,峰值集中在长江干流沿岸的永川、江津、江北、涪陵、垫江等区县;而易损性指标则基本上与重庆市社会经济发展空间分布相吻合.综合来看,研究区洪灾风险等级整体呈现出由西向东减小的趋势,经济较发达的主城、渝西地区风险等级较高,经济欠发达的渝东南、渝东北地区风险等级较小.  相似文献   

11.
通过重庆市及其40个区(县)市产业投资的时空对比分析发现:三次产业投资规模比例不协调,投资额与投资效率之间不成比例,投资空间分布不均衡,区域经济梯度和投资梯度不一致,分析认为以上特点主要是由于自然禀赋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国家政策和区域金融政策的差异导致的;最后,从投资规模,投资效率和空间分布3个方面提出重庆市产业投资结构优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重庆区域经济梯度差异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重庆40个区(市)县为单元,运用定量方法分析了重庆区域经济差异.分析表明,重庆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梯度差异,并可以划分为4种梯度区,梯度性差异的成因主要在于自然环境与区位,社会文化与科教水平,历史经济基础及政策方面,可为制定重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依据重庆市2009年的统计数据,建立一个综合的评价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重庆市各个区县进行综合评价;并按照该评价体系对各个区县进行评分;最后,根据评分结果,把重庆40个区县分为4类地区,提出了一个总体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既是我国实现持续经济增长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重庆市1996—2010年的数据建立动态模型,实证分析表明:重庆市工业、城市服务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去向,农业、建筑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虽然对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促进作用,但相对较弱。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使得更多的劳动力从农村解放出来;大力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使得第三产业能够吸收更多的劳动力,是解决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5.
以重庆市各区县土地现状利用为主导因子,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因素,根据这些因子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选取相应指标,结合采用模糊聚类的定量方法和专家讨论定性分析等方法,将重庆市土地利用划分成为五个区,分析了各区土地现状利用特点、存在问题,提出合理土地利用和规划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重庆市耕地非农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对1997 2003年重庆市耕地非农化过程进行了时空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重庆市耕地数量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进行了探讨, 对如何缓解重庆市耕地非农化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结果表明: 重庆市直辖以来(1997 2003年)耕地非农化面积达20 403 31 hm2, 全市耕地非农化率为0 8%, 且各年期耕地非农化面积和非农化率逐年攀升且波动较大, 耕地非农化区域差异显著,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 一般耕地非农化率较高. 相关分析表明: 经济发展、城镇化和经营土地是重庆市耕地非农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7.
经济地理位置是H.H.巴朗斯基提出的,现已成为经济地理学中一个基本概念.本文作者定性的分析了经济地理位置的含义,同时阐述了经济地理位置动态变化的定量评价方法.作者以武汉经济圈为例,选取武汉经济圈内各城市的城市人口总数为指标,通过运用经济地理位置动态变化的定量评价方法,初步对武汉经济圈内各城市经济地理位置进行了简单的测算...  相似文献   

18.
从经济规模和金融集聚规模两个方面构建金融集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威尔逊最大熵原理对珠三角经济圈内城市的金融集聚竞争力和辐射域进行综合评价.实证结果表明,珠三角城市之间已经形成了互相辐射的网络格局,同时检验了所构建的金融集聚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本文创造性地将珠三角城市划分为一个具有三层金融增长极的经济发展圈,这使得珠三角经济圈具有双辐射的示范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