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咖啡碱含量不但对研究茶树中咖啡碱的生理代谢和药理效能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茶树品种分类和茶叶品质分级鉴定的指标之一.茶叶咖啡碱的测定,通常用经典的重量法、碘量法和比色法,实验比较繁琐,误差较大。目前国内外多已采用较为快速简便的紫外分光光度法,但测定结果与经典法相仿,不很理想.本文应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四种级别的旗枪商品茶的咖啡碱含量.实验表  相似文献   

2.
以种植在四川茶区的乌牛早等4个特早生茶树品种为材料,观测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遭受1级霜冻危害的芽叶与正常芽叶的长度、质量,测定芽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并进行茶样的感官品质审评.研究比较了早春霜冻对不同茶树品种新梢生长量、芽叶生化成分及茶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正常茶样,受冻茶样的芽长、芽重,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降幅分别为1.72%~7.76%、4.29%~10.26%、3.82%~20.06%、1.99%~8.31%;游离氨基酸组分、儿茶素组分总量的降幅分别为3.42%~8.17%、9.06%~21.78%.霜冻胁迫对氨基酸含量、游离氨基酸组分总量和儿茶素品质指数有显著性影响.感官审评结果也表明,各品种受冻芽叶所制茶样的品质均下降.研究结果还显示,早春1级霜冻对名山特早芽213、福选9号的芽叶生化成分及制茶品质的影响程度大于川茶3号和乌牛早品种.  相似文献   

3.
 采用HPLC-DAD-MS/MS技术对英红1号、英红9号和祁门茶树的芽叶进行了分析,鉴定出了2种嘌呤生物碱,7种儿茶素类化合物以及2种非儿茶素类茶多酚。对这3个茶树品种的嘌呤生物碱和儿茶素类成分质量分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者的儿茶素类总质量分数均大于20%,其中英红1号和祁门红茶品种在儿茶素类成分的组成上较为接近,EGCG质量分数均为最高;而英红9号质量分数最高的是ECG。  相似文献   

4.
采用HPLC-DAD-MS/MS技术对英红1号、英红9号和祁门茶树的芽叶进行了分析,鉴定出了2种嘌呤生物碱,7种儿茶素类化合物以及2种非儿茶素类茶多酚.对这3个茶树品种的嘌呤生物碱和儿茶素类成分质量分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者的儿茶素类总质量分数均大于20%,其中英红1号和祁门红茶品种在儿茶素类成分的组成上较为接近,EGCG质量分数均为最高;而英红9号质量分数最高的是ECG.  相似文献   

5.
以茶树花为主要原料,发酵制作茶树花饮料并优化其发酵工艺。以感官审评得分为评价指标,单因素实验分析菌种、料液比、加糖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对发酵饮料的影响,并通过响应曲面法对4个主要因素进行优化,确定茶树花发酵饮料的最佳发酵工艺。结果表明,料液比值1/54 g·mL-1、加糖量6.5%、发酵温度35℃、发酵时间41.5 h时,得到的茶树花饮料茶香、花香、甜香最协调,苦涩味低。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发酵饮料的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咖啡碱、茶多酚、儿茶素含量降低,发酵饮料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85.47%。  相似文献   

6.
以信阳地区栽种茶树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茶树品种和采摘时间茶叶中主要化学成分含量差异.结果表明:水溶性总糖含量(%)在同期春季茶样中差异不显著,含量范围为(8.69~9.62),冬茶中最高(20.90);总黄酮含量(%)在茶树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信阳本地种2最高(9.65);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在茶树品种间的差异极显著(P0.01),信阳本地种1(2.96)本地种2(1.86)福鼎大白茶(0.35),随采摘时间变化显著,且氨基酸种类及其含量差异不同;茶多酚总量(%)在春季茶样中含量范围为7.17~8.38,冬茶中含量最低(0.59),但单酚类物质含量(%)在茶树品种间差异较大,其中没食子酸、表儿茶素和表没食子儿茶素含量随采摘时间变化显著,而冬茶中除没食子酸含量比同种春茶增加81.69%外,其他单酚物质含量均显著下降;生物碱含量(%)在茶树品种间差异明显,随采摘时间延后而下降.  相似文献   

7.
就武夷岩茶呈味性成分进行研究,结合产地、火功对各组分的含量进行分析,采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呈味性成分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武夷岩茶中呈味性成分以多酚类物质为主,其次为咖啡碱、氨基酸类物质;结合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结果提示氨基酸、水浸出物,表没食子酸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可以作为武夷岩茶呈味性关键指标。  相似文献   

8.
豫南大别山区不同海拔高度茶树主要品质成分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化分析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了豫南大别山区不同海拔高度茶树的主要成分。结果表明,其主要品质成分的含量为:水浸出物44.52%~46.99%(质量分数,以下同),茶多酚25.49%~30.03%,儿茶素208.49~234.18mg·g-1,氨基酸3.86%~4.81%,可溶性糖4.61%~5.22%,叶绿素1.26~1.98mg·g-1,咖啡碱3.11%~3.72%。综合分析,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茶叶品质逐渐提升,海拔700m处的茶叶品质最佳。  相似文献   

9.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3个茶树品种健康及受害新梢游离氨基酸、茶多酚、咖啡因、没食子酸及儿茶素组分(EGC、EC、C、ECG和EGCG),通过分析品种生化成分与绿盲蝽危害指数的相关系数及绿盲蝽取食后茶树生化成分的变化,探明茶树特征性生化成分与绿盲蝽的互作影响.结果表明:茶树特征性生化成分与绿盲蝽危害程度存在紧密联系,咖啡因和没食子酸含量与绿盲蝽危害指数呈显著负相关,游离氨基酸和EGC含量与绿盲蝽危害指数呈现一定正相关;绿盲蝽取食后,叶片生化成分含量出现显著变化,咖啡因含量上升,没食子酸含量下降.咖啡因是茶树抗绿盲蝽的关键生化成分,受害最轻的苔选0310中咖啡因含量最高的,且取食后增加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10.
以贵州绿茶为研究对象,利用近红外光谱法对茶叶中水分、游离总氨基酸、咖啡碱、儿茶素类总量、茶多酚及水浸出物的含量进行快速同时测定。采用偏最小二乘法结合多元线性回归建立茶叶中水分、游离总氨基酸、咖啡碱、儿茶素类总量、茶多酚及水浸出物的定量校正模型,并用相关系数、交互验证均方差和预测均方差对模型进行评价,验证集中水分、游离总氨基酸、咖啡碱、儿茶素类总量、茶多酚及水浸出物6个内含物成分定量预测模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1 5、0.910 7、0.970 6、0.922 5、0.964 1、0.903 7;预测均方差(RMSEP)分别为0.574、0.418、0.279、0.959、0.735、0.28。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准确,更适合于茶叶中主要成分的快速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明不同间作模式对茶园土壤及茶叶营养品质的影响,选择苏州洞庭东、西山地区代表性的果茶间作茶园和纯茶园,分别采集土壤和茶叶样品,对其土壤和茶叶主要营养品质成分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果茶间作可以有效提高矿物质含量,改善表层(0~25cm)土壤营养状况,以枇杷-茶和杨梅-茶间作模式作用效果显著。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茶园土壤状况受土壤的营养成分、矿物质含量和土壤酸碱性3个因素影响较大。不同果茶间作茶园土壤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洞庭西山杨梅-茶间作茶园土壤营养状况最好,依次为西山纯茶园、东山杨梅-茶间作茶园、东山纯茶园、东山枇杷-茶间作茶园。茶鲜叶营养品质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茶产区及不同果茶间作模式对茶鲜叶营养品质成分的影响不同,在东山茶区,果茶间作茶园茶鲜叶的游离氨基酸和茶多酚含量均略大于纯茶园,但儿茶素含量均略小于纯茶园,咖啡碱含量则显著小于纯茶园,而在西山茶区,除游离氨基酸外,杨梅-茶间作茶园茶鲜叶的茶多酚、儿茶素和咖啡碱含量均低于纯茶园。根据土壤性状和养分与茶叶营养品质的相关性分析可知,茶叶游离氨基酸含量与土壤中铁和锌呈现显著负相关,茶多酚含量与碱性氮、有机质和锌元素呈现显著正相关,咖啡碱含量与电导率、全氮量、有效磷、碱性氮、钙、铁呈现显著正相关,而与全钾呈极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进行果茶间作对改善茶园土壤性质具有重要作用,结果为不同洞庭碧螺春茶产区改良土壤,从而提升茶叶营养品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茶叶中儿茶素,咖啡因和叶绿素的提取和分析鉴定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茶叶中儿茶素、咖啡因和叶绿素的提取和分析鉴定吴明光,王金茂(化学系)茶叶中的儿茶素咖啡因和叶绿素无论作为保健食品或医药、化妆品中的添加剂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应用前景。因而引起国内外有关专家的关注,已有不少研究结果发表,但多侧重于儿茶素类或多酚类化合物等的...  相似文献   

13.
以邛崃山脉4个茶叶产区3个品种为材料,取春稍1芽2叶制成蒸青样和炒青样进行生化成份分析.结果表明邛崃山脉茶叶受地质大环境控制的生化成份变化幅度小,由西北至东南是呈线性关系.水浸出物、茶多酚、儿茶素总量、酯型儿茶素和非酯型儿茶素由西北至东南是呈线性递增关系;而氨基酸和CAF由西北自东南是呈线性递减关系.线性方程的常数作为茶叶生化成份的标准值具有科学性,既可作为制定茶叶标准的依据,也可作为邛崃山脉茶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生化指标.地质背景、生态环境、品种和制作工艺都会影响茶叶的生化成份,从而影响茶叶的品质.  相似文献   

14.
探索茶叶品质和化学成分的快速检测方法,利用电子鼻技术对3个品质等级的信阳毛尖茶的挥发性气味进行了分析.对电子鼻检测信号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线形判别分析结果显示3个品质的茶叶能被很好地区分,各个类的集中性也较强.采用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传感器信号和信阳毛尖茶的氨基酸、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之间的预测模型.通过测试集对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模型进行验证得到氨基酸、茶多酚和咖啡碱含量的预测值和测试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5、0.94和0.92,预测标准误差分别为0.08、0.11和0.8,平均误差分别为0.9%、2.8%和1.5%.结果表明,电子鼻技术可以用于茶叶理化成分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陕西西乡县茶叶中茶多酚、儿茶素、咖啡碱、氨基酸及粗纤维等决定茶叶品质的化学成分分析,证明西乡县茶叶的品质优良,通过改进传统加工工艺,可以生产出名优绿茶。  相似文献   

16.
广西六堡茶主要特征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产于广西梧州地区的7种六堡茶及其毛茶的主要特征性成分,旨在为合理评价六堡茶的品质提供理论参考.结果显示:六堡茶与其毛茶的特征性成分有显著差异.渥堆发酵导致毛茶的总酚含量显著下降、总黄酮略有降低、咖啡因及游离态儿茶素类物质含量降低、总可溶性糖及总游离氨基酸含量上升、茶褐素大量形成.这些成分的改变是六堡茶汤色红、味甘醇、口感圆润的主要原因.清除羟自由基能力的差异显示,六堡茶因含有较多的茶褐素而比毛茶具有更强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