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辽宁省区域系统动态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系统是由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构成的复杂系统,区域系统协调是这一复杂系统在其发展演化过程中,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等子系统之间不断协同、相互促进,由不协调到协调、由协调到不协调、再到更高程度的协调,循环往复的动态变化及其过程.基于区域系统协调发展的标准,构建了区域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系统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线性加权模型和离差系数法得到辽宁省2002-2011年间区域系统协调发展水平得分及其所辖14个市的协调度.通过对辽宁省协调度变化及协调度类型的时空演变分析,得出辽宁省区域系统具有系统协调度类型以基本协调和比较协调为主、协调度区域差异明显、市域系统协调度类型分化显著、总体上呈良性发展趋势等4个结论.  相似文献   

2.
针对城市化三个子系统,以山东省17地市为研究对象,运用数学、物理模型和GIS技术研究了山东省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贡献度及其协调性的空间差异,结论如下:(1)山东省整体城市化类型属空间导向型;(2)山东省17地市的城市化有显著空间差异,济南、青岛的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青岛市的经济城市化水平一枝独秀,威海市的空间城市化水平最高;(3)现阶段山东省整体城市化协调度仍处于拮抗阶段.最后,提出了有利于山东省“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宋杰鲲  李婷婷  赵美多 《河南科学》2012,30(9):1348-1352
山东省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有助于山东省把握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发展的规律,寻求存在的不足及原因,为山东省科学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构建了包含三个目标、11个准则和22个具体指标的山东省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主成分TOPSIS价值函数和离差函数,构建了子系统发展度、子系统两两协调度、子系统两两协调发展度以及系统总体协调度等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模型.运用其对山东省1995—2010年的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进行评价,进而提出了促进山东省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4.
《河南科学》2016,(4):629-635
基于山东省省域2004—2013年的数据,构建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山东省10年间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5个子系统的打分函数并进行赋分,继续对总系统进行打分,从而量化出10年间全省及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04—2013年,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的水平稳中有进;资源子系统的变化趋势与总的趋势不完全同步,在2008与2012年均出现了下降;随后构建灰色关联模型对资源子系统进行深度探析,得出一次性能源消费总量和社会用电量两项指标与资源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变化关联最大.最后,结合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海洋生态经济系统脆弱性与协调性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海洋生态经济系统脆弱性与协调性的内涵构建海洋生态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3E协调度函数、BP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等,对环渤海地区2006—2012年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的脆弱性与协调性及空间差异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对2015—2024年海洋生态经济系统的脆弱性与协调性进行了动态模拟,对环渤海地区海洋生态经济系统脆弱性与协调性进行动态模拟研究,结果表明:(1)2006—2012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生态经济系统脆弱性在波动中微降(较重脆弱—中度脆弱)且空间分异明显,整体呈现出"双环"的空间结构.(2)2006—2012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性变化较小,呈轻度失调状态,其中,经济子系统与生态子系统协调度不断降低,而经济子系统与社会子系统、生态子系统与社会子系统的协调性均呈上升态势,环渤海各地区间的内部差异也较为显著.(3)2015—2024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生态经济系统脆弱性仍不容乐观,长期处于中度脆弱与较重脆弱水平之间;环渤海地区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性整体呈上升态势,发展势态良好.  相似文献   

6.
基于对江西省各县市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的交 叉分析,深入探讨了江西省自然、社会和经济三个子系统的相互作用,理解区域资源基础、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及其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7.
为了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构建了涉及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5个子系统71个指标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提出了运用改进的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各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值,采用回归分析法确立可持续发展协调模型,利用正、负加权海明距离公式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进行计算。用上述方法对大连市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8.
运用变异系数理论构建模型,动态评价合肥市环境与经济社会复合系统耦合发展度,并进一步运用协同进化理论诊断研究时段合肥市环境与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内部子系统交互作用机制及演变趋向.结果表明:(1)2001年~2012年合肥市环境与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各子系统序参量均呈增长趋势,但差异明显;耦合发展度总体水平低,环境子系统是复合系统耦合发展水平主要约束子系统.(2)子系统内部交互作用机制差异明显,环境—经济、经济—社会及环境—社会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双向掠夺型、单向输给型和相向互利型;经济、社会系统进化速度迅速,成为掠夺环境子系统有序演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区域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把区域复合系统分为资源、环境、经济、社会4个子系统,并根据4个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及相互之间协调运行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构建出区域的REES系统运行模式,从而设计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结构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区域各子系统的发展水平,用回归分析法确定各子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从人口、经济、居民生活和基础设施4个方面构建了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赋权值的方法对山东省南四湖流域综合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重点对流域28个县域城镇化水平空间分异特点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山东省南四湖流域综合城镇化发展水平差异悬殊,空间格局特征具有明显的行政等级性,其中经济、居民生活城镇化指数空间分布格局较为吻合,且基本与综合城镇化发展指数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曾小平 《开封大学学报》2009,23(4):21-23,83
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是认识和评价区域系统的一种重要工具。目前比较流行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有绿色国民生产净值(GNNP)、真实储蓄(GS)、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和真实进步指标(ISEW)、净初级生产力和承载力、生态占用、环境空间等。应努力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以全面而充分地分析和评价一个区域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2.
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二者之间的协调程度对于整个系统的集成、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综合交通与区域经济适应性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从总量适应度、能力适应度和效率适应度三个维度构建了综合交通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信息熵理论对其行了定量分析。以湖北省为例,进行了适应性评价。结果表明,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有效。  相似文献   

13.
区域协调发展是指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发展,笔者拓展了协调发展的评价因子,选取黄河三角洲地区为试验区,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构建了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科技教育综合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各地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科技教育的综合发展水平,并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一科技教育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综合来看,黄河三角洲试验区各地市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科技教育复合系统的协调性差异显著,该地区耦合协调度无优质协调的地区,属于初级协调以上等级的地区占整个圈域城市总数一半以上,突出说明黄河三角洲试验区的系统整体协调水平较高,但是还有博兴县等三个县濒危协调、寒亭、昌邑、庆云县、寿光市、乐陵市五个县区域协调度属于失调或严重失调,这说明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不均衡,县域差异性明显.评价结果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各市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梯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层次分析及多指标综合评价等定量方法,通过对全省110个市县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行系统分析,客观地揭示了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域梯度差异规律,并对不同梯度区域的健康,协调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5.
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深入探讨“皖江示范区”的空间开发格局与区域协调路径,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新命题。以皖江示范区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基于主体功能分区的研究视角。以各县域自然生态约束力和经济开发支撑力为依据,确定出皖江示范区“一轴双核三带”的空间结构。即由马鞍山至安庆的沿江经济带构成的沿江聚合轴,以合肥为“带动核”.芜(湖)马(鞍山)铜(陵)为“集聚核”构成的双核结构.以沿长三角空间对接带、舍巢芜杭空间辐射带和合安池九空间拓展带构成的三条功能带,并对皖江示范区的区际协调措施和区内协调模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综合分析与评价珠三角地区的区域物流发展水平,有助于推动珠三角地区物流企业的发展,扩大珠三角地区现代区域物流体系的影响力,提升珠三角地区区域物流发展的总体水平.本文从经济发展规模、物流业务规模、人力资源等方面构建3类区域物流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基于因子分析法、聚类分析法的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以珠三角9个城市为例开展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广州、深圳居区域物流发展的前两位,而江门、肇庆则位居后两位,该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基于分析结果,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经济的发展势必带动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的提高给经济的发展带来潜在的动力。在此观念的指导下,为了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水平的协调关系,先构建两大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分析宿州市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水平的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2年间大部分年份两个系统之间的协调性很好,2005年两者的协调度有所降低,2007年以后两者的协调度趋于下降,2012年协调度有所回升。  相似文献   

18.
基于因子分析法,从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创新产出能力、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环境六个方面对江西省11个地市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为地方政府在制定科技发展规划、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中,采取合理的科技创新战略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